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盆地基底结构构造和石炭系-二叠系岩石地层特征、沉积演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石炭纪-二叠纪为统一的裂谷盆地.盆地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为由北向南的上超沉积,早二叠世中期-晚二叠世为由南向北的下超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期为盆地演化的鼎盛时期,以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在烃源岩分布、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烃源岩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广泛发育的浅海陆棚相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发育多套厚度较大、有机碳(TOC)含量中等-较高、以Ⅱ类干酪根为主的烃源岩.烃源岩演化主要受埋藏史的影响,以成熟-高成熟为主.局部地区受华力西末期-燕山期侵入岩热接触的影响,或构造改造强烈的区带受构造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演化达到过成熟.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楚-萨雷苏盆地热兹卡兹甘地区的构造运动、相应动力学机制、沉积地层的研究,对楚-萨雷苏盆地盆地上古生界沉积演化做了阐述,提出了热兹卡兹甘地区晚古生代经历了早中泥盆世火山盆地—晚泥盆世(成盆初期)滨海冲积平原、局限台地—早石炭世(海侵期)台地、台缘斜坡、陆棚—中晚石炭世(海退期)海陆交互相三角洲—早二叠世(干旱气候期)干盐湖—晚二叠世盐湖的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4.
郄文昆  王向东 《地质科学》2012,(4):1071-1084
通过分析石炭纪-早二叠世滇黔桂盆地北缘深水区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探讨沉积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区深水地层序列包括下述的9个岩石地层单元:鹿寨组(C1lz)、巴平组(C1bp)、下如牙组(C1xr)、上如牙组(C1sr)、王佑组(C1w)、睦化组(C1m)、打屋坝组(C1dw)、南丹组(C1-P1nd)和船埠头组(C1c),并且可以识别出4种主要的深水沉积相:台间盆地相、斜坡相、深水陆棚相和台前斜坡相,以砂岩、碳质页岩、硅质泥岩、硅质岩、钙屑碎屑岩、泥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要特征,与桂西南深水盆地的差别显著。依据地层序列和沉积组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将石炭纪-早二叠世滇黔桂盆地北缘深水区的沉积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 1)裂谷作用强烈期(早石炭亚纪汤耙沟期早期); 2)裂谷作用减弱期(早石炭亚纪汤耙沟期中期-德坞期); 3)裂谷作用稳定期(晚石炭亚纪-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5.
新的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措勤盆地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不存在长达75Ma以上的沉积间断.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是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为陆缘碎屑岩地层.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一直处于海相碳酸盐岩盆地中.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仍然是接受巨厚沉积的低洼地区。从宏观的油气勘探的战略评价角度看.措勤盆地在中二叠世栖霞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生油层的性质,上三叠统瑞替阶-中下侏罗统具有盖层的性质,两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具有储集层的性质。措勤盆地中二叠统-下侏罗统构成一个油气的有利勘探层系.称为古格层系。  相似文献   

6.
新的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措勤盆地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不存在长达75Ma以上的沉积间断.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是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为陆缘碎屑岩地层.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一直处于海相碳酸盐岩盆地中.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仍然是接受巨厚沉积的低洼地区。从宏观的油气勘探的战略评价角度看.措勤盆地在中二叠世栖霞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生油层的性质,上三叠统瑞替阶-中下侏罗统具有盖层的性质,两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具有储集层的性质。措勤盆地中二叠统-下侏罗统构成一个油气的有利勘探层系.称为古格层系。  相似文献   

7.
贾炳文 《地质论评》1980,26(3):225-232
一、本区紫斑泥岩的一般特征吕梁山中段交城-古交区,二叠纪地层十分发育,主要为一套陆相泥砂质沉积,由下统山西组陆相含煤建造逐渐过渡为上统石千峰组紫红色砂泥岩建造。总厚550余米。由交城水峪贯地区二叠纪地层简表(表1)可见,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沉积时,无论岩性特征、植物化石及含煤性均属典型的泥炭沼泽相沉积;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岩性中有机碳含量减少,几乎不含可采煤层,说明当时气候条件已由温暖潮湿逐渐转变为半潮湿性大陆气候,地层  相似文献   

8.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丛林  史晓颖 《中国地质》2006,33(2):436-443
在对测自桂西地区的田林八渡、那坡坡荷、百色平圩、阳圩等地晚古生代的深水相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玄武岩地球化学分析以及重要的构造地质事件研究的基础上.对右江盆地晚古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做了阐述,提出了右江盆地自早泥盆世晚期开始出现大陆边缘裂离,先后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阶段(早泥盆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洋壳盆地形成阶段(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洋壳盆地强烈扩张阶段(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洋壳盆地收缩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洋盆封闭快速充填阶段(中三叠世晚期)的完整沉积盆地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盆地基底结构构造和石炭系—二叠系岩石地层特征、沉积演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石炭纪—二叠纪为统一的裂谷盆地。盆地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为由北向南的上超沉积,早二叠世中期—晚二叠世为由南向北的下超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期为盆地演化的鼎盛时期,以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在烃源岩分布、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烃源岩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广泛发育的浅海陆棚相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发育多套厚度较大、有机碳(TOC)含量中等—较高、以Ⅱ类干酪根为主的烃源岩。烃源岩演化主要受埋藏史的影响,以成熟—高成熟为主。局部地区受华力西末期—燕山期侵入岩热接触的影响,或构造改造强烈的区带受构造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演化达到过成熟。  相似文献   

10.
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通过对区内地质成果分析,本区太原组沉积环境由河控三角洲到潟湖、潮坪交替出现,期间发育两次碳酸盐台地,岩性主要以灰岩、泥岩、中粗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9煤层;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泛滥盆地相和泥炭沼泽相,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4-1、4煤层;4-1号煤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4和9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本区主要煤类均为焦煤,资源量丰富,煤质较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盆地基底结构构造和石炭系—二叠系岩石地层特征、沉积演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石炭纪—二叠纪为统一的裂谷盆地。盆地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为由北向南的上超沉积,早二叠世中期—晚二叠世为由南向北的下超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期为盆地演化的鼎盛时期,以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在烃源岩分布、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烃源岩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广泛发育的浅海陆棚相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发育多套厚度较大、有机碳(TOC)含量中等—较高、以Ⅱ类干酪根为主的烃源岩。烃源岩演化主要受埋藏史的影响,以成熟—高成熟为主。局部地区受华力西末期—燕山期侵入岩热接触的影响,或构造改造强烈的区带受构造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演化达到过成熟。  相似文献   

12.
太原西山是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标准层型剖面所在地,自1882年以来,已广泛进行了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绝对年代学数据,年代地层界线多次变更,从而影响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了确定太原西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时间,应用LA-MC-ICPMS对该剖面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作为标志层的8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确定了它们的最大沉积年龄,为地层形成时限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太原组底部晋祠砂岩及上部的七里沟砂岩的YC1σ(2+)年龄分别为296±4Ma和277±2 Ma,且在七里沟砂岩-A中,62颗锆石构成了271~301Ma年龄谱,其单颗粒最年轻年龄(YSG)271±7Ma代表了其最大沉积年龄。山西组底部北岔沟砂岩及其上覆下石盒子组底部的骆驼脖子砂岩所获得的U-Pb年龄均大于七里沟砂岩,不能用来限定山西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与太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的比较表明,太原组沉积于早二叠世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太原组包含Asselian、Sakmarian、Artinskian和Kungurian 4个时期的沉积,甚至进入了中二叠世,而非牙形石确定的只为Asselian期沉积,石炭-二叠系界线可能位于晋祠砂岩底界或其以下。结合前人对太原西山地区及华北晚古生代盆地的沉积学、岩石学、事件地层学等的结果,认为不能排除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存在盆内岩浆与火山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邵龙义 《沉积学报》1998,16(2):55-60
位于上扬子板块的贵州、滇东、川南地区发育着丰富的晚二叠世煤炭资源,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地层、沉积环境和古地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该区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沉积环境方面,提出本区三大相区、五种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相类型。分龙潭早期、龙潭晚期和长兴期。论述了研究区晚二叠世古地理演化。并对聚煤作用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煤层发育层位受幕式聚煤作用控制,煤层厚度则与下伏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有关,聚煤有利部位为位于海陆交互相区的黔西地区,有利聚煤的沉积体系为三角洲-潮坪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砾岩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地层中有 1 4层沉积砾岩。其中,晚石炭世地层中赋存 8层,二叠世 6层。通过对这些砾岩层的野外测量、室内岩矿鉴定等综合分析研究,查明晚石炭世的砾岩几乎全是稳定的单成分砾岩,石英砂岩和燧石质砾石的含量高达 93 %以上,砾石最大扁平面均向南倾,倾角在 5° - 1 0°之间,与砾岩伴生的粗粒石英砂岩发育大型低角度双向交错层理,萨胡环境判别参数等特征表明晚石炭世砾岩为滨海环境下的产物。二叠世的砾岩则主要是复杂成分的砾岩,尤其是早二叠世晚期及晚二叠世初期形成的 2层砾岩中砾石种类达 1 5种,以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砾石为主,并含较多量的变质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砾石,砾岩层各种特征表明二叠世砾岩为河流相产物。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沉积砾岩的形成与北部造山带的隆升密切相关,它们是前陆盆地的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5.
陕渑煤田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其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由晚石炭世太原组、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和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石盒子群所组成。本文主要讨论太原组—3煤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3煤沉积前的下部碎屑岩段为一套开阔型海岸碎屑潮坪体系沉积,发育潮坪以及与其共生潮道和潮沟。—3煤沉积后的灰岩段根据微相、沉积构造及其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等可以确定是一套由潮间带到潮下低能带的向上变深的沉积序列。—3煤层厚度分布主要受其沉积前沉积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潮道发育的地方以及潮坪上较低洼的地带,上覆煤层厚度小(0~0.50m),而在潮坪上其它地区,煤层则厚度大(一般大于0.50m)。—3煤硫分主要受其沉积时沉积环境和沉积后沉积环境的影响,煤层中夹有薄层混灰岩时,煤的疏分就增高。—3煤层硫分和灰分普遍高的原因是受其堆积后较深水碳酸盐沉积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层序地层学与盆地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思想,在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演化特征分析基础上,对该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精确划分、对比和层序地层学研究。进而按其沉积物特征和充填层序特点将这一时期沉积盆地厘定为三种类型,了晚石炭世本溪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太原期)的陆表海盆地及裂陷(坳陷)盆地、早二叠世山西期近海湖盆和中、晚二叠世石盒子期和石千峰期的内陆坳陷盆地,在不同阶段的盆地中,又可划分出若干次级盆地和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主要为陆表海充填沉积。通过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划分为1个Ⅱ级陆表海充填层序,3个Ⅲ级层序(Sq1—Sq3),分别对应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格舍尔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和隆林期,同时对3个层序的特征及演化进行了分析。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对Sq1~Sq3进行古地理重建,发现陆表海充填总体上为海退序列,物源主要来自北缘阴山隆起;同时也证实了海侵转换面的存在,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板缘构造运动共同塑造了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特殊的古地理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阿其克库都克盆地下二叠统成煤地质条件、古气候、古环境及含煤性、煤质特征和远景预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经孢粉鉴定和煤质分析,该区煤系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煤的变质程度已达焦煤阶段.下二叠统煤系地层的发现,在天山地区尚属首次,可作为一个新的成煤时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郑超  李宝芳  温显端 《现代地质》2003,17(4):415-420
秦岭北麓晚二叠世石千峰组下部的平顶山砂岩段不整合覆于早、中二叠世含煤地层之上,是一套板状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并以粗碎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以辫状河道与辫状三角洲充填沉积占优势。平顶山砂岩段呈自南向北并向东、西两侧变薄的朵状体。平顶山砂岩以含大量的新鲜的钾长石和古水流方向自南指向北和北西为特征,明显区别于下伏含煤地层中的砂岩。石千峰组砂岩与下伏煤系砂岩的厚度、古水流方向和岩石矿物成分的截然变化,表明华北石炭、二叠纪克拉通盆地南部的陆表海至晚二叠世已经完全退出华北,盆地南缘出现了新的物源隆起区,古沉积斜坡由原来的向南倾斜转变为向北倾斜。这意味着秦岭—大别构造带与华北板块南缘在此时期已经开始发生了碰撞并隆起成山。平顶山砂岩为硅质胶结,孔渗条件很差,储集油气的希望不大。  相似文献   

20.
滇东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以研究区及邻区以往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及钻探等资料,从含煤地层岩性、聚煤带分布、成煤环境以及煤质特征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区火山活动对晚二叠世聚煤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山活动贯穿了整个晚二叠世成煤期,早期发生的峨眉山玄武岩喷发规模大,提供了煤系沉积的基底,在成煤古地理条件上控制了赋煤中心的分布,并且为含煤地层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后续发生的一系列火山活动影响了成煤环境的稳定性,同时过度的火山活动阻碍了成煤植物的生长,并对煤层的灰分、硫分、微量元素及变质程度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