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震害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解决地震预报的根本出路是从经验预报或统计预报转变为物理预报.但由于地震孕育是一个复杂的动力过程,目前还不能用适当的动力学方程(微分方程组)表示,不能用解析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演化的物理机制.用地震资料及其它地球物理与地质资料重构地震孕育复杂动力系统,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由于强震前较长时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地震成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而构造地震的发震构造主要是活动断层.因此对于活动断层进行跨断层形变测量,是地震预测、预报和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常用监视手段之一.目前在地震带、构造活动区的一些活动断层上布设了跨断层测量的点、站,进行水准和基线测量,其中有些点、站设在隐伏断层上.为了提高测量效果,在满足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变动与动力学研究”是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二级课题,由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负责组织,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参加。 本课题五年研究工作的基本构想是:以横穿青藏高原及高原东缘的两条GPS测线网(平均点距500km)两次以上的复测结果为近期变动的基本参数,并结合大地测量、高精度重复重力测量成果,建立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变动的近期格局;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和高原活动构造调查,分别建立青藏高原岩石圈非均一、非平稳的中期和长期运动学模型;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发展、演化及地球物理场特征,辅之以模拟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鉴于社会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从1900年以来尽管各种级别的地震数目各年保持稳定,但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却呈现非线性增长;不仅地震灾害如此,其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例也越来越大.然而人们关注的大地震,其发生的地点却总是出乎地震科学家的意料,如美国的北岭地震等,这无疑对地震科学家来说是非常严酷的挑战.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几十万年以前,但对于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也即对活动构造运动至今仍了解不多.除了现有的一些研究技术精度明显不够、重要和关键地区积累的数据资料尚不充裕外,缺乏一个能够把各学科的大量资料综合在一起的概念框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们在对地球自然规律有更多了解的同时,转而关注减灾问题,并开始充分利用地球信息获取及应用等研究成果.因此,以"活动构造"为核心,从地球系统角度出发,探讨早期构造和近期构造如何区分,以及活动构造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关系问题,成为香山科学会议第167次学术讨论会(2001年8月20~22日)上与会专家学者学术交流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我和我们团队的李秉元、师洁珊、贾维九、高银秀、张宗润等同志,在地震战线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以地壳应力状态及其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钻孔应变测量的途径寻找其变化特征与地震过程的关系,尤其是地震发生的前兆异常特征。我们一直力求将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相结合。不管是在地震台站几十至近200米深的钻孔中进行的地壳应力-应变活动的监测与预报实践探索,还是在大庆油田近1000米深的油井中开展套管综合监测以探寻套管成片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的研究,我们全身心地从事着艰苦的、极具开拓性的工作。也许是地球的神秘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岛弧的火山喷发和地震预报问题,岛弧是地球上地震活动及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在勘察加(Kamchatka)几十年来累积起来的长期经验可以用于说明预报类型及其效率。长期地震预报(几十年和几年)。长期预报应用地震历史、地震模式及长期大地测量观察结果。地震空区方法(如Fedotov,1965)可使我们预料下一次大地震最可能发生的地区,其概率为0.8或更高。在Tokai和Petropavlovsk Kamchatsky地区的地震对策国家项目是实际应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地震孕育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目前我们还不能写出地震动力学方程组,但可以通过数学物理实验方法,建立简化而实际的地震模型,来重现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如滑块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非弹性单元(元件)模型等。上述模型虽可被用来模拟地震过程,得到类似于实际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但模型本身并不是直接使用震源介质物理力学参数,如滑块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中细胞(或单元)基于数学或物理假定被赋予假定的尺度与阀值,失稳条件完全依赖指定的阀值,并假定失稳后能量均匀传递给四周,这些假定也没有更多的考虑真实的震源物理规律及震源介质力学参数,因而许多结果缺少直接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板块构造沉积作用的最大困难,是沉积相仅间接地与作为板块构造理论根据的那种作用有关。板块构造是从海洋岩石圈内部,特别是地震活动的地球物理迹象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地球物理作用与火成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关,在现代环境如活动的岛弧和古代岛弧中及大陆上均可见到其产物。然而,这些产物在大陆上不是永远可以保存,所以地震活动的直接证据常常缺失或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上一讲,我们谈了富铁矿对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技术、经济意义.这一次,中心是扼要地介绍有关铁矿石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了把问题说清,也附带谈一点地质知识.一、地壳和铁元素的分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巨大的椭圆形球体,它的半径,也就是球体表面到球体中心的距离,大约是63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距离的六倍.地球又是个实心球体,它的内部构造,现在虽还不能直接看到,但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利用各种间接的手段,已经知道地球内部、外部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从表面到中心,分成几个同心的圈层.  相似文献   

10.
在模拟地壳表面板块运动试验中,地球科学家们一直沿用刚性板块的特定假设,这种假设对板内的近似研究,其结果并不太坏,并且已成功地预测了地震空区的一些板缘地震,直到今天,澳大利亚和其它大陆地区发生的板内地震证实了连续的板内块变形自地质年代以来就始终进行着,变形速率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除地应力变形机理外,岩浆去气、油气活动也可能是产生地震的潜在重要的机理,而季节与气候变化等则可能是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地震虽是自然灾害,但它是形成矿产资源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作用,且有助于人类探索地球深部奥秘,故加强古地震研究是地震活动规律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地震预测预报是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基础和关健环节。准确的短临预报直接关系到防震减灾的社会效益,而正确的中期预报是进行准确的短临预报的重要前提和背景。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如大地形变、测震、地磁、地下流体、地电、重力、钻孔应力应变等)在长期的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成功地预报过一些地震。但是,由于各种手段所测物理量及方法不同,使得各种手段在地震长、中、短临预测中偏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近年来,首都圈一直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而地温动态观测作为短临预报的主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首都圈的地温动态观测,自80年代末至今,已有10余年的观测历史。这期间,在首都圈陆续布设了一些测点,使地温观测网逐渐趋于完善。1989年大同—阳高M_S6.1地震、1996年包头M_S6.4地震及1998年张北—尚义M_S6.2地震前都记录到了明显的地震地温短临前兆异常。根据异常曾对张北地震作了一定程度的预报。随着地温观测资料和  相似文献   

14.
白俄罗斯科学家尤里·米哈伊洛夫认为,地核移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起因。地核是固体,它应当沿着比地球外壳更稳定的轨道移动,它不在地球的正中间,常常游动到地球的“腹部”。观察地核可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15.
铂-钯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Pt、Pd作为直接指示元素,利用1:20万全国区域化探扫面水系沉积物测量副样和全国超低密度泛滥平原沉积物测量样品,采用化学光谱法测定Pt、Pd和Au三种元素,进行了中国大陆超低密度Pt、Pd地球化学填图,在川滇等地球化学省开展了1:20万Pt、Pd区域化探,发现中国大陆存在几个重要的Pt、Pd地球化学省和一些区域异常。中国大陆Pt、Pd丰度低:Pt0.42ng/g,Pd0.35ng/g,呈不均匀分布。在活动带Pt、Pd有显著富集。川滇是一个重要的铂族元素成矿省,除镁铁-超镁铁岩及在关的铂族元素矿化外,在黑色岩系以及西南暗色岩系等岩层中Pt、Pd等显著富集,并且发现了非传统类型的铂族矿化。  相似文献   

16.
浅部地球的非侵害研究是众多地球科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环节。这种研究通常用地球物理方法来完成,这意味着要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地球物理反问题都有固有的非唯一性。本文描述了一种处理非唯一性的方法,可以相信该方法比这个领域中以前的方法更直接更完善,我们不采用正则化方法来约束问题的非唯一性,而是直接针对非唯一性并描述它。基本方法是产生并描述一个模型集,该集根据观测误差在可接受的限制范围内拟合数据。为表征解的不确定性和推断所有可接受模型的共性,用统计方法来分析这个也称为总体的模型集。另外该方法也给出问题线性程度的信息和制定各参数间的折衷方案。该方法具有普遍性,能用于众多地球物理反问题。我们用两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反问题说明了这个方法。第一是加利福尼亚州Kesterson的跨孔走时应用。第二个应用由地面重力测量同时估计常数密度体的密度和形状。  相似文献   

17.
地球内部流体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王先彬  刘刚 《地学前缘》1996,3(3):105-118
流体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地球流体控制着地球系统的质量和能量的再分配。对流体地质作用的研究涉及地球的各个圈层,各具特征,又相互联系、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球流体学科研究体系。对地质流体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领域莫过于对地球气体的研究。“固体”地球含有丰富的气体。近年来,对各类地球气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包括:大气和水圈的成因和演化、地球内部状态及动力学过程、地震机理和预报、火山喷气作用、油气和其它矿产资源勘探及全球环境演变等。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2)岩浆活动与火山活动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3)现代构造活动与地震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4)幔源岩包体及玄武岩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的几种常规方法和主要研究结果,并首重讨论地球物理状态方程、地震成象、综合反演、高温高压实验和有关对比研究方法。均匀各向同性球对称地球模型仍不失其参考意义,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状态是非均匀和各向异性的。横向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上地幔部分,下地幔和液态外核似乎比较均匀,但核幔边界过渡带(D″)可能代表一个内含非均匀化学边界的热边界层,其形态起伏和横向变化影响地球模型的球对称性。3D地震成象实质上反映地震波速与温度异常的关系,而温度变化又会引起密度异常,因而密度变化是控制地幔对流的关键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活动断层的基本理论与常用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玉森 《安徽地质》2006,16(1):20-25,35
活动断层是目前工程地震和地震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对于地震的预防和预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的学习和研究体会,认为活动断层往往是孕震场所,但并非全部,大地震往往只发生在地震空区的位置。总结了活动断层和地震活动的几条经验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量(或动量)是地壳运动的力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贯一 《地球科学》1999,24(6):601-606
目前多数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是由地球内部因素决定的,地球外部因素是次要的,地球虽是庞大并具确定边界的星体,但从银河系看来,地球不能作为单独的星体存在,它必须依附太阳系才能生存下去,因此,研究太阳活动、太阳能量的向地球的输送及太阳与地球间能量(包括运量和质量)相耦 的物理机制,是研究地球演化的具体途径,应用地壳“轧展”效应理论,对地壳运动的成因及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