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起 《地球》2012,(11):52-55
过去十年是多灾多难的十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绵竹清平乡和汶川映秀镇等地接连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等。这些特大地质灾害给人们留下惨痛的回忆,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灾难中家破人亡的景象和经历过灾难后一张张悲痛绝望的脸,现在想来仍然恍如昨日。特大地质灾害频发,直接考验了我国灾害应对能力,也突显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十年间,虽然遭遇了  相似文献   

2.
四川泸定6.8级地震是继2013年芦山7.0级地震至今,四川境内遭受灾害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房屋和基础设施损坏,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本文基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的一手资料,从灾情获取的时间序列、震害的空间分布、生命损失、建筑物破坏、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等方面开展了本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分析。初步得到如下认识:①黑箱期时间为1.5h,死亡人数统计比小于1%,24h获得了半数以上伤亡信息,符合中强地震灾情渐进式获取的一般规律; ②本次地震影响面较广,有感面积为816194km2,烈度Ⅵ度区域以上面积为19089km2,Ⅸ度区面积为280km2,与一次7级地震受灾范围相当; ③地震灾害重且破坏集中,截至2022年9月11日17时共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联,导致房屋垮塌415间,严重损坏5566间,一般损坏19890间,新增有威胁对象的地震地质灾害点565处,其中,约92%的死亡人员地点、68%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多数的毁坏及严重破坏房屋位置,集中分布在Ⅷ度和Ⅸ度区; ④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是造成本次地震人员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占总死亡(含失联)人数的86%。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暖日益严重,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与过度建设,导致了大量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情况排在世界前列,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研究已成为了我国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因此,作者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与《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发布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4.
遭遇泥石流     
蓝颖春 《地球》2012,(8):30-33
北京"7·21"特大暴雨过后,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泥石流暴发。全国部分地区也因大范围降暴雨,亦有类似地质灾害发生。北京"7·21"北京暴雨引发三起地质灾害。其中两起是泥石流灾害,这两起泥石流灾害分别是: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台村鱼骨寺泥石流灾害;怀柔区河北镇鸟语林景区发生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井研县岩体破碎、坡体崩滑等地质灾害频发.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的7.0级地震对井研县坡面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为防止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井研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排查.通过调查核实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9处,其中新增31处.本文根据井研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30年来崩滑灾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肃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对1981-2010年甘肃省102起灾害性滑坡和15起灾害性崩塌进行分析,结合地质、降雨等条件研究了甘肃省30年来崩滑灾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1981-2000年年崩滑次数在2次左右,2000年以后的灾害次数大体呈持续上升趋势;空间上崩滑灾害主要分布在甘...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5,(7)
国土资源部6月25日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进一步动员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据中国气象局介绍,2015年6月25日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全球和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繁。5月以来,我国降水量总体较常年偏多10.8%,平均暴雨日数0.43天,较常年(0.35天)和去年同期(0.39天)均偏多。全国共出现73站次超极端日降水量阈值事件,较去年(30次)偏多,较常年(41次)偏多。目前,我国虽然未发生大范围流域性暴雨洪涝灾害,但南方出现13轮强降雨过程,阶段性、局地性雨量大,导致上海、南京、南昌等大城市出现严重内涝;也造成贵州、广东、广西、福建、重庆、四川、湖南、湖北、甘肃、西藏、青海、吉林等地的局部地区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其中贵州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大坝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发挥效用的同时,其安全性对上下游及周边区域生产生活至关重要。除去恐怖袭击等人为破坏因素,大坝面临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等各类灾害风险。 “七下八上”历来是我国南北方主汛期,防御强降雨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大坝构成的单一、复合、链式灾害风险,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美国洪水大坝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较早,此次密歇根州洪水溃坝事件发生在美国疫情严峻时期,暴露出诸多问题值得整理与研究,并对当前疫情常态化下我国大坝抵御综合性灾害风险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岩溶是一种分布比较普遍的不良地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工程安全。本文依据大连开发区域小窑湾的区域地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情况,分析了该区岩溶形成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本区域岩溶的发育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岩溶灾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爱民 《高原地震》2009,21(2):62-66
对辽宁省地质灾害概况、类型、分布及成因等做了研究、分析,归结起来辽宁省的地质灾害有分布广、类型多、灾害频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由于特定的地质和地理环境,是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省区之一,尤以地震灾害为甚。这是因为强震多发生在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一系列盆地中,加之震源浅,所以在地表造成的灾害严重。文中得出山西省地震灾害的分布范围、遭受不同烈度值的面积、地震时发生地质灾害现象的分区特点、人员死亡总数,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比研究了强烈震动、断层错动撕裂所产生的灾害,包括地震所触发的地质灾害及堰塞湖溃坝造成的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海啸等几类主要地震灾害发生的环境、致灾的速度、灾害的分布等特点,指出了在震前防御、应急救援以及预警等对策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采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分析了汶川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主要构造带的分布性状,以及2008年5月12日地震后大型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在上述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室内外综合研究,从遥感宏观分析角度通过对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以及与地震、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等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利用证据权重法对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空间性做出定量的综合评价,并依此提出对研究区的灾害治理进行分级,随后给出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冯进  张家艮 《地球》2013,(5):108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背后,少不了工程建设的支撑,但是再好的工程,也抵挡不住自然灾害的摧残。在当今的社会中,地质灾害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近些年,世界各地频繁出现自然灾害,很大一部分都是地质灾害,所以,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工程建设以及国家经济造成的危害,我们就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研究,从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振江 《华北地震科学》1992,10(2):94-96,90T1
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本文阐述了对老汉山裂缝成因的观点,并对裂缝活动与地质灾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云南鲁甸“8·03”MS6.5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的剖析,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特征如下:(1)震后地质灾害较震前成倍增长,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滑为主,地震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大量沟谷崩滑堆积物为泥石流储备了丰富的物源;(2)震中高烈度区域地质灾害密度大,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震中区龙头山镇地质灾害发育最为集中;(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岳尚华 《地球》2013,(5):40-43
正雅安地震发生后,"松而未滑、摇而未掉"的山体极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预警预报,同样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汛期将至,雅安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怎样进行?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近几年获得了怎样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周平根。《地球》:据悉,自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18.
李猛 《地球》2013,(5):60-64
正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预报预警难度大,防范难度大,社会影响大。2000年以来,我国突发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死亡和失踪约1100人、经济损失120亿~150亿元。近十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防  相似文献   

19.
刘传正 《地球》2009,(1):27-3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作者先后考察了四川、甘肃地震灾区和宁夏、贵州、广西等地,对汶川地震区的地质灾害总体特征取得一些认识,对人类社会如何应对突发地质环境变化的危机、规避地质灾害风险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井洪 《地球》2014,(7):111-111
重庆市渝北区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其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时有发生。笔者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对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对地质灾害类型分类及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归纳出当前渝北区地质灾害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