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地质论评》1986,32(6):608-608
1986年5月7日至15日,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福建省地震学会在福建泉州共同召开了中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来自地质、地震、石油、煤炭、冶金、建材、海洋、核工业和教育系统的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陆构造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0—25日在武汉召开。会后对大别山造山带进行了路线地质考察。会议由73个单位195名代表组成,会议期间100多位同志做了报告,介绍了28届国际地质大会概况,支流了造山带构造研究动向、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大家很关注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1985年7月25—29日在河南省登封县召开了全国滑动构造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煤炭部、地矿部、化工部、冶金部、国家地震局和有关大专院校的代表,共计114人。   相似文献   

4.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于2008年10月10~12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发起和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单位、机构共同发起,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组织承办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于2006年9月18—20日在大庆油田隆重召开。这是中国盆地构造学和能源资源学科领域的一次盛会。本次…  相似文献   

6.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单位、机构共同发起,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组织承办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于2006年9月18-20日在大庆油田隆重召开.这是中国盆地构造学和能源资源学科领域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7.
朱德丰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1):133-13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组织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承办,来自科研、高校和生产单位的21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幅员辽阔,盆地类型多,分布广,后期改造强烈,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8.
经北京市地质学会筹备,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9月13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新生代构造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各产业部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各地质院校以及出  相似文献   

9.
钱祥麟 《地质论评》1981,27(2):188-189
嵩山前寒武纪构造地质讨论会于1980年9月19月至29日在河南登封召开。这是继1979年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之后,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进行的专题学术活动之一。内容包括:(1)嵩山前寒武纪构造,(2)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地质论评》1965,23(Z1):1-1
一、统一名词的必要性:近年来构造地质特别是在大地构造方面的新创立的名词愈来愈多,对国外构造名词的译名也很不一致。长此混乱下去,将有碍于学科的发展和经验的交流。因此建议在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构造名词小组,开始进行整理和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1.
钱祥麟 《地质论评》1982,28(3):290-290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与组构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1月23—28日在北京召开。74人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66篇。会议交流了:一、显微构造与组构的研究及其与宏观构造的联系;二、利用材料科学的成就对构造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地质》2010,(12):1891-1892
2010年10月15—17日,"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在古都西安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协办。  相似文献   

13.
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与组构专业组委员会主持的第二届全国显微构造与组构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中旬在桂林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26人,共提交论文128篇。会后还组织了地质考察和地质旅行。会议分断裂构造和断层岩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组;其它各种构造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组两个专题组进行交流。具体包括不同种类的糜棱岩特征、分类、形成机制,糜棱岩形成的实验研究,各类构造岩的组构分  相似文献   

14.
朱光  柏林 《安徽地质》2005,15(2):113-113
由安徽省地质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主办、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16-17日在合肥召开。  相似文献   

15.
超大陆旋回的研究是近年来前寒武纪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的热点科学问题 ,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古大陆构造演化的对比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具有挑战性的前缘领域。其中 ,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研究成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44 0项 (1 999~ 2 0 0 2 )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加强国内同行专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发起 ,与IGCP440项中国国家工作组、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前寒武纪地质学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地质科…  相似文献   

16.
<正>经中国地质学会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中国地质科学院石建省研究员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石建省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理事、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农业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国家天然矿泉水技术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9月18—24日在河北燕郊562综合大队召开了《中国东部构造体系与地壳运动》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正式代表118人,列席代表30人;收到学  相似文献   

18.
“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于2010年10月15-19日在西安长安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翟裕生、赵文津、张国伟、汤中立、李佩成院士等参加了大会,陈毓川、赵鹏大和孙传尧院士和张洪涛总工程师等发来贺信。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多名地质矿产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学组2001年6月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构造动力学体制转化与成岩成矿构造物理化学过程”学术会议。会议由吕古贤研究员及赵志中副研究员主持,翟裕生、李廷栋院士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的支持。构造动力学体制转化与成岩成矿构造物理化学过程是近年地质学领域引起人们注意的重要问题。对于它们的实例研究、成因探讨和实验模拟将涉及地壳运动特点和矿产分布规律,将推进岩石…  相似文献   

20.
吕古贤 《地质论评》2000,46(6):637,659
地壳异常压力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2月26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学组发起组织。会议由吕古贤研究员主持。 地壳异常压力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发展司的支持。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