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泥石流的分形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分析了泥石流流体和堆积物粒度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其分维值介于2 ̄3之间,平均值分别为2.71和2.65左右。研究了泥石流沟水系的分形特征及其在不同观察尺度下分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维可作为描述泥石流粒度成分和泥石流沟水系的参数,反映了泥石流活动的形成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分维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横断山区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激发雨量分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凯衡  魏丽  刘双  李秀珍 《地理学报》2019,74(11):2303-2313
地形、降雨等环境因子决定了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理解泥石流与这些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工作。以横断山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降水、气候、地貌、地质、土地覆盖、土壤厚度、高差势能以及湿度指数等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灰度关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泥石流沟空间分布的关系以及降水特征与泥石流灾害的时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湿度指数是决定泥石流沟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子,其次是高差势能和土壤厚度,多年平均分布的降水特征对泥石流沟分布的影响较小。泥石流灾害事件与降水特征的时间关联具有较大的区域异质性。泥石流发生地的激发雨量、湿度指数、高差及土壤厚度的统计分布在不同地貌、地质和气候单元中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泥石流预警不仅需要考虑雨量等激发因子,还必须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泥石流灾害,已成为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基础技术。以都汶公路沿线的31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遥感图像的解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手段获取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基础数据,通过选取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键因子进行筛选和灰色系统模型进行权重的确定,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每条沟的泥石流危险度值。评价结果表明:公路沿线31条泥石流沟处于不同泥石流危险等级:极高危险占23%,高危险占35%,中度危险占13%,轻度危险占29%;其中红椿沟、肖家沟、烧房沟等沟属于泥石流极高危险沟道,高家沟、牛圈沟等属于高度危险沟道,公路选线须采取避让或充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P642。23 2003021129康定雅拉河无名沟崩滑坡面泥石流峰值流速流t的沿程变化特征=The maximal debris flow velocity and disehargeeha吃ing proeess along slope gully tri韶ered by landslides or eol-lapSCs/陈宁生,王旭…//成都理工学院学报一2002,29(6)一674一679 以康定雅拉河无名沟1995年的百年一遇泥石流为研究示范,用弯道超高的理论和用古乡沟泥石流建立的流速计算公式,计算测量断面的流速及泥石流峰值流速沿程变化.用形态调查法分析不同断面的泥石流流量,并分析其沿程变化.通过分析可知崩滑坡面泥石流峰值流速与流量在整个流通…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在山区引发大量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的固体松散碎屑物质堆积在沟谷内(CLCAR,崩滑碎屑区),使得地震山区泥石流活动性增强。以岷江上游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映秀镇的15条泥石流沟的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对CLCAR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建立CLCAR与流域高程、主沟侧距和沟口纵距的分布函数T(x)、M(x)和G(x),对CLCAR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并计算其积分(DT、DM和DG)作为CLCAR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参数。结果表明,函数T(x)、M(x)和G(x)能够较全面描述CLCAR的空间分布特征,DT、DM和DG能够作为CLCAR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参数。泥石流沟谷内CLCAR的空间分布对泥石流的形成及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对灾区泥石流研究时有必要考虑泥石流沟内CLCAR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沟谷演化的不等时距灰色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忠信 《地理研究》1994,13(3):53-59
泥石流沟谷纵剖面形态系表征泥石流发育的综合地形指标.本文以利子依达沟为例,用不等时距GM(1,1)预测沟谷纵剖面形态指数N值的变化,并改进了预测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贡嘎山东坡磨西河流域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雨量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明了贡嘎山东坡磨西河流域内泥石流沟的分布状况、暴发规律及危害特征等;并根据近20年来流域内发生的典型泥石流灾害,分析了泥石流发生前的降雨过程,发现磨西河流域内泥石流发生的当日雨量和前6 d有效雨量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据此以泥石流发生的当日雨量和前6 d有效雨量为指标,初步探讨了磨西河流域内泥石流暴发的雨量值。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堆积物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将导致灾区部分山洪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为此,给出了一种泥石流沟的判识方法和指标.调查发现,汶川灾区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满足泥石流的暴发条件,提出用流域单位面积的松散固体物质方量来判识泥石流沟;调查西部山区的50条泥石流沟,提出以0.1 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以2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粘性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强震区映秀地区泥石流的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华  唐川  常鸣  余斌 《山地学报》2012,(5):592-598
汶川地震震中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及附近于2010-08-14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简称"8.14"泥石流),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灾区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泥石流灾害相对活跃,估算未来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并评价其危险性,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制的首要工作。在研究四川省部分地区的泥石流和对应降雨频率资料的基础上,得到泥石流规模和降雨频率之间的关系式。以映秀"8.14"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和降雨频率为基础数据,通过泥石流规模和降雨频率之间的关系式推算得到映秀及附近岷江两岸13条泥石流沟在不同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规模。以泥石流在堆积扇上的平均堆积厚度(泥石流规模/堆积扇面积)、泥石流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度、流域切割密度和不稳定沟床比例为危险性判断因子,分别对映秀及邻近地区的13条泥石流沟在100 a、50 a、20 a、10 a和5 a一遇5种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的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5种降雨频率下,8条沟的泥石流危险性为高度,4条沟的为中度到高度,1条沟的为中度。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东川蒋家沟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分布最广、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每条山沟几乎均为流石流沟,沟口都有面积不同、厚度不一的泥石流堆积扇,为开展泥石流堆积物组成和性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主要通过实验分析,探讨蒋家构及其邻近地区泥石流堆积物的机械、化学和矿物组成特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同时存在粗细颗粒的流动阻力,进行了一组专门设计的试验。分析试验资料结果表明:由细的粘土颗粒引起的粘性力与由粗颗粒引起的离散力是可以线性叠加的。离散力是由于粗颗粒相互之间的碰撞,以及粗颗粒与边壁之间的碰撞所造成的。而粘土颗粒的絮凝作用形成絮团和絮网结构,它们对粗颗粒之间的碰撞起到缓冲作用。因而当有细的粘土颗粒存在时,离散力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南极乔治王岛化石山剖面的化石山组主要由沉积火山碎屑岩(包括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组成,上部夹正常沉积岩和两层薄煤层,形成从粗到细的两个沉积旋回。第1旋回的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由不同粒级的火山岩岩屑、斜长石晶屑和细火山尘基质组成,火山碎屑物质含量在90%以上,沉积特征显示从火山碎屑流(?)到低密度流的快速堆积性质。其中第1、2层沉凝灰岩受强烈的沸石化(浊沸石和方沸石)作用,而泥级沉凝灰岩夹层的细火山尘物质多已变成绿泥石-蒙脱石规则混层矿物;因为这种混层矿物也常常被沸石化,故其形成应在沸石化作用之前。X-衍射分析显示较多钠长石的存在。钠长石和方沸石的钠可能来自中长石被浊沸石化后释放出的Na+。第2旋回由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夹岩屑长石杂砂岩和薄煤层组成,显示正常沉积物经常被携入沉积盆地。第3、4层的泥级沉凝灰岩以显著的蒙皂石化为特征,沸石化作用不发育;其中的斜长石主要是中长石和(或)拉长石。化石山组泥级沉凝灰岩的微量元素组分及含量与下伏玛瑙滩组顶部安山岩的相当,但第2~3层间有某些元素迁移和富集,这可能与层间热水溶液的活动有关。B含量特别低(<1×10-6),不仅指示背景值低,而且也说明沉积环境与海水没有关  相似文献   

13.
Some steep headwater streams of the mid‐mountains landscape of the flysch belt of the Western Carpathians are affected by debris flows. Connectivity of the largest boulder and cobble fractions has been evaluated in steep streams foun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s between the hillslopes and alluvial cones of similar lithology and watershed morphometry. Two longitudinal profiles affected by past debris‐flow activity and two longitudinal profiles void of such processes were selected. In the first case, active channels wer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coarsest fraction, while a downstream trend of sediment coarsening or fining lacked any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fluvial processes and sediment supply. In addition, debris‐flow‐affected streams showed greate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iddle axis of the coarsest particle and the particle‐size index including the lengths of all three axes, which is most likely the result of limited active fluvial transport. All the studied streams demonstrated general downstream fining of the largest particles, which resulted from local flysch lithology containing more resistant sandstones in the upper parts of the watershed. The trend of sediment fining was more rapid in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s unaffected by past debris flows. These types of streams also showed adjustment of the coarsest bed fraction to contemporary processes in channels by sediment coarsening in incised reaches and sediment fining in depositional reaches as well as by downstream response to some lateral sediment inputs. The index of the unit stream power showed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sidered coarsest fraction in both fluvial‐dominated channels and debris‐flow‐affected channels.  相似文献   

14.
何毓蓉  廖超林 《山地学报》2006,24(5):I0001-I0002,F0003
长江上游地区的侵蚀、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普遍而严重。选择典型区对侵蚀、滑坡和泥石流土体的微形态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土性进行比较研究,有重要意义。在贡嘎山东坡、川中丘陵盐亭、三峡库区云阳、云南东川蒋家沟分别采集代表性侵蚀、滑坡和泥石流土体剖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下述研究结果:(1)不同侵蚀强度的研究区土体特性有所不同,但共同特征是发育浅、颗粒粗、易分散等,有利于侵蚀形成;也相应形成一些侵蚀土体的微形态特征,如粗骨颗粒聚积状微形态、细土物质微区淋蚀现象、埋藏土层微形态特征等。(2)在滑坡土体,发现一些有利于滑坡形成的土体特性和微形态特征,如骨骼颗粒细化和蚀圆化、吸水性强的指纹状微结构等。在滑塌面上形成特殊的土体微形态,如拉张微裂隙、强光性定向粘粒集合体、玻璃质形成物、铁锰分离物等。(3)泥石流土体土性特殊,并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土体微形态特征,如湖泥状基质、骨骼颗粒泥质包裹体、错断微裂隙等。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三类土体的土性和土体微形态也有异同。对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活动性等都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神府-东胜矿区人为泥石流沟道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43条典型泥石流样沟,在1:10000地形图及卫片上进行了形态要素量测,应用流域地貌分析原理,对43条样沟各形态要素进行了剖析及关联度评价,并进行了泥石流沟道发育阶段的信息维分析,所得结论为:半干旱地区的人为泥石流沟道地势比沿程变化奇特,以形成区比降最大,区别于自然泥石流沟道;沟道分区面积比以汇水区面积最大,明显区别于湿润地区;流域形状以扇形为主,沟道给养面积较大,崎岖系数不甚太大是半干旱地区人为泥石流沟道的独特之处,泥石流沟道发育以幼、青年期为主,最后得出了以沟道比降为主因子的各形态要素的主次排序。  相似文献   

16.
以京东七大物流中心及其覆盖范围划分省市群。将抓取得到的京东商城2015年手机交易记录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相结合,研究影响信息流和资金流(简称“双流”)强度的可能因素,重点分析省域层面“双流”强度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已取代地理距离,成为影响“双流”强度的主要因素;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双流”核心区;网络资金流量分层现象明显,呈“金字塔”形分布;各省市群之间的空间联系存在差异,北京、上海、广东所在省市群的空间联系明显高于其它省市群;各省市群内部成员发展不平衡,中心省市对“双流”贡献力最大。  相似文献   

17.
对平作表层(1~2cm)土层施肥与垄作表层(1~2cm)、中层(25cm)、底层(45cm)土层施肥时的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含N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垄作还是平作表层施肥,小麦从三叶期到拔节期根、叶的含N量由高到低;而垄作中层和底层施肥却由低到高。三叶期时根、叶含N量以表层施肥>中层施肥>底层施肥。而表层施肥的垄作与平作间对比,则根叶的含N量无显著差异,三叶期以后小麦根、茎、叶、粒、壳的含N量影响不大。另外,垄作底层,中层施肥比表层施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SVM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原立峰 《地理科学》2008,28(2):296-300
选取泥石流一次(可能)最大冲出量(L1)、泥石流发生频率(L2)、流域面积(S1)、主沟长度(S2)、流域最大相对高差(S3)、流域切割密度(S6)和泥沙补给段长度比(S9)7个因子作为泥石流沟谷危险度评价因子,运用支持向量机理论,以云南省37条泥石流沟的259个基础数据为样本进行学习训练和测试,建立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实例验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实地调查研究,结合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白龙江中游地理环境结构特点,调查研究该区水土流失性质、带状分异特征以及小流域形态结构,剖析地理环境与水土流失作用关系,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其空间结构有序和区段功能有序特征,配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为建立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A simple model for estimating streamflow competence is us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water diversion on the retention of spawning gravels in Newhalem Creek, a small watershed in the Cascade Mountains. Surveyed stream cross sections and discharge estimates a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routine tractive force conditions of the streambed. A conservative estimation procedure results in tractive force values of 120–390 Nm?2for one-year, five-year, and 10-year recurrence interval event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stimates of critical tractive force for particle sizes suggest a routine competence of 100–450 mm diameter for these flows. Substantial accumulations of bed material in the range of 1–100 mm diameter is desirable for anadromous fish spawning redds. As a result, Newhalem Creek is naturally poor habitat for spawning. Steep channel gradients and a “flashy” hydrograph conspire to routinely flush the main channel of spawning-size substrate. In this instance, the modest water diversion is immaterial to the maintenance of spawning habit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