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在砖墙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膜模型计算了 1 1维和 2 1维动态时空中的黑洞的熵。结果表明在低维动态时空中 ,黑洞熵仍满足Bekenstein -Hawking熵与面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琛  沈有根 《天文学报》2004,45(1):95-104
运用在brick-wall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膜模型计算了六维动态黑洞的自由能和玻色子熵,然后应用Г矩阵方法计算了费米子熵.结果显示六维动态黑洞的玻色子熵和费米子熵有相同的形式,它们之间只相差一个系数.并且仍然满足Bekenstein-Hawking的熵与面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们对黑洞Bekenstein-Hawking熵的量子修正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黑洞熵对数修正项的系数.在广义不确定关系(GUP)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了推广的广义不确定关系(EGUP),运用面积定理计算了3类时空的黑洞熵的修正值,得到的黑洞熵的修正项的系数是正的.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对单视界时空适用,而且对有内视界的黑洞时空依然成立,并且在EGUP基础上计算出黑洞熵的修正值.相比GUP基础上得到的黑洞熵,EGUP可以应用于大尺度时空下,所以应用范围更广.此计算方法简洁明了,物理意义明确,可为黑洞熵对数修正值系数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De Sitter背景时空中NUT-Kerr-Newman黑洞的玻色子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一般黑洞的欧拉示性数都为2(或者为0),而NUT—Kerr—Newman黑洞是个例外,其欧拉示性数大于2.因此计算NUT—Kerr—Newman黑洞的玻色子熵有特殊的意义.运用在brick-wall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膜模型计算了NUT-Kerr—Newman黑洞在de Sitter时空背景下的玻色子熵.结果表明,在选取适当的截断因子的情况下,该黑洞的熵仍满足Bekenstein—Hawking面积定律.  相似文献   

5.
在高维de Sitter时空背景中给出了动态黑洞的度规,这是著名的Vaidya度规和Bonner-Vaidya度维在高维时空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利用′tHooft的边界条件和“准周期”边界条件分别求解了1+1维黑洞背景时空中的KleinGordon方程和Dirac方程,并计算了相应的玻色子熵与费米子熵,发现它们具有同一发散形式,两者仅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在brick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embrane模型,计算了缘于任意自旋场的非静态黑洞——Vaidya黑洞的自由能和熵。结果表明,玻色子场(自旋s=1,2)和费米子场(自旋s=1/2)的熵都恰好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这与静态和稳态的情况相同。而且,玻色子和费米子场的熵具有相同的形式,二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8.
用在brick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embrane模型 ,计算了缘于任意自旋场的非静态黑洞———Vaidya黑洞的自由能和熵。结果表明 ,玻色子场 (自旋s =1,2 )和费米子场 (自旋s =1/2 )的熵都恰好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 ,这与静态和稳态的情况相同。而且 ,玻色子和费米子场的熵具有相同的形式 ,二者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9.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1)高维Reissner-Nordstroem黑洞的非热辐射,发现非热辐射中径向有效势及粒子能量均依赖于时空维数D。(2)高维Schwarzschild黑洞的粒子轨道运动,发现光子圆轨道半径随着维数的增大而减小;当维数大于4时,不存在有粒子速缚轨道,也不存在最小稳定轨道半径。  相似文献   

10.
在黑洞蒸发的最后阶段其残余质量为Planck质量的量级,因而所对应的黑洞熵为2πk_B量级,在Bekenstein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导出在吸积物质的过程中黑洞的最小熵增为2πk_B,这一最小熵增又限制能参与吸积物质的黑洞的质量下限为Planck质量的量级,因而所对应的最小黑洞熵也为2πk_B这一量级。作者进一步指出:黑洞的最小熵及最小熵增不受引力常数G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结论在极早期宇宙中也能成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一个猜想:黑洞熵可以量子化,其量子单位为2πk_B。  相似文献   

11.
四维稳态伪黎曼时空中的Hawking辐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一类四维稳态伪黎曼时空中的未来视界普遍会产生 Hawking 辐射,辐射温度与视界的表面重力成正比。史瓦西黑洞、Reissner-Nordstrom 黑洞、de Sitter 宇宙和 Kerr-Newmann 黑洞的 Hawking 辐射都作为本证明的特例而出现。与匀加速探测器不同,匀速转动的探测器测不到 Rindler 辐射。  相似文献   

12.
汪定雄 《天文学报》2000,41(1):15-22
分别在薄盘和厚盘两种情况下,讨论吸积盘的中心黑洞在顺行积和逆行吸积中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洞的温度和熵在逆行吸积与顺行吸积中的演化特征很不相同;在顺行吸积中黑洞的温度单调减小,而在逆行吸积中黑洞的温度存在一个极大值;在吸积的全过程中,黑洞的熵始终是增加的,而且逆行吸积中黑洞熵的变化率要比顺行吸积中的黑洞熵的变化率大得多,此外还讨论了在吸积过程中,黑洞质量的相对变化与黑洞自转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在2维弦论黑洞背景时空中求解了具有't Hooft的边界条件和“准周期”边界条件的Klein-Gor-don方程和Dirac方程,分别计算了相应的玻色子熵和费米子熵,发现它们具有同一发散形式,两仅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14.
本利用李立新和刘辽导出的黑洞视界附近的辐射态方程,计算了约束在一个球形盒子中的自引力辐射体系的熵(不含中心黑洞和含有中心黑洞两种情况)。与Sorkin等人的计算比较,本的结果不会出现发散困难,而且体系的总熵(包括中心黑洞的熵)的上限正好等于坍缩后形成的同质量的黑洞熵。作认为,自引力辐射体系坍缩的合理模式是先形成中心黑洞,然后中心黑洞逐渐长大直至整个体系全部坍缩为黑洞。在坍缩过程中,任一中间态  相似文献   

15.
黑洞研究的新突破@卢方军黑洞研究的新突破最近,从美国传来喜讯,三位年轻的旅美中国科学家张双南、崔伟和陈莞在黑洞自转及其时空拖曳效应领域的研究中连续取得突破性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黑洞自转和自转黑洞拖曳其周围时空的观测证据,给国际天体物理学界带来轰动,并引起...  相似文献   

16.
塌缩星的熵和黑洞的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黑洞形成的三种具体模式,即:(Ⅰ)塌缩物质团中心先形成黑洞核,外部物质逐渐落入使黑洞核不断长大,最后整个星体形成一个黑洞;(Ⅱ)塌缩物质团各层同时满足Schwarzschild条件;(Ⅲ)塌缩物质团最外层先满足Schwarzschild条件.计算了三种模式中塌缩物质所携带的熵S_m,与所形成黑洞的黑洞熵S_(BH),发现S_(BH)比S_m大10~(19)倍,并得到了能形成黑洞的质量下限为Planck质量M_p=10~(-5)g.对S_(BH)的本质进行了讨论,认为S_(BH)中除普通的热力学熵以外,还可能包含有其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Bekenstein,Hawking,Gibbons和Perry先后讨论过将一个Schwarzschild黑洞置于一个理想反射壁的盒内,从而使黑洞处于平衡态的问题。本文更广泛地探讨了该体系的热力学特性。从该体系的绝热膨胀过程出发,自然地定义了总熵和黑洞熵。接着我们对该体系的稳定平衡判据作了进一步的讨论。最后,我们分析了黑洞准静蒸发的三个热力学过程:等能膨胀过程、等容放能过程、绝热膨胀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讨论了在Blandford-Znajek过程中吸积盘中心黑洞的角动量和质量的总变化率与质量吸积率和能量提取率之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BlandfordZnajek过程对黑洞吸积盘内边缘半径r_(ms)演化的影响,并证明在此过程中中心黑洞的熵总是增大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共动度规讨论了非理想流体开放体系在自引力作用下的坍缩过程之熵变,结果表明,形成视界之前,体系的总熵不增,这说明黑洞的高熵产生于突变之中。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黑洞吸积构建了一个线性扩散模型,为了简化模型,假设粘滞系数ν与面密度Σ是独立的。对吸积黑洞光变建立了一个随机模型(OU过程),并证明得到这个多维OU过程是存在扰动场的扩散模型的解。将OU过程应用于光变曲线拟合,结果表明:OU过程能很好地拟合光变曲线,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吸积系统中心结构以及研究光变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