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融水地区上泥盆统融县组,在广西特别是在北部地区广泛发育,其层型剖面由于年代远久部分层段未能保存下来,长期以来,对该套地层的岩性特征存在较大争议。文章通过对两条剖面岩性组合特征的详细研究,认为广西上泥盆统融县组岩性特征总体由下往上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含鲕粒灰岩—鲕粒灰岩—鸟眼灰岩及生物屑灰岩,颜色由浅变深,表明其属于晚泥盆世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部分为滩后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下的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2.
广西泥盆系发育完好、地层类型齐全、矿产丰富,曾吸引了许多学者前来调查研究,但仅限于地层古生物、生物礁、矿产、沉积相古地理等方面的探讨。对于诸如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的研究,虽然时有提及,但论述多不详细。为此本文试从晚泥盆世的沉积建造与构造活动这一侧面来探讨广西晚泥盆世构造环境及其活动特征。 沉积建造是在一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石组合体。大地构造控制着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滑塌构造不仅具有沉积学意义,同时能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研究提供沉积学证据。在莱西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中,首次在白垩纪王氏群林家庄组底部地层中识别出滑塌构造。在对该滑塌构造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将整个滑塌构造自上而下划分为弱变形层、阶梯式断裂发育层、软沉积变形层、未变形层。滑塌体主要由各种类型的滑塌褶皱、滑塌面、同沉积断层、砂岩球枕体、负载构造等组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其成因可能是在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触发下,半固结的沉积物在斜坡地带沿膨润土化流纹质凝灰岩构造薄弱界面发生滑塌,向盆地中心方向滑动形成。  相似文献   

4.
广西晚泥盆世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好,按其组成岩石的成分及类型,全区基本可划分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及硅质岩四种组合。这些组合有着一定的分布范围,并受着当时沉积环境的控制。本文着重讨论第三类组合中的碳酸盐岩部分。该部分称为五指山组(或称三里组),大致相当于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  相似文献   

5.
桂北中、晚泥盆世生物群及年代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北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化石丰富,经系统工作,建立了较系统的可与区域乃至世界对比的牙形刺、竹节石、介形类、珊瑚、腕足类生物带,为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广西石油地质队岩相分队为了寻找石油矿产资源,开展桂北泥盆纪沉积环境研究,测制了罗城县龙岸洞坎剖面,发现早一中泥盆世碎屑岩具有特殊的沉积特征。该沉积体区域分布不稳定,厚度大,呈扇形分布,认为属破坏型(海进型)三角洲沉积。通过近几年来的区域沉积相研究工作,认为划归河流相及滨岸河口湾沉积更为适宜。而且同类型的沉积,特别是河口湾沉积在桂北其它地区也有发育(图1),并与某些矿产具有一  相似文献   

7.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草湖地区钼钒磷金铜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认为寻钼钒磷金铜矿床潜力较大;根据异常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在早寒武世西大山组和晚泥盆世破城子组地层背景下,寻找与早寒武世西大山组地层相关的钼钒磷层控沉积型和与晚泥盆世破城子组相关火山岩型金铜矿床潜力较大,进而划分出3个成矿远景区,即乔龙库图克南钼、磷、钒、银、锌、铁、铜成矿远景区、大草湖南钼、磷、铅成矿远景区、铜矿山金、铜、钨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鄂西南宣恩地区牯牛潭组瘤状灰岩与宝塔组龟裂纹灰岩为整合接触,相变缺失了庙坡组.通过对牯牛潭组和宝塔组界线附近牙形石样品的采集和鉴定,发现代表庙坡组开始沉积的 Pygodusserrus牙形石带的Eo.FoGliaceaus亚带初现于牯牛潭组顶部瘤状灰岩中,而消失于宝塔组龟裂纹灰岩,说明牯牛潭组为中奥陶世地层(O2),宝塔组为中-晚奥陶世地层(O2G3).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参与了33条地层剖面测制工作,并对其岩石、测试分析和数据资料进行研究。从宏观与微观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广西晚泥盆世硅质岩系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并探讨其成因。认为广西晚泥盆世硅质岩系主要是受同沉积活动断裂构造所控制,并与之伴随产生的海底火山活动提供了大量的SiO_2,在海槽、海沟较深海沉积环境,经热水(热卤水)作用沉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综合应用岩石薄片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分析、阴极发光显微分析及流体包裹体温度测试等,研究塔东古城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岩石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灰岩中发育钠长石自生矿物,钠长石的发育和分布具有独特性,集中发育于鹰山组灰岩地层,以偶见、分散状和沿缝合线富集3种产状分布,主要交代灰岩微晶方解石沉积组分及海底胶结物方解石等早期成岩组分;钠长石的流体温度较高,温度在340~440℃之间,与沉积时或沉积期后不久的浅海岩浆热液喷流作用有关;钠长石被晚期热液鞍状白云石交代,被缝合线及构造裂缝切割改造,为古城地区第一期热液地质作用.该地区钠长石的发现丰富塔里木盆地热液地质作用的矿物学标志,为研究热液地质作用期次和热液演化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南华系钻孔编录与野外剖面观察实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报道的同位素年龄对渝东南与黔东地区南华系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其中铁丝坳组沉积环境为地堑盆地冰内水道,由数个退积型副层序构成低位体系域沉积。大塘坡组整体为间冰期沉积,一段为二级层序的海侵体系域沉积,见滑塌变形沉积构造,由一系列向上变深的退积型副层序组成;二、三段对应高位体系域,碳质、泥质逐渐减少,砂质含量逐渐增多,发育同沉积变形构造,由一系列向上变浅的进积型副层序组构成。南沱组为冰水沉积,发育滑塌褶皱、滑塌断层,局部见滑塌角砾。大量滑塌构造的发现为研究区南华纪发育一系列北东向的地堑盆地提供了较好的佐证。沉积环境的横向对比表明,研究区存在一个北西向南东倾斜的海底缓坡,为锰矿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12.
广西泥盆纪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加里东造山运动与盆地基地的形成阶段。大约408Ma左右结束的加里东运动使包括广西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方隆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张裂走滑盆地的形成阶段。自早泥盆世开始,沿钦洲—防城一线自南向北开始形成板内张裂盆地,中晚泥盆世海侵作用逐渐达到桂北。3.盆地演替与造山阶段。泥盆纪直至三叠纪,沉积盆地经历了盆、台、缓坡、陆架及镶边台地等演替过程,最终为印支运动造山成陆。大地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密切,首先表现为拉张构造背景形成对流热源及沉积喷流作用;其次是拉张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层序边界面、沉积体系域、沉积相单元及与古地理单元等是重要的控矿因素;再次是造山运动与后期改造对成矿作用起了重要的再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南部小董板城一带广泛出露硅质岩地层,这些硅质岩形成于盆地相,由于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其地质时代曾被不同的地质工作者定为晚泥盆世、石炭纪或早二叠世。1990年,笔者等为了确定这些地层年代,重新研究了这一地区的硅质岩地层,结果发现了比较丰富的牙形刺化石,如:Palmatolepis tenupunctata, Pa.minuta, Pa.subperlobata, Pa. glabra pectinata, Pa.glabra distorta, Pa. perlobata, Pa. gracilis sigmodalis, Palmatodella delicatula,Falcodus variabilis, Polygnathus sp., Pseudopolygnathus triangulus triangulus,Scaliognathus anchoralis, Siphonodella sp. 等。根据这些牙形刺,作者认为上述硅质岩地层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法门期至早石炭世杜内期。上二叠统底部砾岩在这一地区的不同地点不仅直接不整合在晚泥盆世地层之上,而且不整合在早石炭世地层之上。  相似文献   

14.
陕西商洛及河南卢氏、栾川地区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中发育有滑塌堆积物,其主要类型包括岩崩、滑动、滑塌和沉积物重力流,其中后者主要见到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沉积。它们多从下到上构成了由粗到细由浅水到深水的退积序列,呈海相扇三角洲沉积在晚元古代冰川边缘及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边缘的两种大陆斜坡上,其沉积特征反映了中朝板块南缘从晋宁期到早加里东期呈强烈抗张断陷的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的重新梳理,运用 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对元坝地区吴家坪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分析,选择典型连井剖面进行地层层序对比,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内开展了沉积充填作用的研究。研究表明:①元坝地区吴家坪组地层划分为三段,吴一段底部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铝土岩为主,中上部为生屑灰岩,吴二段下部岩性为泥岩、泥灰岩,上部为生屑灰岩夹薄层硅质灰岩,吴三段岩性以厚层生屑灰岩为主,吴一段为一个三级层序SQ1,吴二、吴三段组成一个三级层序SQ2;②吴家坪组继承了茅口组的沉积格局,SQ1和 SQ2早中期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SQ2晚期在峨眉地裂运动的拉张作用下,出现“台盆分异”,具有发育台缘高能浅滩的沉积背景,且地震响应特征明显;③吴三段台缘高能浅滩储层发育,且具有“多元供烃、近源富集”的特征,生储盖配置好,成藏条件优越,展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元坝地区吴三段发育台缘浅滩相储层这一认识将有利拓宽上二叠统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继1976年原广西第八地质队凌云县深洞一带发现古裂隙中早二叠世的沉积灰岩“脉”后,广西区调四分队在南丹县六寨镇一带进行1:5万地质填图中,于丹池褶断带北段东侧发现分布于古裂隙中的沉积灰岩“脉”。它们充填于晚泥盆世和早—中石炭世灰岩中。见“脉”11条,在平面上多呈长条状、透镜状,剖面上呈囊状、脉状,且具右行雁列式排列特征。脉长5—49来,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盆地控制沉积的观点出发,提出桂东南的培地组应该与桂北的老堡组、湘南的留茶坡组等含硅质地层对比,归属于震旦系。这样华南盆地加里东旋回(包括晚震旦世)中的地层序列就可以从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得到统一的解释。文中还介绍了同位素年龄和化石方面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根据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全国立典性剖面调查成果,将林西组划分为5个岩性段,原林西组六段划分为老龙头组,并揭示出林西组官地剖面的地层褶皱重复多次,而非前人的单斜地层序列。根 据 古 植物、双壳类和孢粉等生物地层确定林西组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老龙头组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基 于 古 生物、沉积构造、碳酸盐岩微相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等多方面证据确定出林西地区林西组和老龙头组为陆相河湖沉积,
其沉积演化序列为河流→浅湖→深湖→浅滨湖,与天山-兴蒙地区二叠纪主要的陆相盆地沉积演化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19.
桂西乐业地区二叠系荷叶藻风暴岩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叠系荷叶藻风暴岩在广西属首次发现。它广泛发育在乐业背斜构造的二叠系中。本文通过对两条典型剖面研究,论述了风暴岩的层序、沉积特征、组合类型及其分布,并探讨其沉积模式。认为:该风暴岩主要产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中部和茅口组底部两个层位的生物屑灰岩中,由荷叶藻及其它生物屑构成各种风暴沉积特征(如粒序层、平行层、丘状层、底面构造……),风暴沉积形成于孤立碳酸盐台地环境,并具有从台缘→台地中心、由近积风暴岩→远积风暴岩→次风暴岩分布规律。指出风暴岩的发现不仅具有沉积学意义,而且对二叠系的地层对比和藻灰岩的成因提供了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心、野外露头观察,采用薄片、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太原地区中奥陶世上马家沟组岩溶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以及成岩演化阶段和成岩作用对岩溶储层孔隙的影响及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上马家沟组主要包括含石膏角砾灰岩、砂屑灰岩、细晶灰岩、泥晶含生屑白云质灰岩、粉晶灰质白云岩、灰质角砾白云岩、中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等8种岩性,孔隙和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受到不同期次的压实—压溶、胶结充填、交代、构造破裂、溶蚀和重结晶等6种成岩作用的复合叠加;成岩演化划分为沉积—准同生成孔阶段(中奥陶世)→风化淋滤阶段(晚奥陶世—泥盆纪)→沉积充填阶段(石炭纪—早白垩世)→溶蚀改造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等4个成岩阶段;储层主要受白云石化、构造破裂、溶蚀等3个成岩作用控制,不同成岩作用影响优质储层的分布和发育。该研究结果为太原地区优质储层的勘探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