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赵征宇教授采用脏腑点穴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该病由肝脾不和、气机失调所致,情志因素是主要诱发因素,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赵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从肝脾不和、气机失调出发,运用脏腑点穴法(点阑门穴、点气海穴、放带脉穴、点左章门、点双侧天枢穴、采用引气归元法)结合针刺治疗IBS,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张庆萍教授临床运用耳针治疗失眠的经验。张教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主要与阴血不足有关,实证主要与邪热扰心、心神不安相关。其在治疗中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强调本病治在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佐以镇静安神,养血宁心。取神门、枕、心、脾四穴为主穴,以穴简、病清、症明、术切为奏效关键,临床应用每每应验。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后期常并发肌少症,根据病因病机,中医学可从气血角度出发辨治该病。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肌肉失养为其发病之本,浊毒留滞、气滞血瘀、肌肉怠惰为其发病之标,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促进气血化生为其治疗之法,并且强调既病防变、防治结合的思想,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介绍李忠仁教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干眼经验。李教授认为干眼的病机为过劳耗伤肝血,以致化泪无源,血虚气弱,津液不能随气上承于目。其采用远近结合、整体调节的思路进行选穴,在养肝血、畅气机的基础上重视治鼻,巧用效穴“泪腺穴”“新吾穴”,同时注重未病先防,以调神为先,常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针刺治疗VCI的文献,建立数据库,统计取穴个数、腧穴、归经、部位、特定穴等,并运用Cytoscape 3.2.1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治疗该病的核心腧穴。结果:共纳入文献60篇,处方60首,腧穴89个,取穴443次,涵盖14条经络,取穴以3~9个穴位为主。针刺频次≥3次的腧穴共38个,排前5位的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足三里。涉及经络11条,穴位部位6个,选穴最高部位为头面部。涉及特定穴12个,分别为交会穴、原穴、输穴、络穴、八会穴、合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井穴、郄穴、下合穴。核心腧穴包括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风池、足三里、丰隆、悬钟、印堂。腧穴配伍关联性最强的是头面部局部腧穴配伍,包括百会-风池、百会-印堂、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VCI的腧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部、经络以督脉为主,注重特定穴的使用,所获得的核心腧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经筋理论选穴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刊数据库2008~201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纳入以经筋理论选穴为治疗方案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篇,共计93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470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总体疗效:OR=2.23,95%CI[1.47,3.36],Z=3.81,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结果显示,图中散在分布点基本位于图形两侧,但不对称,提供偏倚可能性大。结论:研究表明经筋理论选穴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组,但结果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进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检索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临床文献,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对全部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出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和用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3篇,腧穴33个。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足三里、迎香、下关、颧髎、牵正穴。涉及10条经脉,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经外奇穴、手少阳三焦经。16个腧穴属于特定穴。腧穴主要集中在面部、头颈部。关联分析显示,符合要求的腧穴组合共16组。聚类分析得到4个有效穴位组合;树状图将排前20位的穴位分为两类,翳风-地仓-颊车-太阳为一类,属重点要穴。结论:周围性面瘫病位主要在面部,故治疗多选取近部穴位,配合远部取穴,选穴应多重视十二经脉阳经腧穴、经外奇穴、交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顽固性贝尔面瘫的康复治疗是临床实践中的难题。通过对古今医籍的梳理,总结出顽固性贝尔面瘫病在经筋,与肝、脾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以气血不足为本、风痰瘀互结为标。基于经筋理论,以经筋辨治为主,运用局部选穴配合远端取穴的针灸疗法治疗。基于气血不足、气痰瘀胶结的病机,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针灸联合中药,互补为用,标本兼顾,在促进顽固性面瘫患者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解析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于2012年4—11月采用跟踪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病原分离鉴定及病蟹的病理学观察,统计分析了浙江省温州地区养殖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肌肉、鳃等组织病理显示有大量血卵涡鞭虫侵染,并能用PCR方法快速检出。温州地区养殖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在每年5—11月均有发生,7—9月为集中发病时间,死亡高峰出现于8—9月之间,年份间(2010—2012)与发病率无相关性,而不同月份对病害的发生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发育阶段以脱壳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蟹的规格主要以50g以下的幼蟹和250g以上的成蟹为主。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的发生与水温(r=0.756)和盐度(r=0.631)变化关系较密切,夏、秋季节受梅雨、台风影响而引起水温和盐度的剧烈变化可能是暴发血卵涡鞭虫病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介绍周婷主任医师治疗卒中后丘脑痛(PSTP)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PSTP病机为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为主,临床以益气化瘀、通督调神为法,主要采用芒针透刺法治疗。主穴取百穴、风府、四神聪、印堂、中脘、关元,同时根据上、下肢疼痛及感觉异常分别采用合谷透后溪,曲池,臂臑,养老透间使,以及梁丘透伏兔、血海透箕门、足三里透阴交、风市透阴市、阳陵泉透阴陵泉等配穴方案进行针刺,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列缺穴进行文献考证,以阐述其源流,考证其特定穴属性及解析穴名内涵;从经穴同源理论、解剖位置、疗效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浅析其定位历来存在的争议;汇述其古今临床应用,主要阐述了古代列缺穴在肝胆系、心系病证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治疗中于头痛、发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穴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翻阅大量古文献,从吞咽的生理机制、咽喉部经络分布及吞咽障碍的病机、病性、病位、经络辨证选穴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从经络辨治吞咽障碍,认为咽部经络气血功能失常为吞咽障碍的核心病机,此病的发生多与大肠、小肠、脾胃、肝、肾、心、三焦经及督、任脉有关,其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重点选择上述经脉上的穴位,并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选取针灸处方进行相应的补泻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介绍谢春光教授治疗糖尿病脑病的经验。谢教授认为本病中医病机为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浊瘀阻络,该病以虚为本、以浊瘀伏匿为标。在治疗上主张以益气养阴、固肾生髓、活血化瘀为法,运用参芪复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李佩芳教授运用通调三焦针刺法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经验。李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病因分为先天后天两端,三焦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司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治疗上采用通调三焦之法,以上、中、下焦三部取穴为主,配合局部选穴改善脑部气血,再以远端取穴共调三焦,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思想集中度。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介绍马科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胰腺癌的经验。马教授认为正气亏虚、邪毒侵犯肝脾为本病主要病机,扶正祛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发病初期以祛除癌毒为关键,后期以顾护肝脾为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总结章薇教授运用少阳筋结治疗郁病的经验。章教授认为郁病的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少阳经气不通,结聚于足少阳经循行区域呈长条状或点状分布,按之有酸胀感,触之如琴弦,则为筋结。治疗采用火针为主的“温通”法以温通解结,并注重对患者情绪的疏导,揣穴治神,取得较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朱琏新设穴反应点在项痹病患者中的表现形式,为临床开发和应用该穴治疗项痹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将90例项痹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90例非项痹病患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观察2组患者的双侧新设穴的形态学改变和痛阈改变,包括新设穴体表皮肤色泽改变、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皮下硬结、压痛等指标,统计2组阳性反应的例数,比较2组阳性反应出现率。结果:观察组两侧出现穴位皮肤隆起、皮下硬结、指按压痛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新设穴体表形态学改变阳性率观察组为50.0%,对照组为6.7%;新设穴痛阈改变阳性率观察组为91.1%,对照组为11.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痹病患者新设穴体表阳性反应敏感性增加,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师会从肾虚痰浊血瘀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经验。分析该病病机以肾中精气亏虚为本,瘀血痰浊阻滞脑络为标,自拟补肾活血方和化痰活血方以补肾益精、活血化痰治疗,疾病早期以痰浊血瘀阻滞脑络为主要病因病机,故用化痰活血方治疗;待痰浊瘀血症状基本消除后,病情以肾虚为主时,方用补肾活血方治疗。  相似文献   

20.
分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因病机与辨证特点,总结庞赞襄、唐由之、李宗智、陆南山、李传课、韦企平、王明芳等7位名医治疗本病的经验,可为该病的临床辨治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