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北海道大学阿部胜征(KatsuyukiAbe)于1979年提出用潮位计观测地震海啸波的最大振幅来测定海震震级,其标度简称为M_t,t 是海啸英文字的第一个字母。他先以某些验潮站观测到地震所产生海啸波的最大振幅与按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所定义的矩震级 M_W 建立一个定震级的公式M_t=log H+B,式中 H 是海啸波的观测最大振幅,以米为单位;而 B 是依赖于震源地区和观测台站的震级起算函数,阿部胜征使用了14个已知 M_W 和海啸振幅 H 的地震观测资料以制定起算函数 B。在建立了这个海震震级的公式之后,即可利用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省思茅井自观测以来30多年的井水位数据进行统计,得到27次同震阶变。分别用杨竹转和Roeloffs的井水位同震阶变幅度、震级、井震距统计关系,对思茅井水位同震阶变进行计算。结果显示,用杨竹转的lgΔhi=0.319M-0.375lgD-0.087关系,计算出的思茅井水位同震阶变幅度较Roeloffs的lgΔh=0.89M-1.63lgD-0.69关系更符合思茅井的实际情况;用杨竹转的M≥3.104+1.176lgD和Roeloffs的M≥1.55+1.82lgD关系,对思茅井水位同震阶变地震的井震距计算其相应的震级,2个统计关系计算出的震级与实际震级差均在1级左右,其中Roeloffs的M≥1.55+1.82lgD关系更符合1 000 km以外的8级大震。  相似文献   

3.
张春芝 《地震研究》1993,16(3):272-280
本文通过对皖23井记录到的59幅水震波图的主要参数的分析,发现该井记录水震波与地震发生的区域有关,存在明显分区记震特征。在分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水位振荡幅度与震级、震中距的关系如下:Ⅰ区:logA=-5.0569+0.8906Ms-0.2730log△Ⅱ区:logA=-4.0201+0.8614Ms-0.5855log△Ⅲ区:logA=-3.5998+0.8290Ms-1.0162log△水位振荡持续时间与震级间的关系式如下:Ⅰ区:logT=-6.1248+1.0181MsⅡ区:logT=-4.0189+0.7556MsⅢ区:logT=-5.4129+0.9178Ms文章还对其记震能力作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衡量水井记震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震速度震级公式的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检测表明,用最大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的1/2π倍,即TVmax/2π来替最大动位移测定近震震级是不合适的,其所定震级普遍比模拟位称震级偏小,而且两种震级之间也没有一种较简单的关系。用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最大值的1/2π倍,即(TV/2π)max代替最大地动位移测定近震级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不便,对速度型数字地震记录通过积分恢复地面移后所测震级位移震级相对比,实测结果表明,两种震级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震》2021,33(2)
以昆明井水位记录到的同震响应为研究对象,分析该井水位的记震能力。结果表明昆明井水位同震响应过程地震波起了主要作用,响应形态为震荡型,响应能力受震级和井震距的双重控制。具体表现为对井震距小于10 000 km、震级大于7.4的地震具有较强的记震能力。但同震响应振幅便不完全受井震距、震级的控制,推测其与井—含水系统以及区域应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统计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唐山井水位同震变化的幅度参数(最大振幅、阶变量)和时间参数(最大振幅时刻,同震持续时间),以及邻近的陡河台记录的地震波的体波和面波的到时.计算分析了同震参数与震级(ML,MS和MW三种震级)、井-震距、震源深度的相关方程及同震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同震变化量与MS震级的相关性最好,与震源深度和井-震距相关性较弱;同震最大幅度与同震阶变量、同震持续时间相关性很高,水位同震振荡和阶变均来自地震波引起的动应变;水位同震振荡的最大振幅发生在S波至瑞利波时段,水位同震响应是地震波与水文地质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钻孔体应变同震应变波测定大震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孔体应变仪记录的全球大震,导出同震应变波参考震级m、双振幅A、应变波推移时间τ(在短周期地震仪上测量的P波起算)的关系式m=3.0+1.40lgτ+lgA,并取得以M震级为基准的尾波应变震级标度MD=4.08+1.04lgτ+0.74lgA,尾波的多点测量改善了7.0级以上大震MD的精度,与M比较的震级标准差为0.12,MD的震级标准差为0.10,该方法测量全球大震不存在震级"饱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 K.Aki 提出的地方震尾波散射理论,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测定近震震级的尾波震级标度 M_c 的理论公式:M_c=4.88+(1/1.10)lgU(f_p)~(-1)+0.78lg(△/α+t_(Du))+0.04(△/α+t_(Du))~(7/12)用云南短周期区域台网的11个 VGK 地震仪器纪录的110个近震尾波观测资料,计算了尾波震级 M_c,为了比较,同时也计算了持续时间震级 M_D。结果表明,在 M_L<5.0级的范围内,M_c 与 M_L 无系统差,平均标准误差比 M_L 和 M_D 小,由通常的0.20~0.26下降到0.10~0.15左右。最后给出三种震级标度的水平向换算关系为:M_L=1.11M_c-0.377;M_L=1.10M_D-0.379;M_D=1.009M_c+0.002。根据尾波散射理论建立的尾波震级标度 M_c 由于它不仅与振幅 A(t)震中距△有关,而且与震源参数、介质特征和仪器系统响应也作为相对独立变量考虑,因而有更明确的理论和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长春地震台大震速报震级偏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研究选用了本台 2 0 0 0年全年的速报地震资料 ,重新测算了DK 1地震仪各分向记录的面波震级 ,并以《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为标准震级 ,进行了震级偏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以长春台DK 1地震仪水平向高倍档记录测算的面波震级平均偏低 0 1 1 ,标准误差为± 0 2 1 ;以水平向低倍档记录测算的面波震级平均偏高 0 1 0 ,标准误差为± 0 2 0 ;以垂直向记录测算的面波震级平均偏低 0 2 4,标准误差为± 0 2 6。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全面分析 ,分别给出了长春台DK 1地震仪水平向高低倍档和垂直向记录测算面波震级的台站校正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华北南部地区的近震最大震相位移资料通过震级残差法及回归分析论述了近震最大震相的平均衰减形态及其分区段性。近震最大震相平均衰减形态的研究是估算近震震级的基础。如果假设近震最大震相的平均衰减形态与地震的强度无关,那么根据震级标度的定义可以直接确定震级的量规函数。反之,近震震级量规函数描述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最大震相平均衰减特性。很清楚,近震最大震相随着震中距的变化在不同震中距范围内属于不同路径传播的波,因此,在整个近震范围内利用单一的解析函数形式来描述其平均衰减形态是不合理的。本文将利用不同方法试图合理估算不同震中距范围的平均衰减形态。  相似文献   

11.
以2008—2017年腾冲地震台井水位记录的同震响应事件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该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结合井孔地质背景条件,对同震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腾冲地震台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随着震级增大而逐渐增强;因井震距不同,同震响应主要表现为近震阶降—复原型和远震振荡型变化;同震响应幅度随震级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增大而减小,且水位同震变化受震级与井震距的影响力基本相当;震级越大,同震响应持续时间越长;发生井水位同震响应的地震分布具有明显区位型特点。分析认为,振荡型同震响应机理与面波作用有关,阶降—复原型同震响应机理可能与腾冲地震台观测井所处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河北省地下流体观测井网黄骅井水位对2004年以来全球MS≥8.0地震的同震响应资料,从响应形态、响应幅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黄骅井水位阶变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骅井水位的同震响应形态以阶变为主;水位的同震响应幅度随震级增大而增大,但非单纯地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井震距越近震级越大,水位响应地震速度越快。分析认为,2015年以来黄骅井水位阶变异常可能与昌黎4.2级地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山东省震时井水位振荡的特征、原因,多井震前井水位畸变。并据鲁10井水位振荡幅度(L)及持续时间(T)与震级(M_s)关系,求得有关公式为:M_T=(0.045L+0.02T)/2+0.03△+6.0  相似文献   

14.
前言测定一个地震的基本参数是指该地震的震中位置(x、y)或(φλ),震源深度h,震级(M_s、M_t)或m和发震时刻T。它们是一个地震的基础数据。地震的予报,速报都是为了报出这五个基本参数,研究地震也离不开这五个基本参数。因此,在测定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准确,可靠。这样才叫使用数据搞研究的人放心,做得的结果才可信。避免了大量重复的数据校核工作。这五个基本参数准确程度如何是台纲与台站人员工作成果的检验标准之  相似文献   

15.
以近期地震活动计算未来强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古登堡-李希特的震级-频度关系式logN=a-bM为基本公式,导出计算不同震级地震复发周期T_M=m·10~(bM-a)和最大震级M_1=a/b,利用与强震孕育有关的近期地震活动资料,可定量计算未来强震的发生时间和最大震级。通过对川滇地区强震震例的验证和实际预报效果的检验,表明该方法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地震波衰减时间τ与震级和震中距△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特定条件下的尾波震级公式 M_τ=1.83+2.384logτ+0.001△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得到了适合于在一定区域(台网)内普遍使用的尾波震级公式 M_τ=0.342+2.363logτ-0.445logV+0.001△,并之标准化 M_τ=2.363logτ-R。文章最后还将尾波震级M_τ与近震震级M_(?)进行比较,给出了换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攀枝花地震台川05井所处构造环境,研究其水位观测前兆异常,探讨对应地震的中长期、短临异常时空变化规律和形态变化幅度等动态特征,试图寻找川05井水位观测前兆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给出川05井水位短临异常变化幅度与震级、震中距的经验公式,初步获得水位异常变化与震中的关系,为今后水位异常预测地震发生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应变能变化的芦山强震同震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芦山地震发生后,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地震活动趋势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川滇地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的断层节面性质及震级与破裂长度、同震位错量的经验公式,从应变能积累/释放角度分析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的同震加卸载效应.初步结果表明,在33条断裂段中,有17条表现为同震加载效应,15条表现为卸载效应,1条影响不明显.地震的发生造成马尔康断裂、岷江断裂加载效应较强.但需要注意的是,滇西、滇西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表现出群体性的加载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地震活动的统计指标与发震时间的概率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用某一给定地区三个连续时间段上地震活动性的六个基本统计指标,即地震的总次数N,最大震级M,地震频变与震级关系式中的系数r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量N、M、r,从而算出下一个时间段上发生较大地震的总概率P_1。总概率P_1可用来对该地区较大地震的发震时间作统计预报。作为例子,探索了我国南北地震带银川——松潘段的M≥4.5地震(预报期在一个月之内)及我国西部二省(滇、川)的M_S≥7.0地震(预报期在一年之内)。初步结果表明,这种预报方法在实践中是可以使用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震仪最大记录振幅测定近震震级,是里克特在美国南加里福尼亚建立原始震标度时最早采用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对于近代要求更精确地测定震级有不足之处,但由于它具有方便易行的优点,多少年来仍一直为我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着。为了研究我国各区域性的近震震级,并确立新的或其它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之间的关系,都有必要对最大震相测定近震震级的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