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理空间数据本质特征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联数据是跨网域整合多源异构地理空间数据的有效方式,语义丰富的关联是准确、快速发现目标数据的关键。根据地理空间数据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语义关系,提出地理空间数据本质特征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通过构建本质特征的关联指标体系,分层次逐级计算地理空间数据的语义相关度。与传统的语义相关度计算方式不同,以地理元数据为语料库,充分考虑地理空间数据的特点及空间、时间、内容在检索中不同的重要程度,分别采用几何运算、数值运算、词语语义相似度计算和类别层次相关度计算的方式,构建地理空间数据的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该模型具有构建简单、适用于多源异构数据、充分结合了数学运算和专家经验知识等特点。实验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地计算地理空间数据本质特征的语义相关度,并具备一定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与规范,并以四个旗县为试点,选取土地、耕地、草地、水、森林五类自然资源要素建立空间数据库,为自然资源监测评价、管理、统一确权登记提供数据支撑,为自然资源空间数据整合与数据库建设提供标准与参考,为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还可应用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等。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多源空间数据语义集成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法。该方法采用局部本体向标准本体集成的策略,在构建具有公共内涵属性模板的地理本体前提下,通过地理概念语义关系集合运算构建局部本体概念与标准本体概念间的语义映射关系,实现地理本体集成,并以这种语义映射关系及概念与对象类的关联关系为媒介,通过空间数据语义细化和空间对象融合 、分割等过程完成空间数据集成。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原型系统,并以某土地利用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法能有效集成具有不同语义的空间数据集。  相似文献   

4.
针对遥感专题类别信息的机理问题,从土地覆盖参考数据的偏差程度对分类精度的影响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判别空间条件熵加权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引入判别空间模型概念,基于此模型生成土地覆盖数据类别,并分析了土地覆盖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语义偏差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计算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对应关系矩阵,据此得到二者的条件熵,实现对土地覆盖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语义偏差的量化;根据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条件熵计算修正判别变量的权重因子,实现基于判别空间条件熵加权的土地覆盖分类。采用一景SPOT-5影像进行分类实验,并利用同一地区的Landsat 5TM影像进行方法验证。实验表明,条件熵加权修正方法使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有了显著提高,并对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常见的几类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对自然资源调查方式和当前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不同自然资源的资产评估进行了分析,基于遥感影像对林、草、水、土地等监测方法进行了讨论,讨论了自然资源资产与生态资产之间的关系,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湿地是苏州市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开展湿地资源调查是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将苏州市“湿地二调”与“国土三调”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两次调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国土三调”较“湿地二调”湿地面积减少7 816.29 hm2,两次调查均为湿地的面积为288 648.93 hm2,“湿地二调”为湿地而“国土三调”为非湿地的面积为51 137.75 hm2,“湿地二调”为非湿地而“国土三调”为湿地的面积为43 321.46 hm2。从调查对象尺度、湿地分类标准、遥感影像数据、湿地开发利用等角度分析存在差异原因,为未来湿地资源专项调查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衔接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地理分析模型同多源复杂地学数据之间耦合困难、模型运算数据处理过程复杂等问题,构建了以模型需求模板匹配为基础的多源地理数据自动处理与推送方法。利用元数据对多源地理数据进行统一描述,并从模型的数据需求和任务需求两个角度生成模型需求模板,最后通过基于XML的元数据与模型需求模板的匹配求得数据操作模板。在数据操作模板中应用算子库作为转换工具,实现了数据库数据到模型需求数据的转换,完成模型运算数据的自动推送。基于江苏沿海滩涂数据库的分析案例表明,该文提出的模型模板匹配方法可对模型运行数据进行有效解析,并通过数据操作流的构建实现数据的自动推送。该研究可为服务型GIS的发展及地理模型的集成提供理论参考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立足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已于2020年全面启动和建设。黑河流域作为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且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段,迫切需要在黑河流域开展试点研究。依托黑河流域现有观测研究基础,采用融合共建、改建升级和空白添建3种方式,分流域、分级别布设观测台站13个,基本覆盖了黑河流域草原、森林、河流、湖泊、荒漠、湿地、农田等主要地表资源类型。结合遥感观测和人工样地调查,初步构建起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通过建立统一的运行维护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应用效果来看,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已基本形成了局部控制的立体化观测能力,可有效获取资源间耦合作用过程、变化趋势和速度等关键数据,对提高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认知能力、科学管理和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他流域开展自然资源观测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简称《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内容众多、复杂艰巨的科技工程。本文根据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任务与要求,从调查监测信息过程的整体性特征和工程化业务实施的系统性特征出发,分析了《技术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基于整体性的《技术体系》的总体架构;继而以协同化数据感知、自动化信息处理、精细化场景管理、智能化知识服务等为主线,论述了《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要求,分析了《技术体系》的数智化实现路径,提出了“空天地海网”一体化协同感知网络体系构建、信息自动处理平台研发、时空场景模型构建、自然资源时空知识服务系统研发、工程化技术重构等主要研发任务。为了切实地做好该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战略需求分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定量遥感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远  陈曦  钱静 《地理科学》2019,39(3):367-376
首先对遥感科学和气象学、水文学、生态学、地理学和的尺度概念及其转换方法进行了区分。其次对遥感数据空间尺度转换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比对了目前空间尺度转换常用6种转换方法:统计转换法、分类转换法、数据融合转换方法、分形分析法、基于局域动态模型的转换方法和基于物理意义尺度转换方法及其各自所属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再次以遥感时间尺度转换应用最为广泛的地表蒸散发和农业旱情监测等2个领域为例,对遥感时间尺度转换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预测了今后定量遥感尺度转换研究可能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在现实中的“八点不同”,依据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实践得出两项工作在技术标准、数据基础和作业方法中的“四个衔接”。在技术及成果中实现协同与统一,进而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科学建立自然资源分类、与用益物权进行区分和成果数据互通共享四方面为工作的实施提出具体建议,合力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与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2.
同名目标匹配是空间数据融合、共享与集成的关键所在,针对多源居民地面目标空间数据融合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同名居民地面目标自动识别及其同名特征点自动匹配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面目标质心重叠前后的匹配相似度实现同名居民地面目标多重匹配关系的自动识别;通过构建向量方向相似度、面积比相似度与距离邻近度等特征指标,并将其建模为最优化函数,进而采用基于编辑距离的串匹配算法,有效解决了不同匹配关系下同名居民地面目标特征点的匹配问题,进一步实现了居民地面目标的几何纠正。以实测的不同来源导航电子地图郑州市部分居民地面目标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稳健识别多源居民地面目标间各种匹配类型,且能自动匹配同名特征点,二者准确率均在95%以上,可为面目标位置的精确融合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实施植被信息获取及监测,亟需分类准确及易于推广的植被信息识别技术。本文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植被光学影像,利用深度语义分割技术建构植被种类识别模型,为植被变化动态监测提供准确的植被类别信息。首先,基于安溪县龙门镇崩岗区的采样点,获取20 m航拍高度的无人机影像,构建FCN-VGG19植被识别模型,探讨不同特征融合结构对FCN-VGG19识别性能的影响,测算出各植被的覆盖面积;其次,取安溪县另一取样点的无人机影像作为验证集,分析FCN-VGG19的迁移学习能力,验证模型稳健性。结果表明:(1)基于20 m高度的无人机影像建立的FCN-VGG19-8s模型识别正确率最高,为86. 30%;(2) FCN-VGG19-8s识别精度高于FCN-VGG19-32s;并从测试集中随机抽取一张图,测算该测试图的马尾松覆盖面积为78. 38 m2,芒萁覆盖面积为12. 77 m2,柠檬桉覆盖面积为0. 89 m2;(3)在模型的迁移学习能力试验分析中,当A数据集占训练集的比例下降时,对模型识别B数据集的影响不大;当B数据集的数据量减少时,其识别精度稍有下降,仍有84. 5%。本文基于无人机光学影像,结合深度语义分割模型进行植被识别,以福建安溪县为例验证模型稳健性,分析模型在测算植被覆盖面积的适用性,旨在为植被识别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形式本体的POI数据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地理信息分类体系的不足,基于形式本体的原理,结合语义学理论,以深圳市的POI数据为实验数据,通过采用对POI数据形式化语义分析的方法,利用概念的本体属性组来规范表达POI概念的语义,提出一套新的分类体系。分类结果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分类体系中存在的语义和概念上的异构问题,并成功应用于深圳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从新的视角为其他城市的POI信息分类以及其他类型的地理信息分类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遥感处理服务组合时只考虑服务间完全匹配,忽略包含匹配、交叉匹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服务语义匹配类别的遥感处理服务组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服务语义匹配分为完全匹配、前驱包含匹配、后继包含匹配、交叉匹配等不同类别,然后结合遥感处理服务的领域特征,给出了不同语义匹配类别的判别方法;继而根据语义匹配类别建立了服务之间不同类型的前驱/后继关系,发展了一种基于后继服务查找的服务组合方法,最后以影像变化检测为实验案例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融合多源POI数据可提供更加丰富、完整的位置信息,但不同来源的POI数据在几何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将异构POI数据集中的同名实体进行匹配是POI融合的关键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与图论的POI匹配方法(MLP-KM方法),该方法兼顾POI的空间和非空间属性,综合考虑了几何位置、类别结构和名称属性的5个相似度度量特征,输入到多层感知器中计算匹配概率,从而避免人为分配权重造成的主观性影响;进一步引入KM图论算法,增加了相应的筛选条件与判定过程,解决了相似点对的混淆匹配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相似POI进行精确识别与匹配,并有效剔除混淆匹配,提高了POI匹配精度。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东莞市4个镇(街)作为珠三角典型高度城镇化地区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试点,针对试点内容设置、试点典型性选择、试点方法、成果和质量控制等全过程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从调查底图层面提出了数据源精选类别,形成了3套数据组合配置思路。从调查技术层面阐述了内业分析判读、外业调查核实和内业录入整理的3个关键方法实施路径。通过试点:形成了丰富的专题报告、专题报表、专题图和专题库等实验成果,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例分析了各试点区历经快速城镇化后的土地利用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特征,提出了在涉密基础数据使用、不一致图斑举证、细碎图斑处理、地类认定标准、多源数据空间不套合和标识码核心关联等7个问题环节的具体先验经验和未来需要深入探索提升的方向。试点成果可作为试点区土地精细化管理之用,试点经验可供快速城镇化地区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城市圈为典型案例区开展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实证研究。首先基于县域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补充调查数据,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角度遴选出表征国土空间不同主题要素的24个指标因子,构建基于"要素—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从评价单元开始对10类空间二级功能进行比例关系表达,并通过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三生功能承载力;最后引入双约束聚类法划定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区,并匹配相应的调控政策。研究表明:基于统一的功能分类和指标体系实现功能比例表达在不同尺度间传递;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可划分为3个一级综合功能区和7个二级综合功能区。研究成果可为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国土资源部门现有系统分散、独立,数据多源异构、安全共享性低等问题,运用数据库视图技术,构建虚拟数据仓库关联集成多源异构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乡协同调控集成系统,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和集成调用,并对数据集成在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该系统能够全方位地完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为国土规划部门协同调控城乡用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武汉城市圈为典型案例区开展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实证研究。首先基于县域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补充调查数据,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角度遴选出表征国土空间不同主题要素的24个指标因子,构建基于"要素—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从评价单元开始对10类空间二级功能进行比例关系表达,并通过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三生功能承载力;最后引入双约束聚类法划定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区,并匹配相应的调控政策。研究表明:基于统一的功能分类和指标体系实现功能比例表达在不同尺度间传递;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可划分为3个一级综合功能区和7个二级综合功能区。研究成果可为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