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南周边分布着40余处大小不等的燕山期花岗岩体,依据岩石年龄可划分出2个幕次:一是130~170Ma,平均145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J3-K11),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二是109~132.2Ma,平均123.5Ma,为早白垩世中、晚期(K12),岩性为花岗岩。研究表明,J3-K11花岗闪长岩为C型、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发育于造山后构造,应力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的转折期,源自印支期加厚地壳部分熔融。而K21幕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产生于造山后的构造伸展环境,源自正常安山质地壳在印支期加厚地壳熔融结束之后继续受地幔物质底侵部分熔融。埃达克岩与斑岩铜矿及金、银等矿床成因上密切相关,A型花岗岩富集稀土元素及W、Zr、Nb、Ta、U等。因此加强皖南及邻区埃达克岩和A型花岗岩的研究,可为该地区寻找斑岩铜矿床及稀土、稀有金属等矿床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皖南地区北接长江中下游铜铁金成矿带,南临赣东北德兴铜、金矿集区,成矿潜力巨大。迄今已在区域内发现多个大中型W、Mo、Cu、Au矿床。本次研究选取多个可能与成矿有关的小型花岗岩体进行岩石成因、氧逸度高低及其成矿潜力分析。研究发现:皖南侏罗-白垩纪发育两期花岗岩,早期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60~140±5Ma,岩性多为花岗闪长岩等偏中性岩石,岩石成因与中晚侏罗世的板块俯冲挤压有关。晚期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40±5~120Ma,岩性以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以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岩石的成因与构造体制转换之后的伸展环境有关。利用锆石中稀土微量元素的含量计算出皖南及相邻地区早期(160~140±5Ma)花岗岩普遍具有比较高的Ce4+/Ce3+值,即岩浆具有高氧逸度;而晚期(140±5~120Ma)花岗岩的Ce4+/Ce3+值普遍偏低,指示了岩浆具有较低的氧逸度。通过对氧逸度与成矿关系的分析,认为皖南燕山早期发育的花岗质岩类具有良好的铜、金、钼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南(赣东北地区)、北(皖南地区)两侧发育花岗岩类,且与成矿关系密切。对花岗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造山过程动力学及低Nd模式年龄分析表明,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侵入岩浆活动,赣东北地区以燕山早—中期为主,皖南—浙西地区以燕山中—晚期为主。燕山早期两大动力学体系的转换(160Ma~170Ma),NE向赣东北深大断裂的线性拉张减薄作用,引起幔源岩浆上升并与地壳相互作用形成赣东北斑岩体;燕山中晚期(<145Ma),皖南与赣东北的动力学背景趋于一致,随着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使上溪群或成分类似于上溪群的基底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皖南—浙西地区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丁宁  陈芳  汤诚 《安徽地质》2023,(3):193-197
皖南地区北接长江中下游铜铁金成矿带,南临赣东北德兴铜、金矿集区,区内出露的燕山期岩浆岩与成矿较密切,岩性以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为主,矿床成因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型、低温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5种类型,可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岩浆成矿具有专属性特征,铜、钼矿主要与同熔型花岗闪长岩有关;钨矿主要与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关系密切;金多金属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岩体有一定的联系,银多金属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晚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证据、问题和启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生代中国东部是否存在一个高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岩石学角度对高原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文中根据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厘定了高原的界线,指出存在一个高原而非山脉。高原存留时间大致从175~113 Ma(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发育在165~125 Ma。高原的崛起是从北向南扩展的,并将高原的演化分为萌生期、初期、成熟期、萎缩期、垮塌期、残留期和余脉等7个阶段,探讨了不同阶段高原界线的变迁。文中还讨论了与中国东部高原有关的下地壳拆沉、燕山运动的本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的含义以及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关系等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并指出了高原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文中建议开展高原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研究,把中国东部高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展对大陆构造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企望在新的领域创出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张舒  张赞赞  吕博 《安徽地质》2023,(2):97-100+123
花山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东南部的A型花岗岩带内。详细的岩相学工作显示,花山岩体岩性为正长花岗岩。锆石U-Pb激光定年结果显示,花山正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5.2±0.8)Ma,其形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综合分析前人的年代学研究成果,庐枞矿集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134~128 Ma、131~124 Ma、99~96 Ma 3个阶段,包括花山岩体在内的A型花岗岩是第二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统一的伸展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7.
皖南东至兆吉口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江南过渡带西段新发现的一个规模达中型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目前揭露的铅锌矿体均赋存于东至断裂带及其西侧次级张(扭)性断裂及裂隙中。文章选取了该矿床主要矿石矿物闪锌矿以及与主成矿阶段金属硫化物紧密共生的石英,分别采用流体包裹体Rb-Sr法和40Ar-39Ar法进行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4件闪锌矿样品获得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28±1)Ma;2件石英样品获得流体包裹体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28.74±3.02)Ma和(128.19±1.98)Ma,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28.81±5.25)Ma和(128.30±3.47)Ma,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28.82±5.24)Ma和(128.31±3.47)Ma。同位素地质年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兆吉口铅锌矿床形成于128 Ma左右,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该成矿年龄与赋矿闪长玢岩的形成时间((129.0±2.3)Ma~(128.4±2.7)Ma)一致,也与东至断裂燕山晚期的活动年龄((126.3±2.2)Ma)相近,表明该矿床成矿与燕山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此时区域构造背景为强烈挤压后的伸展环境。这一矿化事件在成矿时代上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断隆区(如铜陵、安庆-贵池等矿集区)的铜金多金属矿床和皖南成矿带中的钨钼多金属矿床(136 Ma),而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坳区的玢岩铁矿床的成矿时间(135~127 Ma)相近,指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皖南成矿带之间的江南过渡带中发育有燕山晚期较晚阶段(128 Ma左右)的铅锌矿化事件,为今后在该区开展铅锌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北疆及邻区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北疆及邻区发育大量的花岗岩,其中石炭-二叠纪花岗岩较为突出。本文总结了该期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北疆及邻区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纪花岗岩特征不同,形成时代峰期也不一致。在阿尔泰,该期花岗岩主要集中在早二叠世(289~266Ma),晚石炭世出现一个明显的岩浆宁静期;西准噶尔可以分为早石炭世(340~320Ma)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10~290Ma)两期,后一期较强,铝质A型花岗岩分布广泛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形成时代集中在300Ma左右;东准噶尔地区石炭-二叠纪花岗岩多沿断裂带展布,岩浆活动从晚石炭世一直延续到早二叠世(320~270Ma),该地区最大的特点是发育多条碱性(A型)花岗岩带,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连续产出。西天山大致可以分为3期:早石炭世(355~345Ma)、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335~305Ma)和二叠纪(300~255Ma)。早石炭世花岗岩主要集中在北天山,早二叠世花岗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其中的碱性(A型)花岗岩不仅在南天山呈带状大面积分布,在北天山也有发育;东天山—北山是区内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最为发育的地区,岩体数量多,分布面积广,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335~310Ma和300~270Ma,相对来说来东天山石炭纪花岗岩较多,北山二叠纪花岗岩较多。总体而言,北疆及邻区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时代主要集中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特别是早二叠世,整体展现出同步性,这个时期碱性岩最发育,可能揭示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伸展特点。这是整个中亚造山带及邻区大量的酸性和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及暗示的伸展环境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阿尔山地区是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地段。该区热液脉型铁锰多金属矿、热液脉型钼(铜)矿和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等3种代表性矿床(点)的成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多种高精度的U-Pb年龄测定,区内成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印支早期((237.8±2.3) Ma)和燕山中期((152.2±2.9) Ma)、燕山晚期((135.1±0.4) Ma),与邻区乌兰浩特-索伦地区基本可以对应。而前人划定的海西期花岗岩,实际为燕山晚期;划定的燕山早期花岗岩,实际为印支早期、燕山中期。研究成果对于区内花岗岩浆及期后热液与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上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确定区內相应多金属矿类型的成矿花岗岩时代亦提供了可资对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0  
由于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在华南内部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南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240~205Ma)主要形成于碰撞及“后碰撞”(post-collision)的动力学环境,但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南岭地区从燕山期进入后造山(post-orogeny)地球动力学环境。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尝试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Ma)出现了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浆活动、A型花岗岩及板内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反映了岩石圈的局部“伸展一裂解”和地幔物质的上涌,伴随Pb,Zn,Cu,Au成矿作用。燕山中期南岭地区岩石圈全面拉张一减薄,地幔上涌一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大规模的地壳熔融,导致大范围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生成。该期的第一阶段(170~150Ma)以大规模花岗岩类侵位为主,第二阶段(150~140Ma)花岗岩类活动很少,却发生了W,Sn及其他稀有金属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燕山晚期虽然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全面发生裂解的时期,但由于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在南岭东端至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燕山晚期(140~65Ma)出现了先挤压、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在100Ma前形成的钙碱性和橄榄安粗两个系列的岩浆活动,伴随Au,Ag,Pb—Zn,Cu,(Mo,Sn)等成矿作用。而在南岭地区,该时期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及基性岩脉等广泛发育,有关的成矿作用以火山岩型U矿、斑岩型Sn矿,以及印支期花岗岩中的铀活化成矿作用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中国东部中酸性燕山期岩浆活动非常发育。文中讨论了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的分区、岩浆系列、埃达克质岩(adakite-like)、花岗岩源区、花岗岩形成环境、I型和S型花岗岩的含义等问题。认为目前使用的花岗岩判别图不能用来讨论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按照花岗岩源区深度,至少可以分出来自地幔下地壳和中上地壳的3个深度层次的花岗岩类,强调源区深度对花岗岩性质的制约。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与地壳拉张环境下大规模拆沉作用导致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及其引发的玄武岩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无关,中国东部不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带。但拆沉作用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机制仍然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
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锆石SHRIMP测年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楼亚儿  杜杨松 《地球化学》2006,35(4):359-366
安徽繁昌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一部分。区内广泛发育燕山期侵入岩。侵入岩的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石英二长岩至花岗岩,但以花岗岩为主。岩石富含钾长石,SiO2、K2O含量明显比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要高。锆石SHRIMP法测年表明繁昌板石岭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的形成年龄为(125.3±2.9)Ma,滨江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24.3±2.5)Ma,铜陵侵入岩(鸡冠石花岗闪长岩、小铜官山石英闪长岩)的SHRIMP年龄分别为(135.5±4.4)Ma、(139.5±2.9)Ma,因而确定繁昌侵入岩的形成比铜陵岩体至少要晚十几百万年。岩石的全岩主元素以及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繁昌地区的板石岭岩体和浮山岩体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类,而滨江花岗岩体是岩浆演化到最晚期的产物,形成于与A型花岗岩类似的构造环境,因而暗示125Ma左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强烈伸展的阶段。这一研究成果对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早期(135~140Ma)与晚期(约125Ma)左右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宁镇地区3个典型燕山期岩体(安基山-伏牛山岩体、下蜀-高资岩体和石马岩体)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LA-ICP MS锆石U-Pb定年,给出(109.1±1.9)~(101.6±1.1)Ma的年龄值,代表了这些侵入岩体的形成年代,为该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提供了精确的约束。宁镇地区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100~110Ma左右的中酸性钙碱性岩浆活动相关联,区内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宁镇地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而长江中下游九瑞等地区的同类型侵入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二者相差约25~35Ma;结合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活动特征对中国东部陆区成岩成矿的制约,这些年代学数据揭示出宁镇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及其成矿响应是中生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大规模岩浆-成矿活动的新一期成岩成矿事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对应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拆沉-减薄事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石圈减薄从135Ma左右开始,可能持续到100Ma左右。  相似文献   

14.
安徽青阳高家塝钨钼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高家塝钨钼矿床赋存于皖南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北东缘接触带附近,是安徽省目前探明的规模最大的层控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本文采用LA-ICP-MS方法对高家塝矿区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定年,得到年龄分别为144.9±1.2Ma和145±2.0Ma。通过辉钼矿Re-Os等时线定年方法,得到高家塝矿床成矿时代为146.1±4.8Ma。皖南地区燕山期发育两期钨钼成矿作用,分别为146~136Ma和134~128Ma,类似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分别形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区和岩石圈快速拆沉减薄的两种构造背景。通过与钦杭成矿带典型钨钼矿床的对比发现,皖南地区钨钼成矿事件集中于燕山期,而钦杭成矿带钨锡成矿事件具有多阶段性。皖南地区同样发育大量与钦杭成矿带相似的花岗岩类岩浆岩,然而到目前为止皖南地区发现的钨锡矿床主要与中酸性花岗闪长岩类密切相关,仅少数矿床与钦杭成矿带成矿岩浆岩(均为高分异的花岗岩类)相似,同时皖南地区锡矿床找矿的突破,表明了皖南地区具有寻找与花岗岩类相关的钨钼矿床和锡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花岗岩是华南分布最广的二期花岗岩,以往的研究较少关注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及各自对成矿的贡献。江西金溪熊家山Mo矿床同时发育有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花岗岩,本文对该区二期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及元素与Sr-Nd-Hf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测定,据此揭示了二者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别,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及其对成矿的可能制约关系。锆石LA-ICP-MS U-Pb定年表明,区内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440Ma和~155Ma。化学组成上,二期花岗岩均具有亚碱、过铝、贫铁的特征,但加里东期花岗岩更富铝,而燕山期花岗岩总体更富碱。二期花岗岩均富Cs、Rb、Th、Pb和轻稀土,贫Ba、Sr、P、Ti、Nb、Ta,但燕山期花岗岩Nb、Ta、Th含量更高,并具有偏高的Rb/Sr和Rb/Ba比值、偏低的K/Rb比值和LREE/HREE比值,以及更显著的铕负异常,指示其演化程度更高。Sr-Nd-Hf同位素组成指示加里东期花岗岩主要起源于早中元古代基底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幔源或初生地壳组分未显著参与成岩过程。燕山期花岗岩具有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似的Sr-Nd-Hf同位素组成,且在燕山期花岗岩中存在较多的加里东期岩浆继承锆石。综合分析表明,燕山期花岗岩并非完全起源于加里东期花岗岩的重熔,后者仅是作为燕山期花岗岩源岩的组成部分参与成岩。区内钼成矿主要受燕山期岩浆事件制约,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隐爆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加里东期花岗岩对成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通过直接参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形成为成矿提供部分物源,另一方面是该期岩浆活动促进了陆壳的成熟和成矿元素的富集从而间接制约成矿。  相似文献   

16.
谭山复式岩体位于江南过渡带北缘,是该区出露面积较大的复式岩体。本文对谭山复式岩体开展了地质调查、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地质特征显示谭山复式岩体沿杨美桥背斜轴部侵入,根据岩性分析划分为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碱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分别为128.9±1.6 Ma~128.8±2.5 Ma和129.8±2.6 Ma~129.2±1.8 Ma;结合前人已获得二长花岗岩成岩时代(128.5±1.7 Ma~126.7±1.7 Ma),谭山复式岩体形成于128.9±1.6 Ma~126.7±1.7 Ma之间,对应于皖南地区燕山期 3阶段岩浆活动(早阶段:153~146 Ma,中阶段:143~136 Ma,晚阶段:135~121 Ma)的最晚阶段(135~121 Ma)。该复式岩体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富碱,高Ga/Al比值,强烈亏损Ba、Sr、P、Ti,富集 Rb、Th、Nd、Ce,显著的Eu负异常,均为碱性过铝质特征的A型花岗岩。谭山复式岩体起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为陆内拉张环境背景下同源岩浆多期次上升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华仁民 《地质论评》2005,51(6):633-639
南岭地区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与相关的成矿作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①南岭地区大部分“花岗岩型”铀矿床的花岗岩成岩时间是印支期,但铀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晚期,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差;②在燕山中期第一阶段(170~150Ma)达到高潮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其相关的钨锡等稀有金属矿化多发生在燕山中期第二阶段(150~139Ma),成岩与成矿相差十几百万年;③燕山晚期许多浅侵位的花岗质岩体与相关的锡、铀矿化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这一时间差反映了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之间在物质来源和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揭示了花岗岩与矿床在形成机制上的根本性差异。南岭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幔相互作用、高的热流值,以及深部流体的参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江地区含锡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含锡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研究,哀牢山-金沙江锡矿带的含锡花岗岩形成于燕山中晚期(133~80Ma);临沧-左贡锡矿带的年龄范围648~370Ma,相当于徵江期到海西期;潞西-腾冲锡矿带,属于燕山晚期到喜山期(105~51Ma)。  相似文献   

19.
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华南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本文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Ma)出现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浆活动、A型花岗岩及板内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反映了岩石圈的局部“伸展-裂解”和地幔物质的上涌,伴随Pb、Zn、Cu、Au成矿作用。燕山中期第一阶段(~170~150Ma)南岭地区岩石圈全面拉张-减薄,地幔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大规模的地壳熔融,形成大量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20.
刘园园  马昌前  吕昭英  黄卫平 《岩石学报》2012,28(10):3287-3305
长江中下游贵池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本文对该区侵入岩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马头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47±2Ma,而花园巩石英二长岩形成于127±1Ma,比花岗闪长斑岩晚约20Ma.早期的花岗闪长斑岩(147 ~ 145Ma)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Al2O3、Sr含量和Sr/Y、La/Yb比值,以及低的Y、Yb含量,与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晚期石英二长岩(127Ma)和石英正长岩为钾玄岩系列,具有高的(Na2O+ K2O)、Zr、Nb、Y含量和Y/Nb、Yb/Ta比值,与造山带A2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碱长花岗岩(125~124Ma)同样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与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相比,碱长花岗岩的Y/Nb、Yb/Ta比值相对较低,具板内环境A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贵池地区岩浆岩从早期的埃达克质岩变为晚期的A型花岗岩,反应了晚中生代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构造环境由大陆边缘环境向伸展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