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矿床地质概况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郊,矿田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上统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及少量震旦系变质石英砂岩。花岗岩质岩浆活动大体分为3大类,千里山碱长花岗岩岩体、岩枝和岩脉以及成矿后的花岗斑岩等。岩枝和岩脉与岩体相连,是岩浆自岩体中分离沿NE向断裂充填的结果,其中富含石榴子石、萤石、黑钨矿等副矿物。岩体顶部接触带发育似伟晶岩壳和块状云英岩(矿体)。主要矿化类型为矽卡岩型,少量块状云英岩型,在矿床外围泥盆系灰岩中发育大规模的脉状铅锌矿。矽卡  相似文献   

2.
安徽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铜陵矿集区以发育大型和为数众多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闻名于世,而近年来作为该区找矿的重要成果和突破则是斑岩型矿床和矿化的陆续发现。本文以铜陵矿集区3个代表性斑岩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阐述了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了含矿侵入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矿床蚀变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探讨了成岩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并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通常发育于含矿岩体的围岩或盖层为砂岩、砂页岩或硅质岩的条件下,含矿岩体为富碱低镁高钾准铝质钙碱性系列中浅成侵入岩体,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含矿岩体对比,岩体侵位较深,有些矿区多期多相特征不明显;含矿岩体发育钾硅酸盐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热液蚀变且有一定的分带性,但各矿床蚀变特征略有不同;矿床矿石矿物中富气相、富液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共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演化特征显示具有岩浆作用控制的高温热液型矿床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作者确定铜陵矿集区斑岩型矿床属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陆内造山作用由挤压向拉张转化的动力学背景之下,斑岩型矿床与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脉状矿床共同构成受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3.
东坡矿田位于湘东南加里东褶皱带与湘中、南印支褶皱带的衔接部位。断裂以NE组最发育,是控岩控矿的主要构造。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是中上泥盆统的碳酸盐岩层。岩浆岩由老到新依次为花岗岩、花岗斑岩脉、辉绿玢岩脉。花岗岩可分为两期,均富Sn富F富碱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于花岗岩与中上泥盆统地层的接触带上,矿床可分为云英岩化花岗岩型、夕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其中的柿竹园—野鸡尾锡多金属矿床,不但规模大,而且集中了矿田内多种矿床类型于一体,由多阶段蚀变矿化迭加形成。  相似文献   

4.
熊耳山矿集区金矿控矿地质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了豫西熊耳山地区53个金矿床(点),编绘了熊耳山地区金矿床分布图。系统的野外矿床地质观察以及熊耳山地区矿床分布图都显示,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要素为太华群变质结晶基底、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太华群处于熊耳山核部,南北两侧以不整合接触带分别与熊耳群及新生代地层相拆离。矿集区45%的金矿床分布于太华群内,从鲁山、熊耳山到小秦岭,金矿化程度增强,而太华群中的金丰度依次降底,显示太华群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为熊耳山地区一级构造单元,其北侧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断层。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于马超营断裂以北,明显沿北东向断层成带分布,且矿床的控矿构造也呈北东向,暗示了北东向断层的控矿特征。研究区内发育有花山、五丈山、合峪、太山庙等大花岗岩体和大量石英斑岩脉和花岗斑岩岩脉。花山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与地层外接触带是控制金矿床产出重要区域,36%的金矿床产出于岩体附近或角砾岩体内,小型岩脉则广泛发育于各金矿床内。本区1∶20万区域化探金含量存在七个异常区,分别与该区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辽宁瓦房店金刚石矿田金伯利岩侵位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海涛 《地质学报》2020,94(9):2640-2649
辽宁省瓦房店金刚石矿田位于华北陆块辽东新元古代- 古生代坳陷带。区内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其中新元古界出露面积最大。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较大的有北北东向的金州断裂,已发现的金伯利岩体基本上分布在该断裂以西。矿田内金刚石矿均为金伯利岩型,已发现100多个金伯利岩体,划分成4条矿带,已提交4个大型原生金刚石矿床和3个近源小型金刚石砂矿床,资源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我国重要的金刚石矿集区,其中50号金伯利岩管因其出产的金刚石质量优越而在宝石界享有盛誉。但本区的金伯利岩绝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现的,为了更好地开展金刚石勘查工作,对本区金伯利岩的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进行了研究,金伯利岩体的平面分布位置表明,瓦房店地区的金伯利岩体成群、成带分布,既有岩管也有岩脉,以岩脉为主,岩管约占20%左右,岩体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钻孔控制的岩管、岩脉大多具有向下延伸突然中断的特征,钻孔中见到的金伯利岩显示,很多金伯利岩管底界平直或具有多个水平标高上出现平移错动的现象,典型岩管、岩脉与等轴或近等轴状构造盆地的关系密切。通过对区内金伯利体岩空间分布特征、岩体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本区金伯利岩的侵位过程和就位机制后认为,瓦房店地区的金伯利岩在侵位的浅成阶段,由于岩浆携带大量挥发分,在上升通道不顺畅的地段使上覆地层隆起,当挥发分泄漏掉以后隆起的地层塌陷形成浅碟子状的构造盆地,挥发分泄漏的通道就是金伯利岩体的产出位置,也有部分岩浆沿次级断裂运移固结成岩;由于被晚期推覆构造改造,使岩管、岩脉出现水平错动,造成了钻孔中所见的平底岩管或岩脉向下延伸不大的现象,这一认识为合理部署勘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洛南长岭钾长石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地区,为典型晚期岩浆型矿床,矿体主要产于碱性正长岩体中,呈小岩株、岩墙及岩脉状产出,属于非水溶性含钾岩(矿)石,可广泛用于制取硫酸钾、硅酸钙和高岭土等,开发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7.
安徽马头矿床马头矿段钼矿是采用了物探、化探、地质基础工作与钻探等综合手段进行勘查发现的矿床,在总结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钼矿床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与志留系的接触带中,另赋存于钾长花岗(脉)岩内及其附近,本矿床应属斑岩型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有构造(断层、节理、裂隙)及接触带,受侵位作用形成的破裂带控制,岩体接触带附近岩体与围岩中节理、裂隙是主要的容矿构造。成矿作用与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蚀变有密切关系。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辉钼矿石、细脉状辉钼矿石,本矿床含矿母岩应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晚期-期后热液,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8.
云南普朗斑岩型铜矿田构造岩相成矿规律与控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西北部格咱岛弧是西南“三江”古特提斯阶段形成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位于扬子西缘义敦岛弧带的南端。近年来新发现了包括普朗超大型斑岩型铜矿,红山-红牛、雪鸡坪大型和10余个中小型斑岩夕卡岩型铜矿床,成为斑岩型铜矿田和铜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研究发现,矿田中矿床的形成与大地构造演化密切对应,不同阶段发育不同的矿床;对应于构造演化产生的区域北西向主干断裂控制岩带的展布,次级断裂及褶皱联合控制了岩体的形态和产状,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背斜核部,其含矿斑岩侵位较浅,夕卡岩型铜矿主要产于向斜核部,含矿斑岩侵位相对较深;含矿斑岩多为复式岩体,顶部往往有火山岩岩盖,表明火山岩浆活动具有继承性的特征,普朗铜矿产于北西、北东东向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形成岩体内斑岩铜(钼)矿、接触带夕卡岩铜矿和围岩中的大脉状铜矿“三位一体”的斑岩成矿系统,并在外带发育铅锌矿和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9.
朱溪矿集区横路矿区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横路矿区位于朱溪矿集区内,其成矿条件与世界最大钨矿床--朱溪矿床类似,目前已发现了多处找矿线索,但前期工作主要聚焦于500 m以浅,亟待探索该区深部找矿前景。本文从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特征及钻探验证等方面综合分析,并与朱溪矿区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成矿地层层位、控岩控矿构造以及岩浆岩所处成岩-成矿事件等重要成矿条件上极为相似。此外,横路矿区的浅表矿化蚀变分布情况与岩脉密切相关,物化探异常及岩脉分布特征显示深部存在隐伏岩体。综合分析认为横路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具有找寻破碎带(热液脉)型、矽卡岩型及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红旗岭―茶尖岭矿带发育镁铁-超镁铁岩体(岩墙群)及铜镍硫化物矿床。关于该矿带含矿岩体时代的观点包括华力西期和印支期。含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镁铁-超镁铁岩体(岩墙群)发育要件:初始成熟陆壳、较薄的岩石圈、拉张应力背景,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符合地质事实、符合矿带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体(岩墙群)发育要件的同位素定年数据,才能代表含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红旗岭—茶尖岭矿带印支期不具备含矿镁铁-超镁铁岩体(岩墙群)产出的要件。华力西期350Ma,矿带具备红旗岭1号、7号含中、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镁铁-超镁铁岩体产出的要件,理应代表1号、7号岩体时代;华力西期258Ma,矿带具备茶尖岭包括1号、6号、新6号等含小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产出的要件,均代表茶尖岭矿区的镁铁-超镁铁岩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陈柏林  高允 《矿床地质》2022,41(6):1093-1107
江西德兴铜厂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主要由成矿岩体内带的浸染状矿体和外带的细脉型矿体组成,对于该矿床控制细脉型矿体就位及展布的控矿构造研究甚少。文章通过对露天采场和钻孔岩芯含矿裂隙特征的调查,结合前人对含矿脉体产状的统计资料,重新厘定了含矿裂隙系统,构建了控矿构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德兴铜厂铜矿床细脉型矿体的含矿裂隙走向整体上是围绕北西向拉长的梨形状成矿岩体周边呈放射状展布;同一部位含矿构造具有走向相近、中等倾角、双倾向和正断运动的特征,构成剖面X-型共轭剪裂隙组合。这些含矿裂隙形成于成矿岩体侵位时期,形成时最大主压应力近直立,中间主应力近水平且垂直成矿岩体边界,最小主应力近水平且平行于成矿岩体边界。铜厂铜矿床的控矿构造是长轴呈北西向展布的成矿花岗闪长岩的岩体侵入构造体系。进一步找矿方向是在矿区范围的北西向成矿岩体南东、北西两端存在隐伏岩脊部位的深部寻找细脉型隐伏矿体,在矿田、矿集区范围是寻找隐伏成矿岩体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新疆富蕴县希勒阔腊金矿位于扎河坝-阿尔曼台金、铜、铬、铁等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金矿体赋存于北西向构造蚀变带中,成矿地质条件非常有利,但找矿成果欠佳。通过对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化蚀变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的分析,总结了矿床的控矿因素,并与新疆青河县顿巴斯套外围金矿的控矿因素做了对比,认为希勒阔腊金矿成因类型为受构造、地层及中酸性岩脉综合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凝灰质碎屑岩是主要矿源层,成矿作用同多期动力热液活动有关,发育于闪长玢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为重要的赋矿部位。在扎河坝-阿尔曼台断裂带两侧的韧脆性剪切带中,对于有利的地层及岩脉发育部位所圈定的1:10万和1:5万金化探异常进行查证,有望找到小到中型金矿。  相似文献   

13.
小秦岭矿化带近东西向展布有5个金矿化宫集带(亚矿带)。其中以文峪-杨砦峪亚矿带矿脉密度最大,矿床数量最多。全区发育有两类金矿化,即含金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两者空间发育具互补性特点以及一定的分带趋势。全区自西向东,石英脉型矿化所占比重渐减,蚀变岩型矿化逐增,至东部雪家山岩体以东则形成一些蚀变岩型小型矿床,垂向分布上,含金石英脉型矿化多在浅部;蚀变岩型矿化则多发育于深部。  相似文献   

14.
甘肃小柳沟矿区钨钼矿控矿因素及成因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柳沟矿区是北祁连造山带西段主要的钨钼成矿区。钨成矿主要受岩体、地层岩性、构造控制。岩体是成矿的最主要因素,是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之一,酸性侵入体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岩体在侵入过程中所提供的含矿热液对元素的活化迁移起了积极作用。千枚岩、灰岩、角闪云母片岩是成矿的主要矿源层。小柳沟隐伏岩体上升形成的断层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条件。钼成矿与岩体及岩体顶部的裂隙网脉有关。小柳沟热流体在斑状花岗岩体顶部形成构造裂隙网,上升热流体与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使钼在岩体和围岩的裂隙中成矿。小柳沟矿区有着三(多)位一体的成矿系列,岩体外接触带和地层层间裂隙形成以夕卡岩型为主的白钨矿,岩体内部及岩体顶部形成斑岩型和石英脉型钼矿。  相似文献   

15.
湖南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宝林 《地质与勘探》2009,45(3):229-234
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是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在南岭地区发现的又一大型矿床.矿床产于锡田复式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及岩体内部,其形成与燕山早期花岗岩关系密切.岩体接触面及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明显.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其次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和云荚岩脉型等.论文通过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近几年的找矿实践,提出了该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垄上-狮子岩、东部的碉堡山-黄沙冲一带及地表云英岩脉带发育地段,外围找矿方向分布在南西部的花里泉一带.  相似文献   

16.
位于桂东北姑婆山复式岩体西南接触带的水岩坝锡钨矿田,其主要矿床在控矿因素上具有以构造控矿为主导因素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矿田内主干断裂的岩组运动学、动力学及变形岩石有限应变分析。对本区自地洼区阶段以来,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所造成的矿田构造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后.根据烂头山黑钨石英脉型矿床的特征,按脆-韧性剪切的原理,从递进变形的角度指出本区脉型矿床的成矿规律.模式和找矿方向,并提出该矿床为构控型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7.
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是新疆西天山近年来发现的特大型金铜矿床之一。本文对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矿体产出特征、矿石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围岩蚀变、成矿作用期次等进行了研究,对矿床的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矿床野外地质特征研究,结合岩矿分析结果表明,矿体主要产于二长花岗岩中,受破碎带节理构造系统及岩体与大理岩地层接触带控制。节理系统中矿体为脉带状,矿石主要为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团斑状构造,蚀变以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为主。岩体与大理岩地层接触带的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巢状、串珠状,矿石主要为致密块状构造、脉状构造,蚀变以钙铝榴石化、透辉石化、透闪石-阳起石化、绿帘石化为主。矿区具有两期成矿作用,分别与二长花岗岩和闪长质岩脉有关,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叠加。矿床受地层、构造、岩浆作用的多重控制,为矽卡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研究成果为区域找矿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九龙脑矿田位于南岭东段矿床分布最为集中、成矿强度最大的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内,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同时发育矽卡岩型、热液脉型、云英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和风化壳型等多种类型矿床,形成了以九龙脑岩体为矿化中心,以钨锡为主,金银铜铅锌及铀、铌钽共生分带的矿化格局,在南岭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成矿元素组合上极具代表性。通过对九龙脑矿田内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矿床在成矿物质来源上与九龙脑岩体密切相关;在空间上东西成行,南北成列,构成网格状分布格局;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但同时印支期也伴随钨锡成矿作用。各矿床有可能归属于不同的成矿系列,或者属于同一个成矿系列的不同亚系列,或者同一个成矿(亚)系列的不同矿床式。并进一步提出1就矿找矿,对已知石英脉型矿床开展深部找矿;2根据分带性,对外带和内带矿床的找矿潜力进行评价;3根据共伴生规律,通过综合评价,明确找矿方向,拓展找矿领域;4根据区域成矿规律,通过区域对比,借鉴邻区矿田的成功经验,大胆实践;5打破常规思维,开拓新思路等五个找矿工作部署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太白金矿品位低、易采、易选、其成矿地质特征比较独特,使其成因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的观点有岩浆热液成因和喷流沉积成因。但作者从太白金矿的大地构造位置,赋矿层位特点,西坝岩体及其它岩脉和矿床成因矿物学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因观点,即太白金矿成因类型的“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  相似文献   

20.
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田位于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段,是带内金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内矿化类型复杂,元素组合多样。围绕马厂箐富碱杂岩体矿化类型、元素组合、围岩蚀变呈明显的分带。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岩体与地层内外接触带形成接触交代型(角岩型、夕卡岩型)铜-钼(铁)矿床;在岩体外围地层中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对应的围岩蚀变表现为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石英钾长石化带→石英钾长石绢云母化带→夕卡岩化带→中低温热液蚀变。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矿床成矿均发生于33.7~35.8Ma,金矿床略晚于铜-钼矿床,并与矿田内马厂箐杂岩体侵入时代(33~37Ma)一致。岩矿石的H、O、Pb、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研究表明,从斑岩型铜-钼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钼(铁)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均一压力逐渐降低,成矿物质(矿质和流体)也逐渐从以深部岩浆源为主,演变为以围岩地层和大气降水为主。矿田内不同类型矿床间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反映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含矿热液的物化性质及时空迁移决定了它们在不同部位产出不同的矿床类型,构成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Cu-Mo-Au多金属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