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拟建设的新疆且末地磁台进行场址勘选,采取十字剖面测量和密跨度测量方法进行地磁场总强度F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且末地磁台的地质条件、磁场梯度分布和背景噪声环境等地磁观测环境条件,符合国家地磁台建设规范的要求,适宜地磁基准台站建设.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大连地磁台环境保护历程、台站搬迁的意义、补偿征地过程及经验,同时介绍了大连地磁台新台址的堪选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地磁台站场地勘选指标的快速计算和勘选报告的在线保存与查询,提高地磁台站勘选数据处理效率,降低人工处理数据错误率,在现有地磁数据处理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地磁台站勘选数据处理系统,以提高勘选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地磁台站建设中的材料磁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福建泉州地磁台重建工作中,对建筑材料进行磁性检测以及施工过程中进行磁性跟踪监测的一些方法.实践证明,应用这些方法能很好地满足地磁台站建设规范的技术要求,说明这些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可以为以后地磁台站的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涉县地磁台观测室建设严格照规范进行,于2014年中投入试运行。本文就涉县地磁台观测室建设在勘选、材料磁性检测、异常情况处理所用方法进行阐述,运行后资料质量分析表明,涉县地磁观测室建设较为成功,其建设经验可为其他地磁台站新建、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琼中地震台子午项目地磁房建设建筑材料磁性检测,与施工过程中磁性跟踪检测方法及保温措施,实践证明,方法切实有效,可为其他地磁台站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磁台的磁环境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地磁台建台以来,台站周边环境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发生的变化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利用几次在台站地磁观测区范围内的地磁场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台站地磁观测场地磁场梯度的变化情况,并对现有地磁场梯度环境进行了评估.为北京地磁台及全国其他台站,在现有条件下的地磁观测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漠河地磁台初步勘选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对拟建设的黑龙江省漠河地震台地磁观测场地进行的勘选,应用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采取十字剖面测量和200 m×200 m的密跨度(梯度)测量的方法,进行地磁场总强度F测量。经过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初步分析处理后,认为:该场地适宜地磁台站建设。但是,如果确定在此建设地磁观测台站,还应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深入的、详细的勘测。  相似文献   

9.
海安地震台地磁观测室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安地震台因地磁观测环境受到干扰,两次迁移观测场地。第2次迁建选址,综合考虑地震地磁异常信号源、场地地磁背景和可能干扰源位置等因素;在观测室建设中,因地制宜选择建筑材料,并在施工中跟踪检测,保证满足地磁台站建设规范要求。希望海安地震台地磁观测室建设经验,为其他地磁台站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7~2019年地磁观测数据,利用多台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拉萨地磁台的地磁观测资料。结果显示:拉萨地磁台各分量绝对子夜均值年变化趋势与狮泉河地磁台、乾陵地磁台基本一致;拉萨地磁台日变化曲线存在干扰较多,通过与临近地磁台站对比,可以清晰地识别干扰变化,进而准确地对干扰数据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1.
吴迎燕  高国明  杨建元  张学民 《地震》2017,37(4):93-101
利用IGRF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计算并分析了7~13阶球谐成分对主磁场的贡献。 结果表明, 地磁场要素F、 H和I的空间梯度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 有些区域梯度变化平缓, 有些地区梯度呈涡状结构, 进而由地磁场的空间梯度估算得到卫星高度的空间相对变化强度, 以及卫星上安装磁强计的伸杆震颤可能引起的观测误差。 此外, 主磁场梯度的长期变化非常缓慢, 在大约150年间其最大变化强度约为6 nT。 对于中国电磁卫星5年的设计寿命而言, 梯度变化幅度可能约为0.04 nT, 该梯度变化量对于主磁场的空间相对强度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磁太阳黑子周变化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避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末Jerk(H)、Jerk(Z)的影响,分析了1979~1998年西欧4个台和1979~1999年亚洲东部6个台的H、Z资料,结果表明各台间H(或X)分量的太阳黑子周变化一致性较好.但Z分量的太阳黑子周变化显示出非常特别的现象,Z变化的相位随台站经度变化而变化,东亚地区的Z变化几乎与西欧地区的变化反向.因此,东亚地区的Z变化与H变化的关系不符合P01模式的假设,外源场之说似乎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13.
引起大地电场变化的一些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北省4个电场台站3年多的大地电场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总结出引起大地电场变化的一些因素,这对我们认识资料有所帮助。对分析和利用大地电场资料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近期公布的第六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计算,分析了1945年以来东亚地磁非偶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中国地磁场模型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945-1990年,东亚地磁非偶极场X、Y分量缓慢向北和向西方向移动,东亚磁异常中心位置基本稳定,中心附近Z分量的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大约15年左右的增强和减弱期。中心附近X、Y的零值点的移动方向与地磁北极的移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5.
自1977~2006年,新疆伽师地区相继发生了多次强地震.本文运用哈佛大学公布的该区域的CMT解,通过对不同地震的分布及断层性质的定量化分析,将地震分为三个时段,并由P,T轴拟合了该区域分时段的应力场方向,分析震源性质及区域应力场发现,1997年3月1日至2003年1月4日该区域的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2003年2月24日起,其地震断层性质和应力场方向又恢复到了第一时段的状态,结合该区域地层速度模型和区域受力状况、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断层性质和分布规律等,作者提出了该区域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变化原因是由于障碍体的存在结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应变积累速度(亦即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籍以探讨从地壳应变场中寻找近期强震危险区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特别是地震复发期的差异,丁国瑜(1984)指出,各地震区大震复发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由大震孕育环境和构造物理条件所决定的构造活动速率(亦即应变累积速率)的差异。从近几年地震实况的初步(阶段性)检验看,应用大地测量中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判定强震危险区,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喜的前景。作者从理论分析、实际资料对比及计算机模型研究等方面来讨论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场源关系研究中的“场中求源”的科学思路探索可能的技术途径,并讨论了从应变速率场中寻找强震危险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同一台站人工观测的地磁场总强度F与连续记录F,及两套连续记录仪记录的地磁场总强度F夜均值的差值分析,发现同一台站两种差值均存在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对其他台站同样可以看到类似变化。而各时段的时均值差值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由此说明,同一台站地磁观测区的不同点位,地磁场差异在长时间内不断发生变化,在进行绝对观测时,无法通过选择绝对观测时间消除该差值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重力梯度仪的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欧空局GOCE项目的进一步深入及相关技术报告的公布,人们对该卫星及其有效载荷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倍受关注的核心器件重力梯度仪有了更多认识的机会,本文在跟踪当前欧空局研制中的星载重力梯度仪的测量原理、仪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同时为国内进行该领域研究的机构提供可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武定6.5级地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研究》2000,23(3):298-306
采用陈培善等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地震破裂过程,提出的由地震波和地震基本参数等资料估算地震震源处剪切应力强度值的方法,对发生在武定震区及其附近的中小地震测算了剪切应力值,据此对武定6.5级地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作了追踪分析。结果表明,武定地震发生在环境剪应力场具有高值分布背景的地区。强震孕育经历了环境应力场由低-高-低-高的多次起伏变化,反复增强的过程。震后环境剪应力场逐渐减弱,最终回复到正常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攀枝花和西昌地区2002—2012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动态图像和部分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图像。通过分析重力场变化,研究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与2012年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之间的关系,得出攀枝花6.1级地震使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加强,较强的构造活动使2012年宁蒗、盐源交界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以及地震孕震过程和临震前重力场变化与攀枝花6.1级地震前的变化具有相似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