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发现线虫占绝对优势,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64.95%.线虫个体数在不同土地类型的差异显著.线虫、蜱螨类和弹尾类构成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天然草地各生境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均高于撂荒地、半裸露坡地和裸露坡地.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根据土壤动物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采样的6个生境分为3类:天然草地、人类干扰停止后自然恢复的坡地和裸露坡地.CCA排序表明土壤含水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方式相近的生境,土壤动物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相似程度较高.土壤动物组成的差异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地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芜湖市郊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芜湖市郊七种主要土壤类型中进行了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3604个,隶属于5门12纲26目32类。其中线虫类、螨类、弹尾类为优势类群;线蚓类、蚁类、蚯蚓类、鞘翅目幼虫为常见类群。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土壤中土壤动物的数量明显高于耕作土壤;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类群数与个体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3.
对亚热带山体(九华山)东西坡土壤动物进行对比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4537个,隶属5门11纲29类(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等翅类(白蚁),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蜡类、线虫类和弹尾类。另外,九华山东西坡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无论在个体数、类群数、土壤动物密度和H,R,C等几个重要指标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表明了坡向和垂直高度对于土壤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围栏对新疆山区草地植被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新疆典型山区草地———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和亚高山草原野外实地监测,比较了草原围栏内外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个体数量及生态分布,讨论了围栏这一人为手段对山区草地植被下土壤动物的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为围栏内高于围栏外,但是受构建时间的限制,围栏内外差异不显著。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草原植被、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率等因子。  相似文献   

5.
张武  张雪萍 《湿地科学》2013,11(1):145-150
2003年3月、6月和9月,对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带、岛状融区冻土带和岛状冻土带的沼泽和湿草甸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些沼泽和湿草甸选取了6个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7 647只,隶属于4门8纲19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3类,分别是线蚓科、蚁科和正蚓科,常见类群为12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以弹尾类和蜱螨类为最多,它们约占总个体数的92.48%,优势类群为5类,分别是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节跳虫科和摇蚊科,常见类群有3类.  相似文献   

6.
大庆草甸草原区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土壤动物已有的3个功能类群划分研究的基础上,将杂食性动物从原有3类群分类中分离出来,并加以补充与完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杂食性四个功能类群。对大庆草甸草原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进行调查,共获大型土壤动物1432只,隶属于3门4纲39类。植食性动物个体数量最多但生物量最小。各功能类群在水平方向的分布上,腐食、植食、捕食性动物在林地和轻度退化草原等相对稳定的环境占优势,而杂食性动物则在不稳定环境占优势,表现出明显的对不稳定环境的适应;垂直分布上,各功能类群的个体数除腐食性动物第二层最多外,均表现为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时间变化上,不同群落各功能类群5月、7月、9月的动态变化表现不尽一致,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10个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组成、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布及群落排序进行研究.从水平分布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多的是人工云冷杉林,类群数最多的是赤杨林,个体数和类群数最少的均为林间草甸.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但各生境的变化情况略有不同.10个生境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人工林和相应的天然林内的变化趋势相反.而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差异不大.排序结果显示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赤杨林和林间草甸与其它生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小兴安岭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5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次生白桦林、云冷杉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云冷杉林和赤杨林6种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阔叶红松林生境中,无论大型土壤动物还是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都较高,表明其生境条件比其它5种生境优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与个体数没有直接相关关系。土壤动物的垂直多样性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递减速率不同,中小型土壤动物表聚性要比大型土壤动物明显。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总共获取大型土壤动物67类、6729只,隶属于4门7纲18目51科。其中,优势类群1类,常见类群10类,稀有类群56类。寒温带森林土壤动物生物量最大的类群为线蚓和蚯蚓,而温带森林土壤动物生物量最大的类群以蚯蚓为主。不同群落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差异很大,通常群落的生境条件越优越,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种类越多。不同群落间个体数量、种类及生物量三者总的分布规律不完全一致,表现出生物群落组成特征的复杂性。各群落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排序为:Ⅰ>Ⅳ>Ⅶ>Ⅴ>Ⅱ>Ⅲ>Ⅵ。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种类、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
皖南低丘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是1986年10月—1988年10月对皖南低丘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调查期间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9468个,分别隶属于6门13纲37类。其中线虫类、螨类和蚁类为优势类群;线蚓类、弹尾类、鞘翅类幼虫、双翅类幼虫、蜘蛛类为常见类群,两者共占全捕量的94.03%。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2万个/m~2,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为200—500个/m~2。30年树龄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最丰富,多样性、均匀性和密度-类群指数最高,其变化规律一般是30年茶园>20年茶园>15年茶园;7年树龄茶园群落土壤动物个体数虽少,但组成并不贫乏,且分布均匀,故多样性与密度-类群指数较高。土壤结构较好的黄红壤茶园各项指数大于土层薄、排水不良的黄棕壤茶园。群落各项指数秋季均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11.
为理解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采用国际通用采样方法在2010年4月、7月、9月及11月中旬对该交错带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该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共采集到大、中小型土壤动物9 788只,隶属于4门12纲32目,其中甲螨目、弹尾目、中气门目和前气门目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有垫刃目、鞘翅目幼虫、膜翅目、无气门目、缨翅目和双翅目幼虫,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占群落总个体数的96.27%,其他22类群均属于稀有类群,只占总捕获量的3.73%。②在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个体数量及多样性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时空变异(P<0.05),其类群数高低顺序为自然林>防护林>牧草地>灌木林>耕地>菜瓜地>荒草原>荒漠,而个体数量顺序为菜瓜地>耕地>牧草地>防护林>自然林>荒草原>灌木林>荒漠。③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即从地表向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逐渐减少。④在不同生境土壤动物个体数量表现出了明显季节变化,其高低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干旱区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Cd含量超标严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将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为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污灌区不同重金属污染样点的土壤动物个体与种群特征。结果表明:(1)污灌区土壤动物优势种群为线虫和等节跳科,总的个体数量和种群数量春季(分别为3158只和74种)均多于秋季(分别为1963只和57种)。(2)3种不同污染级别土壤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春季均少于秋季,春季样点间的种群相似性低于秋季。(3)土壤动物水平分布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较大,污染土壤与对照土壤中土壤动物数量有显著差异;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样点,土壤动物的表聚性较低。(4)土壤动物密度-种群指数(DG)秋季大于春季,春秋两季都随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大而降低。(5)土壤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表现为个体数量较种群数量明显,水平分布较垂直分布明显,春季较秋季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沼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荣芬 《地理科学》1994,14(3):261-269
  相似文献   

14.
九华山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根据多年调查结果,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几项重要指标,定量分析,探明了九华山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异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时空轨迹聚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玺  裴韬  孙嘉  罗明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522-534
时空轨迹(Trajectory)是移动对象的位置和时间的记录序列.作为一种重要的时空对象数据类型和信息源,时空轨迹的应用范围涵盖了人类行为、交通物流、应急疏散管理、动物习性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通过对各种时空轨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提取时空轨迹数据中的相似性与异常特征,并有助于发现其中有意义的模式.本文根据时空轨迹数...  相似文献   

16.
主成分分析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高吉喜  段飞舟  香宝 《地理研究》2006,25(5):836-842
本文尝试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农田土壤污染物进行识别,并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土壤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揭示土壤污染物的数据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主成分分析方法可用于定量化的土壤复合污染研究或对历史数据较为缺乏的地区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在污染物检测指标数量较大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物的定量化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兰宗敏  冯健 《地理科学》2012,(4):409-417
在对北京5个城中村进行24 h活动日志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城中村流动人口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间利用分别可以划分为6类,每一类的时间利用特征都与社会环境及该类人群的属性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工作、娱乐、家务等活动起主导作用。就城中村流动人口而言,不同类别人群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与其时间利用特征紧密联系,同样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生活活动路径展示出居民的日常活动正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环境、生活空间以及自身特征3个层次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于居民的个体行为,导致城中村流动人口活动时空间结构展现出独特的特征。基于微观个体的日常活动研究可以为掌握城市人群生活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对草原化荒漠地带的苔藓与藻类两种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干、湿处理, 第26卷第6期2006年11月中国沙漠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Vol. 26No.6Nov. 2006研究其上种子库组成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①有9种植物的幼苗出现在含有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表土中,它们分别是独行菜(Lepidium ruderate L.)、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多根葱(Allium polyirhizum Turcz.ex Rgl.)、小画眉草(Rragrostis poaeoides Beauv)、 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 (Fisch.et Mey))、 马齿苋(Potulaca oleracea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苋菜(Amaranthus.retroflexus L.),其中一年生草本植物有7种;②在不同类型的结皮上,土壤种子库的总储量以及每种植物种子的储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湿润处理的两种结皮,萌发的幼苗总密度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对于干燥处理的两种结皮,萌发幼苗的总密度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③水分是限制结皮种子库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苔藓与藻结皮上萌发的种子总密度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9.
城市降雨产流特征的定量研究对于城市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规划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广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改进的线性光谱解混方法提取遥感影像的不透水面、植被和土壤盖度,并结合SCS-CN 产流模型进行城区降雨径流模拟。首先利用线性光谱解混方法提取 2015-10-18 Landsat 8 OLI 遥感影像的不透水面、植被和土壤盖度;然后利用归一化建筑物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进一步优化解混结果;最后结合优化的不透水面、植被和土壤盖度计算合成的 CN 值,并应用 SCS-CN 产流模型分析研究区在不同降雨重现期的降雨产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改进的线性光谱解混方法能较好地提高不透水面、植被和土壤盖度的提取精度;不透水面盖度越高的区域,CN 值越高;CN 值对地表径流深模拟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地表径流深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总体上,降雨量越大,不透水面盖度越高,形成的地表径流深越深,内涝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0.
长春市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土壤甲虫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地理科学》2007,27(3):420-425
在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农田、防护林和市区公园绿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共捕获土壤甲虫32科598只,其中幼虫13科312只,成虫25科286只。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量、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等指数,研究土壤甲虫的群落生态结构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甲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凋落物的移除对土壤甲虫群落结构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农田土壤甲虫群落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的降低源于生境作物品种单一和周期性的农田生产活动,防护林在空间上起着相邻农田物种交流廊道的作用;提高生境土壤甲虫群落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的关键之一是保持生境类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