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世界气候小委员会为了实施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于1979年秋季在其下设立了几个工作委员会。其中的气候模拟工作委员会为了制定今后20年的研究方针和具体的五年研究计划,曾于1980年1月和9月、1981年1月和9月四次向全国十几个研究机构和数十名有关专家发函并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地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拟定出计划方案。下面概略叙述日本今后在气候模拟方面总的研究方针和具体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作为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推进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一环,已经有几个国家正在实施关于云和辐射的实验观测计划。日本的 WCRP—气候变迁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是在1986年8月由测地学审议会向有关大臣建议后而开始实施的。其中“云的分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和我国许多地区不断发生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5月14日指示中央气象局“要好好研究一下气候变异问题”。同年6月中央气象局在北京召开“气候异常座谈会”,并建议成立一定的机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于1973年底成立了气候变迁研究组。1975年10月在长沙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会议”,会后出版了《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1976年11月在西宁召开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百年温度预报讨论会”,编制了未来100年我国温度变化趋势的预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22-26日,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WCRP/CliC)、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日本CliC国家委员会和甘肃省气象局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挪成等国家的148位代表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5.
日本气候学家田家康原来是学经济的,后来转入研究气候,2010年出版了《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8万年气候变迁》,2012年由范春飚译,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这本书共22万字,讲述了从8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到现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特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共  相似文献   

6.
1983年10月19~21日在日本召开了日本学术会议第九十一次大会,审议了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进行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有关日本国的计划,并通过如下的向政府的建议。在会议中提出提案的有日本学术会议第四部、国际协作事业特别委员会(世  相似文献   

7.
世界气候计划(WCP)是在1979年2月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拟定,并由当年4、5月间举行的第八次气象大会所批准的。这个计划一共包括四个子计划: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世界气候影响研究计划(WCI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气候计划由世界气象组织负责全面协调,并具体负责世界气候资料计划和世界气候应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世界气候影响研究计划具体由联合国环  相似文献   

8.
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代大气科学尤其是气候学的重大课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世界气候计划(WCP)并号召WMO各成员国制定相应的国家气候计划(NCP)。 我们于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随中国气象考察团访问了日本气象厅,现将日本的气候变化对策及其研究工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气候不仅是气象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已成为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和人民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召开的环境、粮食、水、沙漠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均赋于气候以十分突出的地位。1979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制定了《世界气候计划》并宣布80年代为《国际气候十年》,1985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被定为《气候变化、干旱、沙漠》.我国政府对气候工作也十分重视,国家科委于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24-28日,在美国丹佛召开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开放科学会议(Open Science Conference)。WCRP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主办。注册参会代表1990余人,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专家20多位。大  相似文献   

11.
1979年制订的世界气候计划(WCP)由四个部分组成:1.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2.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3.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4.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作为世界气候影响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国际卫星陆面气候计划(ISLSCP),是1983年由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和  相似文献   

12.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的南极气象工作委员会为了积极对世界气象组织的世界气候计划(WCP)做贡献,已制定了南极气候研究计划。气候监测乃是气候研究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监测包括监视气候的时空自然变化和振动以及获取有关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可能影响的资料。要实现气候监测,除使用现有的气象、日射测量、高空气象等方  相似文献   

13.
1979年第8届世界气象代表大会正式制定了世界气候计划(WCP).计划的轮廓,在同年2月世界气候会议上产生,并用来作为未来计划和这个主要新计划(WMO NO540)执行的基础.该计划的研究部分,称为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它参照了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协理事会(ICSO)联合承担的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第二个目标有关的许多研究活动.而且,本研究计划虽然是在GARP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所以,WCRP是GARP的延续和扩展.1984年9月,由WMO-ICSU联合委员会将本计划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4.
由于气候的自然变化对粮食生产、能源、水资源及社会其它方面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可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已日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注意。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决定,继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之后,制定一个世界气候计划(简称WCP),并宣布80年代为“国际气候十年”。这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工作重点的一次新转变。在WMO1988-1997年的第二个长期规划中,WCP仍是一项主要的活动计划。一、WCP的目的制定世界气候计划旨在:应用气候知识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改进对气候过程的了解;决定气候的可预报性;研究和发展气候预测方法;确定人类对气候影响的程度;监测气候变化或变迁(包括人为和自然因子),发展气候警报系统,以告诫政府气候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5.
王秀华  邓振飞  周继禾 《气象》1979,5(11):38-38
由于施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已得到了重要成就,并有了12年的成功经验,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联合制定了一项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目的在于号召世界各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对气候变迁及其成因(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作进一步的研究。此  相似文献   

16.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美国委员会,在1975年提出了一份题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付题为“一个行动计划”的报告。这份报告系由该委员会的气候变迁小组委员会起草。报告共二百多页,近二十万字。报告除了前言和序言之外,分为六章和两个附录。第一章:引论;第二章:主要结论和建议摘录;第三章: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物理基础;第四章:过去  相似文献   

17.
在七十年代以前,国外有关气候变迁问题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属于对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动和近代气候变迁资料的整理综合工作。其中比较知名的学者有英国的拉姆(Lamb)、美国的米且尔(Michael)、西德的弗隆(Flohn)。进入七十年代之后,国外对于人类影响气候变迁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这与大力开展对人类环境的研究工作有关。在美国和英国出版了两卷有关气候变迁的专题论文集(“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和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专家委员会联席会议于1993年5月19日在安微黄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任和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庆存教授主持。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和项目顾问叶笃正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王绍武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秘书长黄荣辉教授及有关专家共22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上     
《气候学》罗汉民等编,1980年10月气象出版社出版,247页。本书讲述了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共分九章,从气候形成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条件等)入手,介绍了必要的基本概念和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此外,对气候分类、气候变迁、气候调查、气候资料的统计整编以及应用气候等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6):664-664
中国第三届气候与冰冻圈(CliC)计划专家委员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7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委员、秘书处成员、特邀专家和各专业组约60名气候与冰冻圈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CliC国家员会副主席姚檀栋博士主持,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