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辽宁腕足动物化石在地层上的分布作以统计,试图找出规律和意义。寒武系中、下统开始出现无铰纲的Obolacea,Lingulacea,Patycrinacea,Siphotretacea 和Acrotretacea,到了上统出现有铰纲EoorthidaeBillingsellidae 及Huenellidae.奥陶系下统Orthidiellidae,Eoorthidae,Finkelnburgiidae,Tritoechiidae 和Tetra-lobulidae 科为主,中统以Strophomenidae Ra-fincsquinidae Dalmaenllidae 科为主。石炭系腕足动物化石有三个特点:(1) 无典型的下石炭统腕足动物化石的代表;(2) 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的腕足动物无明显的演化转折;(3)本溪组以含Choristites,Linoprodactus 为主,太原组以含Dictyoclostus,Chonetes 为主。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中只含Chonetes,说明山西组有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2.
本溪系不是岩石地层单位,也不是年代地层单位或生物地层单位,而是历史形成的一种习惯用法。根据地层单位清理的原则,本溪系一名应废弃,置原太原群下部,一并称太原群。辽东地区太原群下部建山城子组、二里河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辽东半岛南部建山城子组、三棱山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替代原本溪系。华北地台太原群下部(本溪系)海侵方向,根据地层厚度,生物繁衍、迁移路线,地层的空间展布及海相层分析,海水应由北东太子河流域向南西侵进。  相似文献   

3.
一、胶北隆起区变质地层划分沿革胶北隆起区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广泛发育,很多地质工作者,曾在这里进行过研究工作。1958—1962年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在该区进行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将该区变质地层命名为“胶东群”,并自下而上划分为化山、旌旗山两个组,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从而为该区地质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1968年,省局八○五队通过对该区一比二十万区调的修测,将该区(桃村断裂以西,沂沭断裂以东)胶东群自下而上划分为蓬夼、民山、富阳三个岩组,并将招平断裂以东,  相似文献   

4.
田师傅植物群系我国北方典型的早中侏罗世植物群之一,产自辽宁本溪田师傅盆地及风城赛马-(?)阳盆地的下侏罗统长梁子组、中侏罗统大堡组及三个岭组。该植物群由34属77种植物组成。本文通过含植物化石地层剖面简介阐明化石的产地和层位,对以往的化石名单进行修订,对部分重要化石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复州湾地区石炭纪早期发展史及地层研究有待深入。本文通过有关岩石和化石内容,讨论了传统本溪组的一些问题,认为本溪组应改称本溪群,它代表自奥陶系石灰岩侵蚀面至砾状灰岩顶面一段沉积地层,砾状灰岩顶面标志——平行不整合面,据岩性组合本溪群分为上下两部分(有待建组)。化石资料修正了本溪组时代相当莫斯科期的观点,提出该区本溪群延续时限自早石炭世晚期(相当纳谬尔A期)或更早至莫斯科期中期(Profusulinella带上限),在区域上本溪群是一个明显的穿时单位。  相似文献   

6.
6月29日,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与本钢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本溪铁矿整装勘查战略合作协议。辽宁省地质调查院、辽宁省物测勘查院领导与本钢集团矿产资源开发公司领导在两份铁矿整装勘查战略协议书上签字。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旭、本钢集团董事长张晓芳、辽宁地勘局副局长杨占兴等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华北台型石炭系拟划分为上统本溪组、太原组,缺失下统。太原组自下而上又可分为一、二、三、四段。本文列举了禹县猪头沟和鹤壁娄家沟两条石炭系代表性剖面。石炭系与下伏中奥陶统至上寒武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二叠系山西组呈整合关系。本溪组厚2-44米,由北向南,自东而西逐渐变薄;太原组厚7-170米,由东南(东)向西北(西)逐渐变薄。本溪组及太原组一、二段,自北而南、由东向西呈超覆,故本溪组与太原组均具穿时性。本溪组的海浸方向由北向南,自东而西太原组三段早期开始、石炭纪海盆沉降中心逐渐由北部转向南部,故自三段早期之后,海浸方向即转变为由东南(东)向西北(西),海退方向也循此路线由西北(西)向东南(东),直至二叠纪末海水撤出华北地台为止,致使我省石炭、二叠纪海相层和可采煤层从西北向东南其层位逐渐抬升,而其地质年代则由早向晚迁移,这种规律在地层研究中应予注意。本文建立了石炭系若干全区性和地方性的标志层。研究了石炭系的沉积特点,即多旋回韵律,多冲刷间断的特征。石炭系赋存铝土矿、镓、钾、耐火粘土、钾、黄铁矿、煤、熔剂灰岩、化工灰岩、铁等十种矿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我国当前推广应用以岩石地层单位为主的1:5万区调地质组图测制工作涉及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关于多重地层学的含义问题。文中介绍了当今世界上关于“统一地层学”和“多重地层学”的概念及其地质“系图”和“组图”各自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并强调指出测制“组图”的重要性和实用意义;其次,讨论了“组”的定义,指出岩相是划分“组”的理论基础,岩相界面是组或段的分界面;第三,关于测制地质组图时,提出如何开展岩石地层单位清理、岩相工作精度、岩组划分中一些具体问题,以及如何使用岩石地层单位符号、命名等问题的处理意见与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本溪群     
本溪群的原始定义属岩石地层单位,70年来的研究表明;其界线层型及岩百地层单位性质没有改变过;本溪群可以延展到东北南部及华北,并具有二分、三分的概分性。华北本溪群曾被划分为湖田组(铁铝岩组)和畔沟组,业已证实二分的可行性;张守信(1988,1992)欲以太原组(新涵义)替代本溪群(剔除下部铁铝岩组合)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辽东前寒武纪大石桥组是由日人斋藤林次在1938年建立的辽河系大石桥统演化而来的。1958—1961年长春地质学院在本区开展了1:20万区测工作,提出了较系统的划分方案。把大石桥组置于太古界下辽河群的盖县组之下,浪子山组之上。此后至今二十余年,通过区域地质填图,普查找矿以及地层题研究和编制区域地层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考察辽宁西部本溪组剖面时,在本溪组采得叶肢介化石。经对化石壳瓣形态,装饰及胎壳等特征的观察,可能属光滑叶肢介科。它们(可能包括两个属,待扫描研究)产于本溪组(辽西本溪组以锦西南票为最发育,岩石地层单位似可称石场子组)下部,并与Neuropteris gigantea Sternberg, Rhacopteris asplenites(Gothan)Schimp., Rhodeopteri-  相似文献   

12.
夹沟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沟矿区位于参店——龙门铝土矿带的东段,为一大型铝矿床。矿层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的侵蚀面上,中石炭统本溪组的中上部。一、含铝岩系的特征 (一)地层和岩石特征:本溪组为一套铁铝岩系,页理、层理不发育,未发现动物化石。与下伏地层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和上覆地层上石炭统太原组均为假整合接触。厚O.45~54.25米,平均15.18米。自下而上可分五层(见图1): 1.铁质粘土岩夹山西式铁矿层(C_(2b)~(1-1)):褐红色铁质粘土岩、含铁绿泥  相似文献   

13.
泥岩的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特征包含大量地质信息,广泛应用于沉积学及其物源分析等。豫西巩义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富集锂资源,但对于锂资源的来源、沉积条件等控制因素及赋存的矿物等不明确。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综合分析豫西巩义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阐明本溪组锂富集特征,探讨本溪组的源岩、岩石风化程度、沉积物分选状况和古环境特征,进而分析本溪组锂富集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溪组锂资源丰富,主要富集在泥岩中(Li平均质量分数为1 487×10-6),而铝土矿Li含量较低;沉积序列表明,本溪组主要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形成于潟湖环境;B/Ga、Sr/Cu值等参数表明沉积时期海水为微咸水,气候条件为温湿—干热气候,处于还原环境;微量和稀土元素等综合图解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以长英质岩浆岩为主,灰岩和泥岩等是次要物源,化学蚀变指数、风化指数参数及图解表明源岩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经历沉积再旋回作用。本溪组富锂泥岩的物源、沉积特征等综合分析表明,锂资源的富集与泥岩中高岭石、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关系密切,本溪组源岩为锂富集提供物质基础,沉积物的再旋回过程、沉积环境等沉积特征影响锂资源的...  相似文献   

14.
东北南部的地台型石炭系,按其沉积层型可划分为3个沉积地理区(块),即辽东—吉南沉积地理区(块)、辽南沉积地理区(块)和辽西沉积地理区(块),它们当属于华北型石炭系的次级层型(亚型),是在石炭纪华北总体下沉的条件下各自受不尽相同的古构造、古地理格局控制的结果。它们既有华北型石炭系的共性,又表现了其个性。现有资料表明,辽东、吉南肯定存在下石炭统,辽南、辽西存在下石炭统也可基本肯定,从而为重新认识华北地质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交口县庞子窊铝土矿区位于交口县城北60°、直距约35km处的庞子窊村一带,矿区交通比较便利。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新近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3)和第四系全新统(Q4)。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地层是本区的铝土矿的含矿层,本区矿体有3个矿段,编号为Ⅰ、Ⅱ、Ⅲ,其中Ⅱ矿段最大,南北长约1200m,东西宽约350-665m,Ⅲ矿段最小。矿区矿石类型按照成因,可分为沉积型和风化壳型两类。本区铝土矿资源量649.17万吨。  相似文献   

16.
陶湾群分布在洛南大荆、卢氏曲里、栾川陶湾、方城维摩寺至确山蒸馍山一带,东西长480公里,南北宽4~8公里的狭长范围内。1959年秦岭区测队创立“陶湾组”一名的原义是指整个宽坪组之上,由黑云大理岩、绢云绿泥大理岩、大理岩、片岩、钙质砾岩组成的一套地层,时代定为下元古代。栾川群南和陶湾群为邻,西起洛南,东至确山,全长380公里。栾川群系1962年河南地科所创名,它泛指分布于熊耳群与陶湾群之间的一套地层,其下部的竹园沟组与1965年出版的1/20万栾川幅地质图中的白玉沟组及香子坪组相当;上部的南泥湖组与该图的大部分寒武系相当,1965  相似文献   

17.
“九·五”期间 ,广西区调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 1∶5万区调 :完成 9个测区 2 7.16幅 ,面积 12 774km2 ,经广西地矿局评审验收 ,2 3.16幅评为优秀 ,4幅被评为良好 (表 1)。(2 )桂林片区、云开片区 1∶5万区调总结 :1∶5万区调桂林片区总结已于 2 0 0 0年完成 ,云开片区总结2 0 0 1年底完成。通过总结 ,将片区不同时期、不同单位完成的图幅 ,按新的 1∶5万区调填图方法 ,以新的标准将片区岩石地层单位、岩石谱系单位统一起来 ,形成 1∶2 5万片区地质图及其说明书 ,并以新的地学理论对片区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史加…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地槽区的志留系—奥陶系分布于辽宁省北部,奥陶系称下二台群,由下向上分为盘岭组、黄顶子组、烧锅屯组;分布于辽宁省西部的奥陶系称明安山群。志留系下统为巴林桥组,中统为晒勿苏组。下二台群是一套变质的火山岩系夹正常海相沉积层,火山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及岩石结构与甘肃白银厂早古生代火山岩相似。在火山岩系中已发现有多处铜、金矿点,显然辽宁省北部下二台群是寻找铜、金、银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19.
2009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在百忙中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辽宁省地质找矿.李克强在"人大"分组讨论辽宁组会上,特意向辽宁省省长陈政高细细询问了辽宁省本溪大台沟发现10亿吨超大型铁矿的资源储量、品位及矿藏深度等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多重地层划分是测制岩石地层地质图的理论基础。在地层学研究中,首先建立岩石地层单位序列,然后才有可能详细地研究各个岩石单位在不同地点以及在整个延展范围内的古生物学特征和时限。作者依据这一原则,重新讨论了辽宁东部以往划分的一些岩石地层单位——上前寒武系兴民村组;寒武系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以及辽北上前寒武系凡河群——的重新划分和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