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新疆实际出发提出一种简捷的预报程式,用以判定地震三要素。结果表明,(1)新疆3级地震累积频次低于均值6个月,1年内新疆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为90%;(2)以新疆地震活跃期响应地震分布区做为预备震源区,该区未来3年发生中强震的概率为86%;(3)预备震源区出现一年以上低6值,其250 km区域1年内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为75%;(4)当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系统内部个体的涨落很难使系统出现非线性响应,而当系统处于亚失稳状态时,系统内部个体的涨落有可能触发系统中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一种非连续的突变现象,孕震系统是一个很繁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非线性的,甚至是高度非线性的。系统的过程可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非线性系统不同干线性系统的特点,其一是两个解的线性迭加一般不再是方程的解;其二是非线性体系可能有多个定态解(或周期解),其中有些是稳定的,有些是不稳定的。随着参数的变化,这些定态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出现分歧或临界现象。突变论是研究这种临界行为的有力工具,因为突变论通过剖分引理证明了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并不取决于可能达成千上万的状态变量的总数 n,而  相似文献   

3.
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分析地震破坏过程中由非线性引起的,如突变和滞后效应等某些复杂特性,本文在现有的动力分析模型基础上引入了非线性恢复力,并用突变理论分析方法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叠层橡胶支座参数的微小变化使响应振幅及其突变值、振幅响应的不稳定区域等特性产生明显变化,反映出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对参数变化非常敏感。由于支座阻尼的耗能作用,当阻尼较大或激振力、非线性参数较小时,地震响应的突变现象消失,产生"伪线性"特性。  相似文献   

4.
临界慢化期限与地震短临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g慢化是统计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即当一种相态向另一种相态突变之前,那种在旧相系统中出现的带有向新态转变的分散的涨落现象,不仅量值增大了,而且涨落的持续时间也拉长了。这种时间的拉长就叫做慢化。系统越接近突变的临界状态,这种慢化愈显著。对于大地震来说,在临近大震孩们练应力保持态为旧相,大洋动放为新相。在由旧相向新相转变的时候,会出现小释放态的涨落。如果这种小释放态的涨落加剧,最后演变为大释放阶段,则此时旧相完全转变为新相。  相似文献   

5.
张永志 《地震研究》1994,17(2):171-176
本文利用非线性理论分析了震前形变能随时间的演化关系,导出了应力与应变的本构关系为非线性时的突变演化模型。最后利用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后的跨断层形变资料,计算了非线性形变的演化过程。取得如下认识:1.震前形变能的演化过程是不稳定过程;2.形变能的突变发生在非平衡区;3.门源地震前后的跨断层地形变资料的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震丛集特征、成因及临界状态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罗灼礼  孟国杰 《地震》2002,22(3):2-14
给出了研究地震临界丛集现象的最新方法,即时间变异诊断方法。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地震丛集活动特征和成因,结合中国大陆及邻区M≥ 8. 0大震序列和华北地区自1966年以来M≥6. 0地震序列,研究了丛集状态的自相似性及临界时间分支现象。对发震系统的内部时间给出了定义,并研究了地震丛集的非线性时间结构特征。研究认为: ① 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系统现存的能量一次跳跃式的释放和状态的一次转换。只有当系统以某种足够随机方式动作时,系统状态才会转换,事件才会发生;② 涨落是系统状态的探测器,在临界状态时系统出现很大的涨落,时间变异系数W= 1。临界丛集是由系统内在随机性决定的,事件发生时间是随机地出现的,未来可能出现不止一次的W= 1的临界点;③ 相继发生的事件(M≥ M0) 可以反映系统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丛集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综合反映;④ 事件丛集和丛集的事件具有自相似性和分形结构,也具有耗散系统的自组织和映射特点;⑤ 根据时间变异系数,系统内部时间(年龄),时间间隔与所经历时间非线性关系式以及映射和迭代方法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地震趋势和未来M≥ M0 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点。  相似文献   

7.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是地球介质内微裂纹系演化的动力过程,包括线性成扩展阶段和临界增长阶段,后一阶段涉及到裂纹系的非线性增长与涨落耗散,并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即开始单一裂纹的支配过程而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8.
用时间序列数据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是非线性科学中的一个诱人课题。人们目前还无法直接给出自然界中许多现象产生的确定性规律或描述现象的微分方程,然而却可获得大量随时间变化的实测数据。据时间序列若能研究构成这些复杂现象的动力学特征,显然对揭示事物的本质是很有实际意义的。用地震时间序列重建地震复杂系统动力学,进而分析寻找表征地震过程的确定性规律,认识地震过程的动力学行为,深入研究地震预报,已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断层形变异常和重力场、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有3处断层形变呈,,相变化异常,外围区1993年以来先后有10余处场地断层形变出现台阶、突跳等异常.流动重力监测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区、同震效应及震后恢复正常的演变过程等.资料反映了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重力场变化由孕育、发震过程的非均匀态走向震后的准均匀态的演化过程,较强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动态演化密切相关.还简要总结了作者对这次地震中短期预报试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孟连7.3级地震的中、短、临三个阶段较成功预报的过程及所取得的减灾效益,同时较详细介绍了地球整体观的预报思路,提出孕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应将源、场及地球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各子系统内部和它们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约束和反馈的观点。在预报研究进展方面阐述了建立多维预报指标、预报新方法的应用,孕震系统宏观层次上的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等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1.
岩体准静态运动失稳的 CUSP 型突变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仲远 《地震学报》1984,6(3):352-361
为了研究岩体在水平力(N)和垂直力(P)作用下运动的稳定性问题,本文对简化的岩体系统建立了突变理论模型,用以定量描述引起运动失稳的应力条件.文中导出了系统的总势能函数表达式,证明了该系统可由 CUSP 型突变模型描述,确定了N-P 控制空间中使系统失去稳定平衡的分叉集 B.得到的主要结果是:对 N-P 控制空间中使岩体运动保持稳定平衡和失稳的区域进行了划分;分析了作用力的渐变导致状态突变的过程,和点(N,P)在控制空间的运动途径对岩体运动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势能发生突变时,所要求的应力变化量级.并根据这些初步结果,讨论了地震过程的某些现象.   相似文献   

12.
GIS技术应用于城市防震减灾工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上海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信息系统”,该系统由7个功能模块组合,主要有:地震地质基本信息,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子系统,地震应急决策信息子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维护管理等。介绍了彩红外航片遥感等软件应用技术,并提出此系统需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3.
大震前复杂震源系统的非线性阶段和大震预报(一)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现代统计物理学中相态突变前系统内出现的非平稳态现象于地震预报的研究中,得到了大震孕育时间T、弹性应变时段T_1与非线性时段T_2之比分别稳定在5和4附近。此比值与震源破裂方式、介质强度差异、构造运动速度差异无关,因而可作为浅源大震发生的临界指数。同时它还具有普适数特性,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均适用。利用此比值常数以及由测震学指标所确定的T_1和求得的T_2可以进行确定性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另外本文还得到了孕震时间T与震级之间的两个统计式,它们分别对应于构造运动速度不同的地区。M_1=4.2+1.5logT (1) M_2=5.8+1.2logT (2) (1)式应用于构造运动速度高的地区,(2)式应用于构造运动速度一般的地区,式中的T以年为单位。利用上述两式可以进行粗略的地震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4.
15.
邓志辉  马瑾 《地震地质》1993,15(3):213-219
震源系统是一个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耗散系统,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岔突变。作者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前兆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前兆异常活动具有阶段性,相邻两个异常阶段的持续时间的比值为一常量(5左右)。这种前兆时间分布规律可用震源体内应变能密度随孕震时间的增加发生倍周期分岔进行解析。它可用于预测主震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6.
Most earthquakes result from fault activity under heterogeneous loading and complex physical properties, also affected by fault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faults. Such a complicated mechanism makes often failures of the "seismic gap" theory in the effort of medium-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ddress this issue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The friction behavior of faults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non-uniformity of rupture processes o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So we use the FEM containing non-linear friction to simulate fault ruptures in the Daliangshan sub-block and adjacent areas,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ime-space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MS ≥ 7 earthquakes since 1840 in this region. In the simulation, the sequence of large-batch fault contact nodes change from "stick state" to "slip state" in short time, which mimics the sudden fault slip and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ult breaking lengths from simulation are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the magnitude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a, such as the 1850 Puge-Xichang MS7.5, and 1887 Shiping MS7.0 earthquakes. The simulation also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gaps and "gap breaks" by major earthquakes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such as 1955 Kangding MS7.5 earthquake. Especially,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e very long time of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e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dden big rupture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which is very similar to the observed surface rupture and very long incubation time and sudden co-seismic process. Then, this simulation is further applied to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for the study area by calculation on a much longer tim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Xiaojiang fault and the Zemuhe fault have relatively higher seismic risk, while moderate-sized earthquakes might occur on the Daliangshan fault and the Aninghe fault, and major earthquakes might rupture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in a much longer time.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fracture mechanics, large amount of practically observed data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it is disclosed that seismically-anomalous earthquake resistivity sudden change sequence can be observed at the earth resistivity stations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a strong event. The maximum sudden change in the sequence tends to shift backward with the increase of epicentral distance, while it shifts forwar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The maximum sudden change also expands from the epicenter to the peripheral areas. Therefor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3 key elements of a forthcoming earthquake by using the sudden change sequence, the frequency of the sudden change, the expansion velocity of the maximum sudden change and the time-distance produc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176–185, 1993.  相似文献   

18.
王志贤  彭远黔 《中国地震》1997,13(2):189-196
通过研究唐山7.8级地震ρs震时突变现象。发现ρs震时突变具有变化幅度显著,空间分布普遍以及与震前ρs异常变化性质的相反的似弹性回跳现象等。研究了与ρs震时突变有关的震前ρs的前兆标志及其特征,用从复杂的ρs异常变化中识别和判定与地震有直接关系的地震前兆,对提高地电方法地震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地电阻率临震突变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从复杂地电阻率变化背景上提取地电阻率临震突变信息的数学方法,并以景泰6.2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区分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临震突变异常和干扰引起的突变异常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地电台站密集地区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在临震前用本文提出的思路和方法有可能对其发生地点和发震时间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