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安康水库蓄水前后上游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娜  孙娴  蔡新玲  王琦 《气象科技》2010,38(5):649-654
利用陕西省安康水库上游气象站点的月及日降水、气温、蒸发等气候资料,分析了安康水库蓄水前后上游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逐年代减少趋势,年平均温度呈增暖趋势,年蒸散量呈减少趋势;蓄水后年及主汛期降水量、雨日、暴雨日数、极端强降水概率、蒸散量均比蓄水前减少,平均气温比蓄水前升高,其中冬季升温幅度最大;主汛期和年降水量、平均气温蓄水前后差异显著,冬季蒸散量蓄水前后差异显著。近45年来汉江径流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对径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 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 近45 a来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递减趋势,90年代以后减少更为显著。2) 在过去45 a中,汉江上游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汉江上游径流量大体经历了两个丰水段和两个枯水段;1985年发生跃变,以前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3) 径流量与区域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年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 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 近45 a来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递减趋势,90年代以后减少更为显著。2) 在过去45 a中,汉江上游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汉江上游径流量大体经历了两个丰水段和两个枯水段;1985年发生跃变,以前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3) 径流量与区域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年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气象科技》2016,44(4):622-630
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三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三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三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三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三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三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面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1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流域面雨量、雨季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雅砻江流域面雨量随月份起伏明显,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流域春季面雨量呈增加趋势,夏季面雨量中上游呈稳定趋势,下游呈减少趋势,秋季中游和下游呈减少趋势,冬季变化不明显。流域年平均面雨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多,上游和中游呈上升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雅砻江流域雨季开始期呈提前趋势,雨季结束期上游和下游有推迟趋势,中游变化趋势不明显。流域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9月,面雨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月。流域上游的强降水与中游、下游的基本没有关联度;下游强降水和中游关联度为23.3%。   相似文献   

6.
克孜尔水库上游流域蓄水前后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拜城气象站1959-2006年降水资料发现,降水量以15.7mm/10a速率增加,新疆克孜尔水库1991年水库建成蓄水后其上游流域的年降水、主汛期降水、冬季降水和夏季降水均显著增加,雨日及中雨以上日数、年最大连续降水日数和年过程最大降水量也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过程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雨日平均降水强度等均增加,而年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呈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上述降水特征量的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库科学调度安全运行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王亮  朱仲元  刘轩晓  何桥 《高原气象》2012,31(4):1158-1165
为了解近50年滦河上游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其对该流域径流量的影响,利用1956-2009年滦河上游的实测气温、降水量和径流深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深的年均和季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并建立了该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复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径流深随着年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少,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春、夏和秋季的径流深随着同期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冬季径流深则相反,而且其变化幅度非常小。  相似文献   

8.
宛霞 《气象知识》2020,(2):22-25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黄河流域的气候和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变,整个流域在过去50年的实测径流量和天然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流域的气候整体呈现暖干化趋势。流域径流量的减少除与大尺度的气候变暖有关外,区域尺度的植被覆盖变化和人类用水量(如农业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澄碧河水库位于右江河谷,是我区目前最大的水库,正常蓄水时,水库面积38.8平方公里,库容9.4亿立方米。进行澄碧河水库对降水影响的分析,对我区红水河梯级电站的气候环境预评价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一、水库对降水的影响分析 我们用两种方法分析澄库对降水的影响。一是对降水资料消除气候变动的影响后,将前后资料进行对比,我们称其为时间分析法。二是从雨量实测值中消去海拨高度等的影响,得到水库对降水的影响值。我们将其称为消去法。  相似文献   

10.
全球增暖背景下2050年前长江流域气候趋势预估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根据ECHAM5/ MPI-OM模式对长江流域21世纪前半叶气候变化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全流域、上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气温将持续升高,尤其7-8月升温趋势明显,年平均温度升高最大幅度为2.60℃;全流域7月降水将增加,8月降水有减少趋势,未来夏季降水更加集中,不仅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率,也有可能导致旱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45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辉  毛炜峄  白云岗  姜彤 《高原气象》2009,28(4):854-860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40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降水、 气温资料及源区内7个水文站1957-2005年年径流量资料, 利用Mann-Kendall检验, 分析了近45年来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的特征, 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流域除个别站点外, 塔里木河流域气温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 且以秋季最显著, 降水增加以夏季最明显。特别是中天山南坡, 而流域西南部、 和田地区和巴州南部的降水量几乎没有增加。根据Mann-Kendall检验结果, 除阿克苏河年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外, 其它3条源流(和田河、 叶尔羌河、 开都河)径流量近45年变化趋势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经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流域蒸散发变化对当地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产品(ERA5)定量分析了1979-2020年黄河流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温、降水和风速数据,对黄河流域蒸散发与3种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蒸散发在1979-2020年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源区附近蒸散发上升,上游的干旱区附近蒸散发基本不变,而中游和下游地区主要呈现下降趋势。1979-2020年黄河流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风速呈上升趋势。对黄河流域蒸散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蒸散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蒸散发与气温、风速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的区域占流域的较大部分;而在复相关性方面,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蒸散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强,其中以流域上游的干旱区附近复相关性最强。研究黄河流域不同地区蒸散发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区域气候调节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艾比湖流域近40a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气温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艾比湖流域的气温升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冬季变暖明显,而春季变暖的趋势较为缓慢,艾比湖流域年气温的演变特点与新疆的基本一致.艾比湖流域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普遍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刘爱霞  梁平德 《气象》1994,20(9):14-19
分析了京津唐水资源与海滦河流域40站夏季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资源总量与降水量的逐年变化是相当一致的,降水对京津唐水资源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在滦河中下游、永定河、大清河上游及滏阳新河。建立了显著影响区域降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关系方程,复相关系数达0.96。还指出,受气侯变化影响京津唐水资源逐年代递减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尤以入境水的减少最为突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探讨了水资源的预测方法,以冬季南支急流指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0年西北干旱区83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气温资料,通过线性倾向率、百分位法及Mann-Kendall法得出西北干旱区极端高温的具体变化特征。用百分位法对西北干旱区日气温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极端高温指标的阈值,得出极端高温强度和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结论如下:自1989年开始,西北干旱区年极端高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上西部大于东部,局部地区盆地南缘大于北缘;极端高温日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四季极端高温均有上升趋势,秋季增长率最高、冬季最低,秋季极端高温日数增长速率最大;季极端高温及高温日数高值区分布在西北干旱区西北和东南部的盆地边缘,干旱区沙漠边缘及戈壁区;西北干旱区年、季极端高温日数均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利用1951—2009年中国19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月、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全国及每个气候区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增温趋势均为极显著增加,尤其近20 a增温速度更快;而2007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中国冬季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明显,春季次之,夏季几乎没有变化。中国平均年总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最多,2000年代最少;而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少最快;在四季降水中,中国只有夏季降水量波动略有增加,且各区域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近40年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买苗  曾燕  邱新法  高苹  王萧宇 《气象》2006,32(5):62-66
利用黄河流域及其周边146个气象站1960--2000年逐月日照百分率资料,研究分析了黄河流域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就整个流域平均而言,日照百分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20世纪90年代较60年代下降了2.49%;日照百分率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季和冬季,春季和秋季下降不明显。对日照百分率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除极少数台站的日照百分率呈略有上升趋势外(主要出现在流域上游),黄河流域日照百分率的下降表现得非常明显,遍布整个流域的中、下游。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and perhaps most threatening, Lake Victoria water level has been receding at an alarming rate. A recent study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panded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in Uganda. However, since the lake receives 80% of its refill through direct rainfall and only 20% from the basin discharge, climatic contributions cannot be ignored, since the 80% water is directly dependant on it.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climatic contribution to the declining Lake Victoria water level observed over a long period, i.e., 30 years. This contribution uses 30 years period anomalies for rainfall, river discharge and lake level changes of stations within Lake Victoria basin to analyse linear and cyclic trends of climate indicators in relation to Lake levels. Linear trend analysis using the Student’s t test indicate a decreasing pattern in rainfall anomalies, with the slope being statistically similar to those of water levels at both Kisumu, Maziba and Jinja stations for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1976–1999), thus showing a strong corre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cyclic trend analysis using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shows cyclic period of water level to coincide with those of droughts and rainfall. The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indicators of drought and rainfall on one-hand and lake levels on the other hand signifies the need to incorporate climate information in predicting,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lake level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