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区晚更新世晚期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以河流沉积为主,晚期阶段及早全新世早期湖相沉积逐渐占重要地位.晚更新世晚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导致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使晚更新世中期的海相地层遭受侵蚀,导致海产动物化石被搬运和再沉积.垦利组陆相地层中发现的有孔虫、双壳类等海相化石是由于海面变化引起的再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基于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ARC3-P31岩心(水深435m)中介形虫化石群的研究,复原了50ka以来的古水团变迁史。该岩心中介形虫化石较丰富,主要由Krithe、Polycope和Cytheropteron 3个属构成,另有Rabilimis mirabilis、Microcythere medistriatum、Cluthia australis、Pedicythere neofluitans、Pseudocythere caudata等几个种零星分布于不同层位。与MIS3-MIS2相比较,MIS1以来该岩心中的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丰度明显增加,指示了底栖生物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响应于气候的变暖。以末次冰消期为界,介形虫化石群属种构成发生了显著翻转:在末次冰消期之前以Cytheropteron-Polycope组合为主,这两个属占总个体数的81%;而从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Polycope百分含量快速减少,被更替为Cytheropteron-Krithe组合,该组合的两个属占总个体数的79%。根据现代介形虫属种在北冰洋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测,冰期里Polycope属成为绝对优势分子,是由于北冰洋中层水的顶部变浅,占据了原本属于大西洋水的空间;而全新世以来Krithe属含量增高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水深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在楚科奇海台一带温暖的大西洋水在末次冰期很可能是完全缺失的,到全新世才进入该海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海南岛南部全新世以来以沉降活动为主要特征,鹿回头珊瑚礁能够反映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鹿回头岸礁礁坪面上的原生珊瑚礁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的产物。全新世以来南海北部至少存在过 4 期相对高海平面阶段:7300~6000、4800~4700、4300~4200和3100~2900cal.aBP。其中 7300~6000aBP 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也是鹿回头珊瑚礁发育的繁盛期,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发育的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在鹿回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和礁前斜坡带。另外,鹿回头珊瑚礁反映的南海北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间与南海其他地区高海平面时间可以衔接或对应,说明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具有全球背景,至少在南海是一致的,且与气候变暖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与全新世高海平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海南岛南部全新世以来以沉降活动为主要特征,鹿回头珊瑚礁能够反映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鹿回头岸礁礁坪面上的原生珊瑚礁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的产物.全新世以来南海北部至少存在过4期相对高海平面阶段:7 300~6 000、4 800~4 700、4 300~4 200和3 100~2 900 cal.aBP.其中7 300~6 000 aBP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也是鹿回头珊瑚礁发育的繁盛期,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发育的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在鹿回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和礁前斜坡带.另外,鹿回头珊瑚礁反映的南海北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间与南海其他地区高海平面时间可以衔接或对应,说明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具有全球背景,至少在南海是一致的,且与气候变暖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5.
佛罗里达东南边缘水下古珊瑚礁提供早全新世海平面记录MargueriteA.Toscano等加勒比海礁序中的珊瑚种类直接保存了未次冰消期海侵数据,记载了海平面上升位置和速率。礁序中的时空间断标志着该时期上升速率超过珊瑚生长的时期。根据礁记录直接测定的海...  相似文献   

6.
南海周边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前人有关中全新世以来南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着重探讨了研究中出现的争议和热点问题,结果表明,南海中全新世确实存在高海平面,海平面最高有2~3 m,出现在7.0~5.5 kaBP;而此后的海平面变化呈振荡模式,波动降低到目前海平面的位置,且与温度波动有一定的同步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而由卫星观测结果统计出的最近十几年以来南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达3.9 mm/a,略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由验潮站统计出的南海海平面上升率为2.4 mm/a,同样略高于相应的全球平均值。最后还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初步总结出一些改进措施:①使用高精度的定年技术,减少年龄误差;②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海岸段研究古海平面变化;③尽量采用高精度的标志物,如微环礁、管形虫壳等。  相似文献   

7.
南太平洋边缘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太平洋南部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的问题,提出如下的认识:影响本区海平面变化的因素是海水量的变化和地壳运动的总和;其更新世和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和速度不同;海平面的变化是地动型海平面变化和水动型海平面变化综合作用所致,但总的来看,后者的影响最主要.  相似文献   

8.
广东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根据作者对广东东部地区的大量钻孔岩心和地表露头的沉积相综合分析资料及14C测年数据,讨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认为广东东部沿海在晚更新世中期发生过海进,而且具有开始早、结束迟和中间有过波动的特征。全新世海进在距今12000—10000年已开始。中全新世早期海面迅速上升,晚期转为缓慢上升甚至相对停顿。晚全新世早期海平面升到最大高度,近2000年来稍有下降并渐趋稳定。未必存在中全新世高海面。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信息,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沉积环境、气候及海平面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分为6个阶段:①早全新世早期,10900~9100aBP,海平面较低,尚未淹没本区,为近岸氧化环境或氧化-还原过渡环境;②早全新世晚期,9100~8000aBP,海水上涨,本区时淹时退,为浅海或潮坪环境,生物钻孔发育;③中全新世主体,8000~4150aBP,海平面快速上升,完全淹没,Fe^2+/Fe^3+介于0.7395~1.9123之间,为全新世中最高段,表明还原程度强、全球气候变暖(大暖期);④中全新世后期,4150~2850aBP,海水有所下降,仍为浅海环境,Fe^2+/Fe^3+较高,多在1.0以上;⑤晚全新世,2850~1310aBP,海平面进一步下降,本区时常暴露,其中2150~1310aBP以还原环境为主,为潮下带,2150~2850aBP以氧化还原过渡环境为主,为潮间带;⑥1855AD以来,海平面基本稳定,稍有上升,为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时期。本区全新世至少存在5期冷热交替的旋回性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长江口的形成及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获得的一个第四纪钻孔,对中更新世末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OSL、14C测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岩性、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以探讨现代长江口形成的基础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在气候-海平面波动控制下河口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本孔所在地中更新世末处于湖沼环境,但晚更新世一直以河流环境为主,且主要发育末次冰期的河道滞留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随着末次冰消期海平面的上升,先后发育了河口湾和三角洲沉积体系。末次冰消期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在本孔沉积物记录中体现为微体古生物化石较丰富,潮流作用显著。全新世早期长江口堆积速率明显高于全新世中晚期,应当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条件下入海泥沙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1.
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闽、粤、桂、琼已发现全新世海滩岩不少于44处.(14)~C测年表明,大部分为中全新世,其中以距今4000—200年的为最多,表明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早期是华南海滩岩的主要形成期.这些全新世海滩岩反映下列四方面的古地理意义: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动力条件的变化;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海滩岩与海岸沙丘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明确区别海滩岩与珊瑚礁或沙堤中的贝壳、分清海面升降还是堆积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17940-2柱状样采自南海北部陆坡、东洋群岛东南水深1727m处,柱长1330cm。通过分析该柱4万年以来的介形虫化石群落,发现异地性浅水分子的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和气候转变期时明显呈现高值,而在相邻的两个转变期之间则偏低,尤其在冰后期气候平趋的整个全新世,异地性分子的堆积速率降到最低。这一变化与该孔中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与原地性介形虫堆积速率的变化截然不同。以上结果说明在古气候变化时期该海域陆坡表层沉积物的顺坡搬运作用明显增强,推测是因海平面变动激发所在站位上方浊流所至。本研究结果说明,异地性介形虫的堆积速率可能成为古气候变化的敏感信号。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是南海向陆地过渡的前锋关键地带和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该地区海平面标志物广泛发育,是开展过去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理想区域。目前关于南海北部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历史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分歧。基于此,通过新增6个珊瑚礁数据,并对南海北部已发表的海平面数据进行年代和高程校正,然后进行相互验证和可靠性分析。同时对监测记录较为连续的12个验潮站的现代海平面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和进一步验证重建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根据汇编的679个校正和可靠性评估后的海平面数据,重建了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尤其是最近2 000 a的海平面变化历史和变化特征。校正和评估后的数据显示:南海北部海平面从早全新世(8 211±128)cal a BP的-16.16 m快速上升到6 000~7 000 cal a BP的1.5~2.5 m,之后波动下降到现今海平面高度。其中在中全新世海平面保持高位震荡约2 600 a,而晚全新世南海北部过去2 000 a海平面整体呈现出阶段变化过程。首先,在公元0-350年呈下降趋势,然后在公元350-850年海平面快速上升,并在公元880年,海平面处于过去2 000 a的最高...  相似文献   

14.
粤东海山岛全新世硬壳灰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东海山岛南部海积平原发育有大面积的全新世碳酸盐岩,分布范围极广,从陆上一直延伸到海域中。通过实地地质调查以及岩石薄片的镜下鉴定,发现该区发育的碳酸盐岩贝壳碎屑含量高,经大规模机械分选和搬运,大多数贝壳碎屑的粒径大于2.0 mm,胶结良好,密实,硬度大,岩层以低角度向海倾斜,倾角小于15°,根据其沉积特征和岩石学特性,本文将该处碳酸盐岩定为硬壳灰岩,而非前人所定的海滩岩或贝壳堤岩。据14C测年数据,自下而上获得典型地质剖面上3个层位的年龄分别为3 080±90、1 920±75和1 330±60 aBP,可以确定该处硬壳灰岩形成于中全新世末期至晚全新世,对应于中全新世的高海平面期。海山岛的硬壳灰岩形成于全新世冰后期海进的滨浅海环境,指示相应时期古海面潮间带至潮下带的高程。沿山麓分布的硬壳灰岩指示相应时期的潮间带,它与发育于海拔8~9 m高处的海蚀刻槽共同指示古海岸线位置。  相似文献   

15.
对珠江三角洲中山地区ZK201-2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壳体保存状况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有孔虫12属23种,介形类16属19种。根据优势属种的分布及部分特殊种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识别出7个有孔虫组合和3个介形虫组合,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应用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岩性变化特征,恢复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晚更新世晚期,在ZK201-2钻孔河床相砂砾沉积之上的细粒沉积物中发现海相腹足类及双壳类生物碎片,判断是受到海水影响的河口湾沉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原有海相沉积暴露地表风化形成杂色黏土沉积层;冰后期首先出现河漫滩至滨海河湾相沉积,未发现钙质微体生物化石;约9cal.kaBP后开始进入潮汐河口湾至前三角洲沉积阶段,沉积速率较快,有孔虫和介形类以壳体保存较好的半咸水-浅海种为主,其丰度、分异度及属种组合变化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输砂影响频繁;至全新世中期7cal.kaBP前后珠江三角洲中部出现最大海侵,有孔虫和介形类丰度、分异度值出现相对高值;全新世晚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研究区进入低速沉积阶段,依次发育河口沙坝、潮下带至滨海湿地、三角洲平原相沉积,期间发现多期风暴潮沉积,见大量异地分子。  相似文献   

16.
印度孟加拉湾普利卡特(Pulicat)泻湖及其邻域中—晚全新世海平面变化G.G.Vaz等沿印度西海岸全新世海平面波动的记录已有许多报道,而关于印度东海岸的文章发表的却极少,且限于描述Cauvery、Krishna和Godavari的三角洲平原上的线状...  相似文献   

17.
全新世以来最大海侵时期(7 kaBP)中国东部海的海平面达到最大,黄河三角洲此时期并未形成,整个古渤海西部轮廓较开阔.依据前人浅地层剖面和岩心测年的研究,大体恢复了中国东部海的古岸线和古水深,运用三维水动力悬沙数学模型(ECOMSED)对最大海侵时期和现今两个时期渤海的潮流沉积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由于...  相似文献   

18.
刘健  李绍全 《海洋科学》1998,22(3):54-57
论述了福建省莆田县忠门乡苦鹅头村东南海岸一套全新世含生物碎屑的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反映。砂、砾岩层可划分成上、下两段,具有不同的成因。下段(0 ̄2.6m)为海滩沉积,形成于中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上段(2.6 ̄8m)是全新世晚期(约3 ̄2ka BP)的风沙沉积,内部夹有两个弱土壤化层,表明在风沙沉积作用过程中有过两次短暂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19.
钱建兴 《海洋与湖沼》1986,17(5):420-428
本文利用南海盆地箱式岩芯浮游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资料,对南海全新世时气候的变化幅度进行了研究,并以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8)O值为依据,将南海全新世时的气候变迁划分成4个阶段。同时,配合碳同位素资料对南海全新世的古海洋状况作了描述,根据δ~(18)O值与海平面的变化关系,首次定量估算出全新世大西洋期时南海海平面要较现代海平面高6m以上。此外,还利用δ~(18)O值所反映的水温,对不同种属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深度序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海南岛海岸带野外考察,在文昌市铜鼓岭石头公园观察到高程为30m的海平面遗迹,在东方市黄流镇观察到高程为25~35m的海平面遗迹,在三亚市鹿回头观察到高程为2.5m的海平面遗迹。综合研究前人在该区关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几点初步认识:(1)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平面最高位置出现在7000a左右、高于现代海平面3m左右的位置;(2)南海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遗迹所揭示的古海平面高程的差异性是古海平面本身持续下降和该区地壳差异性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3)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期间中央海盆及其西缘的珠江口、红河、湄公河和昭披耶河4个河流三角洲地区为构造沉降区,而南海周缘的台湾岛、雷州半岛、印支半岛、南马来半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6个地区为构造抬升区,抬升幅度最大的地方在台湾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