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永顺  赵永锋 《吉林地质》1994,13(3):76-83,54
通过白城市地下水环境地质调查和多年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对白城市1993年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质量作出评价。并对多年资料作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白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地下水质量濒临恶化,化学组分中Cl ̄-、SO、NO、总硬度、矿化度呈上升趋势。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韩国正在考虑把地下水用作空间供热和制冷的热源。本项研究评价了韩国266个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的地下水温度数据。地下水温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理纬度、气温和局部地形高程的影响。地下水温度的分布模式与环境空气温度的分布模式非常类似。地下水温度的年变化可以分为4种主要模式:P型(周期变化)代表地下水温度的年周期变化,大多数浅层地下水的温度变化都属于P型(62.5%);F型指地下水的温度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深水井的地下水的温度变化大多数属于F型(47.9%)。从表面上看,地下水水位的深浅似乎与地下水温度的变化模式有关。例如.温度变化属于P型或者WP型的地下水的水位最浅。而温度变化属于F型的地下水的水位最深。76.6%的浅水井地下水温度的年变化范嗣小于8℃,而97.1的深水井地下水温度的年变化范围小于8℃。通常,在最冷的月份(11月-月)地下水的温度最高,而在3—6月份(仅在最热的月份(7月—8月)之前)地下水的温度最低。研究发现.地下水温度和环境气温之间的相位差,与地下水温度的变化范同之间存在单纯的指数关系。这表明,气温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介质传导完成的。鉴于地下水温度的稳定性,为了有效地设计和维护热泵系统。利用温度变化属于F型的基岩含水层地下水是最适宜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地下水热泵系统.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潜在的环境变化进行详细勘查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下水领域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IS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在地下水资源领域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笔者着重阐述了GIS在地下水领域的应用及最新发展,同时对GIS在地下水应用中的优点和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潜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下水潜力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但传统的开发程度概念不能科学地反映特定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本文本着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利用统一的原则研究了地下水潜力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地下水潜力的基本概念、地下水潜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和地下水潜力评价步骤,并以唐山为例进行了地下水潜力评价。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祚顶 《水文》2004,24(1):18-21
分析了我国地下水开采状况,通过对比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实际开采量分析地下水开采情况,论述了由于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佳木斯市地下水资源及其污染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佳木斯市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在对地下水资源量、水质及污染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地下水流和地下水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预测。并给出了该区区域下水流的纵、横向弥散系数,对地下水资源开采和污染防治方案进行了模拟和评价,为佳木斯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污染防治和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现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关系。用可持续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数学规划模型。同时指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根本前提在于节水。  相似文献   

8.
大武水源地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大型地下水水源地,由于相邻的堠皋地段地下水被石油污染,大武水源地面临着严重的石油污染威胁。本文通过对地下水环境模拟和地下水环境控制模拟的研究,提出在堠皋地段设置 地下水截流带,控制已污染的地下水向大武水源地径流。为达到保护大武水源地的目的,提出石油污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苗乃华  王金钟  杨化勇  陈克森 《水文》2003,23(4):52-54,12
依据大量实测、调查资料,分析了潍坊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由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揭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地下水管理软件(REMAX)的组成功能与国内广义地下水管理模型的内函,在我国倡导三维流广义地下水管理模型是当今水文地质学界的重大热点问题和迫切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管理软件(REMAX)与国内三维流广义地下水管理模型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1.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下水模型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地下水模型的研究现状,初步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下水模型研究中的具体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2.
梁秀英  马子丰 《地下水》1997,19(2):89-91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所引起的一个地区地下水环境的变异。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有些危害是很难逆转的。为了遏制地下水环境的恶化,笔者认为主要对策应是全方位抓节流,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开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多年的地下水勘查经验、成果为基础,总结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客观和主观原因;认为地下水动态监测和水运行测量统计是实现逐步逼近地下水资源量的最有效方法;提出了开发地下水库,实施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稳定供水,是西北内陆干旱盆地水资源开发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4.
浅层地下水系统氟地球化学行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溅辉 《地质学报》1995,69(3):267-276
本文以重要的命必需元素氟为研究对象,选择地方性氟病比较严重,浅层高氟地下水形成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河北邢台山前平原为典型研究区,在大量野外工作和模拟实验研究基础上,应用国外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地下水地球化学定量研究方法-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以及多反应组分系统水动力弥散运移与化学反应耦合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系统氟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定量研究了大气降水入渗条件,水-非饮和带非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必要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严明疆  徐卫东 《新疆地质》2005,23(3):268-271
由于地表水日益不能满足人类活动需求,人类将目光转向了地下水.人类对地下水利用的比重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改变了地下水赋存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由于地下水环境破坏,出现各种负环境效应.结合我国地下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现状,从4个方面描述在我国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保护城市地下水环境的角度出发,对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环境的改变,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形变等灾害性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论述,并就各种灾害的防治提出了综合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地下水最优控制模型,并采用微分动态规划方法进行求解,最后直接根据淄博市孝妇河源头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求,建立了该区的地下水最优控制模型,并求得了最优解。  相似文献   

18.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毕守海 《地下水》2003,25(2):72-74
地下水超采问题是我国当前资源、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全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地下水保护和超采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地下水灾害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类在域市的岩土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由此产生一系列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其中,由人类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水灾害问题日趋显著,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展,地下水永喷逐年下降,是当前城市环境岩土工程中日益突出的地下水灾害中最广泛、最严重的两大问题。它们已严重威胁着域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居民的正常生活。文章概述了地面沉降及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对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建设工程性地面沉降的机理以及城市建设中可能引起的地下水点污染问题等进行了分析,针对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治理措施,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保护区划分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地下水免遭污染侵害,文章在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一般特性基础上,总结了岩层的抗污染性质,即岩层对污染物的过滤、吸附、降解等作用,给出了定量描述岩层抗污染性的阻隔系数概念;进而又给出了定量描述地下水遭受污染可能性大小的污染指数概念。在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通过绘制岩层阻隔系数等值线和地下水污染指数等值线,按级别进行地下水保护区划分。只要按区开展城乡规划建设,就可有效地实现地下水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