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构造发育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海洋四号”船1991年在南极布兰斯菲尔海峡所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这里的地形地貌,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沿东方向呈条带状分布。海峡中的新生代沉积可分为两组沉积系;第一张裂沉积系和第二张裂沉积系。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北部,基底发生了断裂,基底断块沿断面下滑,因而在海峡中部形成基底半地堑。  相似文献   

2.
文章导出了南半球ΔT表达式,测区约位于63°S,故异常以正值为主,负异常在其南侧。以化极、匹配滤波等方法处理数据得深浅源异常。深源异常自北向南以正负相间的三个条带状异常分别对应着南设得兰群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极半岛,浅源异常则对应着海峡南北缘的两条断裂。深部异常认为是磁性基底隆拗所致,因太平洋板块对南设得兰群岛的俯冲,那里深部基性成分多,故北部的深浅源异常幅值皆比南部的高。据浅源异常还识别出了与海峡延伸方向垂直的断裂,结合地貌、岩浆岩年龄及地震波速分布,进一步认为南极半岛地区可能发生过西向漂移。  相似文献   

3.
对南极半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东北部的沉积物岩芯D1-7进行了初步环境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连续的相对地磁场强度和方向。沉积物岩性总体为灰色软塑性黏土,中下部出现一层黑色火山灰层。结合该孔沉积物和有孔虫AMS14C测年结果(王汝建等,未发表),相对地磁场强度及其方向提供了8 ka以来连续的定年标尺,其中相对地磁场强度与具有相似沉积速率的南美玛珥湖记录对比提供了5个对比点;同时特征剩磁倾角提供了另外4个对比点。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中晚期岩芯所在位置底流(南极深层水,~1 100 m)发生了阶段性显著变化,同时磁性矿物含量、粒度、沉积物湿密度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环境磁学和沉积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南极相应纬度处的太阳辐射量以及与辐射量相关的夏季季风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增加导致磁性矿物粒度变细。D1-7也记录了一些千年尺度旋回变化,但是南极布兰斯菲尔德地区目前缺乏与之相似分辨率的气候参数记录,本孔其他古海洋学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气候事件的缘起和分布范围有待后续的研究。对比发现,地磁场长期变化产生的年龄与沉积物全样有机碳AMS14C测年结果之间存在系统的差异,在8 ka以来比有机碳年龄年轻,可能反映老碳的输入在8 ka以来逐步增加。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各种不同水体的混合以及在全新世全球升温背景下冰川的动态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中、深层水变化,都是造成水体性质复杂的原因。而地磁场强度和方向变化则不受水体性质影响,因此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年龄信息。自8 ka至今,38 cm·ka-1的平均沉积速率表明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稳定和丰富的沉积物供应。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西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孔的51个硅藻样品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柱状样氧同位素曲线可划分为5期,记录了区内近112.5ka来的沉积,包括了一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和一个冰后期。间冰期的沉积速率高于冰期,推测这与间冰期(暖期)筏冰物质及生物硅质源的供应较冰期(冷期)更丰富所致。  相似文献   

5.
综合分析了研究了采自布兰斯菲尔德主体海槽中PC10孔的全部室内外资料;岩芯,粒度特征,矿物组分,生物尸体等年代学等,指出了整个岩芯柱代表了区内112.5ka以来冰-系环境的沉积。沉积作用包括生物硅质宙积,火山碎屑沉积和浊流沉积等。  相似文献   

6.
1991年,“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在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采集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资料。本文在利用地震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重力测量数据,研究引起重力异常的各种地质因素,对实测剖面重力异常进行正演拟合,建立了布兰斯菲尔德盆地的密度模型,并推导出该地区莫霍面深度-布格异常关系表达式,绘制出盆地的莫霍面深度图。  相似文献   

7.
对位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东北部的沉积物岩心D1-7进行了初步环境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连续的相对地磁场强度和方向。沉积物岩性总体为灰色软塑性粘土,中下部出现一层黑色火山灰层。结合该孔沉积物和有孔虫AMS14C测年结果(王汝建等未发表资料),相对地磁场强度及其方向提供了12 ka以来连续的定年标尺,其中相对地磁场强度与具有相似沉积速率的南美Laguna Potrok Aike湖泊记录对比提供了六个对比点;同时特征剩磁倾角和磁偏角提供了另外六个对比点。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揭示了全新世早、中和晚期岩心所在位置底流(南极深层水~1000 m)发生了阶段性显著变化,同时磁性矿物含量、粒度、沉积物湿密度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环境磁学和沉积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南极相应纬度处的太阳辐射量以及与辐射量相关的夏季季风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增加导致磁性矿物粒度变细。D1-7也记录了一些千年尺度旋回变化,但是南极地区目前缺乏与之相似分辨率的气候参数记录,无法进一步探讨这些气候事件的缘起和分布范围。对比发现,地磁场长期变产生的年龄与沉积物全样有机碳AMS14C测年结果之间存在系统的差异,在6 ka以来比有机碳年龄年轻,在6 ka之前则比有机碳年龄老。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各种不同水体的混合以及在全新世全球升温背景下冰川的动态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中、深层水变化,都是造成水体性质复杂的原因。而地磁场强度和方向变化则不受水体性质的影响,因此可以提供更合理的年龄信息。自12 ka至今,25 cm/ka的平均沉积速率表明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地区整个全新世内稳定和丰富的沉积物供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模拟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海区的M_2、S_2、K_1与O_1四个主要分潮,模拟结果与验潮站资料基本符合。将模拟结果计算并利用潮汐调和常数绘制了同潮图,该海峡附近海域的潮汐类型为混合半日潮,全日潮在西南部及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较东北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比重偏大。通过分别计算4个分潮的潮能通量,发现M_2分潮潮能来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与威德尔海, S_2、K_1与O_1分潮潮能来自大西洋与威德尔海。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90.6 MW,其中O_1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49.09%;由威德尔海潮能在进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之前,在南极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278.87 MW,其中S_2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39.09%。  相似文献   

9.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芳烃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和三维全扫描荧光光谱研究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芳烃化合物组成和环数分布。沉积物中芳烃化合物包含有萘、菲和芴系化合物,其中菲系化合物含量最高,在11%~24%;其次为芴系物,其中硫芴量占芴系物的24%~61%。三维全扫描荧光分析表明,南极样的发射波长均集中于350~450nm,其中T4/T0占58%~67%,归因于五环以上化合物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分析和研究了采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主体海槽中PC10孔(753cm长)的全部室内外资料:岩芯、粒度特征、矿物组分、生物尸体群和年代学等,指出了整个岩芯柱代表了区内112.5ka以来冰-海环境的沉积。沉积作用包括生物硅质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浊流沉积等。其中生物硅质沉积作用,不论在高水位/间冰期或低水位/冰期均占主导地位,不同的是低水位/冰期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物含量低且矿物成分和岩屑成分较单一,而高水位/间冰期则相反,且前者沉积速率低于后一时期,这一沉积特点与中低纬度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ThecharacteristicsofgeophysicalfieldandtectonicevolutionintheBransfieldStraitYaoBochu(姚伯初);WangGuangyu(王光宇);ChenBangyan(陈邦彦)a...  相似文献   

12.
《极地研究》1991,2(2):82-88
Analysis and study of clastic and clay minerals of surface sediments and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sea area northwest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enable the authors to divide this area basically into four mineralogical provinces: (1) the mineral ogical province of coast and island shelf of the Southern Shetland Islands, (2) the mineral ogical province of the eastern Bransfield Strait, (3) the mineral ogical province of the western Bransfield Strait, and (4)the mineral ogical province of the western Antarctic Peninsula.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iner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 structure, material sources, glaciers, currents, and environments are briefly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3.
布兰斯菲尔德海槽——新生代裂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重力、地磁、火山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分析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槽为一新生代形成的裂谷系,其形态和特征同冲绳海沟有相似之处,但形成机制不同。它经历了两个阶段:(1)俯冲活动引起的弧后扩张;(2)大规模俯冲活动停止后,由于地幔物质上隆造成岩石圈拉张、减薄和破裂,形成一系列地堑、地垒,地幔基性岩浆在裂谷轴部涌出,扩张中心向大洋迁移,形成不对称裂谷。该海槽目前仍在扩张,将形成新的大洋。  相似文献   

14.
周梦潇  朱国平 《极地研究》2020,32(1):90-101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德雷克海峡南侧, 南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该区域一直是南大洋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区域, 近些年已成为南极磷虾渔业的重要作业区。透光层作为海洋生物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为丰富的区域。了解透光层水团的特性及变化, 一方面可为南极半岛海洋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同时也可为南极磷虾等中上层海洋生物的分布及其致因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分析2013年1月至3月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5个断面的透光层温、盐数据, 本研究梳理了该区域的水团属性和分布。结果显示, 南设得兰群岛北侧较深水区水团垂向结构明显, 由上至下依次为南极夏季表层水、冬季水和绕极深层水。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南侧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威德尔海过渡水特征几乎占据了整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南侧水团结构较为复杂, 包括了威德尔海过渡水、别林斯高晋海过渡水和德雷克海峡水等。阐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复杂的水团结构对于进一步开展南大洋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超云 《极地研究》1996,8(3):16-22
分析了采自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海槽中PC10孔(753cm长)的39个样品,共鉴定有孔虫14属21种。有孔虫埋藏可分为硅质壳、钙质壳和混合壳组合。硅质壳组合代表正常的深海沉积环境,反映了相对弱的海底水动力条件;钙质壳组合是浊流沉积的产物,反映了很强的海底水动力条件;混合壳组合则代表趋于正常的深海沉积环境,反映了由强渐弱的海底水动力条件。晚第四纪以来,本区经历了暖-冷-暖的气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超云 《极地研究》1996,7(2):118-125
陈超云PreliminarystudyonlateQuaternaryforaminiferalassemblageintheBransfieldStrait,WestAntarcticaanditssignificanceof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The first detailed deep seismic refraction study in the Bransfield Strait, West Antarctica, using sensitive OBSs (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 was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during the Antarctic summer of 1990/1991. The experiment focused on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axis of the Bransfield Rift. Seismic profile DSS-20 was located exactly in the Bransfield Trough, which is suspected to be a young rift system. Along the profile, five OBSs were deployed at spacings of 50-70 km. 51 shots were fired along the 310 km profile. This paper gives the first presentation of the results. A detailed model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was obtained by modelling the observed traveltimes and amplitudes using a 2-D ray-tracing technique. The uppermost (sedimentary?) cover, with velocities of 2.0-5.5 km s−1, reaches a depth of up to 8 km. Below this, a complex with velocities of 6.4-6.8 km s−1 is observed. The presence of a high-velocity body, with V p= 7.3-7.7 km s−1, was detected in the 14-32 km depth rang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rofile. These inhomogeneiti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stage of back-arc spreading and stretching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coinciding with the Deception-Bridgeman volcanic line. Velocities of 8.1 km s−1,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ho, are observed along the profile at a depth of 30-32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