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本节教材是在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及第六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之后安排的,这三部分教材前后呼应,互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农业生产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原理知识。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的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有利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突破。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一节教材,内容繁杂,难于掌握,教学中我先制作了一些景观道具(画有自然带纬度的面具,各自然带代表植物的面具,各自然带代表动物的面具)做游戏时,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持纬度位置的面具,其他两组分别持代表植物和代表动物的面具,然后做“找家园”的游戏。  相似文献   

3.
“世界的海陆概况”中的海陆面积的比倒、海陆分布的大势和“七大洲”,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须的准备知识。本节从海陆轮廓讲起,紧接着由陆地讲到七大洲的划分与分布.知识内容联系紧密、脉胳清晰。本节也考虑到与其他各章节的联系,如联系第一章安排了使用地球仪的训练,联系第二章安排了较多的读图练习。  相似文献   

4.
季萍萍 《地理教学》2011,(17):22-23,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6.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人教版(2001年版)第八章第三、四节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湘教版(2002年版)“非洲”排在第一章第二节,“澳大利亚”排在第三章第七节。  相似文献   

7.
高敏 《地理教学》2005,(2):27-28
“南美洲自然地理概述”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南美洲概述”的前半段内容,也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地理位置、海陆轮廓、海岸线特点、面积说起,详细介绍了南美洲地形、气候、陆地水、动植物等自然特征。同时为教材后半部分人地理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中《地理》第五章在说明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时,配有一幅插图,即“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这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知识是有利的。但笔者发现,该图的设计存在不够严谨之处,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给教学带来一定的矛盾。觋对此提出质疑和修改意见,敬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9.
吴月英 《地理教学》2001,(3):21-21,20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高中地理(发达地区版)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中的最后一个专题,具有“总结”的性质。它所涉及的内容既有前面所学的再现,又有对前面所学原理的运用。怎样避免雷同,使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认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掌握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达到会判断的目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深切领悟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3注重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这节内容,源于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人教版)第三章河流的综合开发第一节的案例材料。面对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区域地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者的教改意图与特色呢?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三节,是对第一节“基本特征”的深化与拓展,是继土地资源后,  相似文献   

12.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一册第四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讲述气候知识的关键所在,理论性、概括性较强、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解图表、联系实际、巩固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聂仲芹 《地理教学》2011,(16):15+38-15,38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其列为八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的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14.
王西华 《地理教学》2006,(10):29-3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澳大利亚”一节,延续了前几章国家地理的编写体例:第一,打破了对自然和人地理的面画俱到,突出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第二,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创造条件;第三,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通过探究完成教材的三个组成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5.
魏秋云 《地理教学》2000,(12):23-23
自然带分布规律内容是“自然带”一节的重点。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取得较好效果,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地域分异和全球变化的研究过程中,对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及其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吴绍洪研究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陆地表层格局研究中的自然与人文综合”,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协同研究。其中总目标之一是:解决合理表征中国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的指标、主要干湿因子的变化趋势、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等关键问题,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研究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探索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为防止生态脆弱带自然环境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系高中地理第九章。工业生产与工业布局”中比较重要的一节.该节举例庞杂,重分析、理解与运用。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可采取以下三种小结方式。  相似文献   

18.
邓云侠 《地理教学》2010,(21):30-31
教材分析 “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联系了第二章“地形和地势”、“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和“河流与湖泊”的知识。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重点讲解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相应解决措施。本节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课,体现了地理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材通过分布图、文字等资料,说明世界和中国水资源的短缺,旨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活动1“尝试划分区域”:阅读图5.2(见课本第3页),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图上区分下列区域,并说明你的理由。①山区和平原;②林区和农耕区。在进行该项活动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探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都使用了“软流层”这一概念。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果教师不讲深讲透.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学生对岩石圉、板块等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