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正在向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大都市发展,农业的功能地位在发生着转变。该文分析上海农业发展的四个背景,即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用地减少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农业形态的组团式和条带式发展以及农业功能向服务于城市多样化需求的方向发展。探讨了上海现代都市农业未来的四个功能定位:城市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产业化组织和示范带动功能、农业观光旅游和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功能。指出了上海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在农业空间结构调整的原则基础上,规划了未来上海市农业生产布局与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国城市职能的加强,在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外部市场条件与区域功能的变动演化两面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市场方面分析了农副产品生产所面对的市场层次特点以及当前生产与市场不适应的状况,迫切要求调整与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及空间结构演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心城市职能的加强,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动。从外部市场条件与区域功能的变动演化两方面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市场方面分析了农副产品生产所面对的市场层次特点以及当前生产与市场不适应的状况,迫切要求调整与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从地域功能考虑,认为大城市农业地域功能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并得出大城市农业地域农业功能正逐步相对弱化的结论。最后,提出了今后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和空间分化的三圈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澄海市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在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达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英男  龙花楼  李裕瑞  马历 《地理研究》2022,41(6):1623-1636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亟待探索农区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地域类型,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类型学视角采用判别法将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城市近郊现代集约型、城市近郊传统经营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型和城市远郊传统经营型。从拉力、支撑力及引导力的视角,构建以“发展主体适应-要素变化-环境响应”为主线的分析框架,解读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和特征。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系统转型负向环境效应的形成机制为在增产增收的目标导向及区域自然条件约束下,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非理性投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扰动。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与环境效应的耦合类型划分为城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城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和城市远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基于以上分析,从普适性与异质性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优化调控策略,以期实现平原农区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芳 《地理学报》1989,44(1):128-128
土地是人类生措和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空间,是农业生产、工矿业开发、城市及交通建设等生产门类和社会活动的基本资料。土地对于人类来说,历来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在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其数量已突破5Q亿大关的今天,由于人类活动日益频繁。技术手段日趋先进,  相似文献   

7.
厦门经济特区利用其独特的“热、海、侨、特”优势,发展了规模圈套的外向型农业,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其外向型农业仍能扩大,而其发展方向则是在大农业协调的前提下,突出海峡两岸的合作,强化高产优质高效特征,把厦门建成闽南的外向型农业出口加工、品种引进中心,并建立相应的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吉林省实施“生态省”建设工程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了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条件,得出吉林省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显著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基于吉林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将全省分为东部山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松嫩平原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四种区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宏观策略。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使河南省农业生产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系列严峻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农业生产的现状,并研究了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19802000北京市农业土地生产性的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飞  鲁奇  傅桦  李娟 《地理研究》2006,25(4):719-729
根据1980、1990、2000年的统计资料和实地走访观察,本文分析了北京市乡镇一级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和果品作物的分布格局及农业土地生产性近20年的变化。研究认为:1980年北京农业生产分布格局与土地生产性为比较典型的杜能模式;随着农业经营的多样化,1990年和2000年北京农业土地生产性呈现出多样的分布格局;北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果品作物的分布格局及农业土地生产性近20年的变化与此阶段的农业生产政策、农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变化有较强的关联性;对北京以上问题的研究为验证杜能、辛克利亚、布莱昂特城市周边农业地域研究经典理论的演变提供了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澄海市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在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达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蔡建明  杨振山 《地理研究》2008,27(2):362-374
都市农业是跳出农业、农村框架,从城乡统筹发展观看农业的新型理念。本文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以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其不同的发展特征、组织形式、生产特点、营销与物流、功能作用和扶植政策进行了梳理。从城市进程和社会发展角度,认为都市农业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方式。结合我国发展现状,都市农业的着力点在大城市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要有所不同;功能体现城市近、中、远郊区的需要;建设中需要鼓励发展都市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加深产业现代化和专业化;疏通物流渠道;在城市规划、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形式和科技推广等政策上需要给予支持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中亚”教材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中亚自然地理知识(位置、地形、河湖、气候、矿产)和人地理知识(国家、城市、交通、民族、宗教、农业、工业),还强调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农业、工业的影响,人类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中亚地区因为降水少,荒漠、草原广阔,农业主要为畜牧业、灌溉农业,小麦、棉花、畜产品为主要产品,与此相关棉毛纺织、地毯编织、畜产品加工业得到发展,形成中亚的区位优势。而中亚盲目追求高产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棉花的大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兴的农业形式,城市农业本质上是一项以食物生产为直接目的的城市生态工程,有望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据此,文章首先从历史视角回顾了国外城市农业的发展历程,进而基于文献证据,论述了城市农业在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上的潜在效益,并以特拉维夫市的绿色城市项目为例,对城市农业多功能效益的具体表现予以鉴析。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指出中国在发展城市农业方面尚存在诸多技术缺口,为了应对城市化时代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缩小城市农业发展上的国内外差距,中国应在建立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提升规划设计与实施水平、促进城市农业装备研发应用和加强多学科技术集成方面及早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15.
江汉平原农业结构调整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指出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主要问题,提出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江汉平原实现农业避洪减灾的结构调整对策,包括发展耐涝农业生产,提高作物耐涝能力;利用冬春土地资源,开发冬季农业,选育早熟或迟晚熟品种,错开洪涝高峰期,充分利用棉田光热资源,推广间套复种多熟技术,退田还湖,发展精养渔业。  相似文献   

16.
论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我国的高寒农业区,也是世界农业地理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本文分析了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并从西藏农业生产特点出发,通过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农业水问题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君  谢小立 《热带地理》2001,21(1):32-35,80
湖南省雨水丰沛,农业水资源总量完全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支持其持续发展。但时空分布不均带来了一系列水问题:山丘区的季节性干旱和洪灾,平原区的涝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田水分生产率低以及工业和城市用水压力等。解决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首先是强化雨水资源化过程,加强原有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的修缮和配套建设,努力建设新的农田灌溉设施;改革农业水管理体制和制度,逐步实现农业水管理的“用水有偿化、投资多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法制化”;另外要立足省情,推进农业科学用水研究,提高水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张逢成 《地理教学》2004,(2):6-7,38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农业”被定义为:“栽培农业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在最新出版的高中《地理》(下册)中,把“农业生产活动”解释为:“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显然,随着白  相似文献   

19.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从都市农业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出发,通过引入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蓄水系数之差和水源涵养价值发展系数等参数,构建了都市农业水源涵养功能测算模型。对2011年西安都市农业圈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西安都市农业圈涵养水源物质量16.6×108m3,价值量1.05×108元,其中周至、蓝田、户县、临潼、长安是主要贡献者;粮食作物种植是西安都市农业圈水源涵养服务的主体,但从单位面积水源涵养的能力来看,果木水源涵养能力最强;西安都市农业圈农业水源涵养功能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结构,即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与西安市城市发展格局相反,说明城市的发展对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安市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爱荣  周忠学  刘欢 《地理研究》2013,32(11):2133-2142
城市化以其强烈的市场效应与辐射功能带动了都市农业的发展,但同时又对都市农业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都市农业又通过其生产、社会及生态功能推动城市化发展。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对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快速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协调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定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10 年,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都呈上升的趋势,且二者表现出显著的同步性;② 西安城市化水平和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55;③ 西安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城市生活质量水平因子和人口与经济结构因子是推动城市化的3 个主要因子,其中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是推动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