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估计震源分布的空间分维D随时间的变化,并把这些结果与震源区及其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进行比较,研究了2000年鸟取县西部地震(MJ=7.3)之前震源分布的分维结构。在用1983年1月到2001年2月期间的日本气象厅地震目录数据计算分维D值的过程中,运用了相关积分法和移动时间窗法。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主震之前在震源区及其周围区域的D值急剧下降。估计的前兆持续时间为1~3年,时间窗不同,结果也不同。(2)D值的下降肯定是由震源的丛集和震源区及其周围广泛区域内的异常地震活动所致。(3)因此,与大地震相关的D值随时间变化作为地震的一项前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经验格林函数法和遗传算法在震源谱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爱国  赵翠萍 《内陆地震》2004,18(2):130-137
发展了传统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将其与遗传算法结合起来用于地震震源谱的研究,以求得较大地震震源谱的高频衰减趋势的斜率。在此基础上先用遗传算法较为精确地搜索出较大地震的拐角频率,再用遗传算法对较大地震的振幅谱因衰减造成的损耗进行补偿,从而确定自震源至地震台传播途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最后给出了利用乌鲁木齐区域遥测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测定Q值的范例。从计算结果得出乌鲁木齐至北天山一带的乌苏地区地震震源谱的高频衰减趋势满足ω^-2形式,Q值在480左右。  相似文献   

3.
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振  李欣 《中国地震》1995,11(1):62-71
本文使用简化的能流模型(Frankel,A.et al.,1987)研究了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及介质Q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求得的尾波Q值基本上是介质非弹性吸收的度量;海城7.3级地震前震的Q值较高,约为500,震后显著降低至380,但5.9级最大余震震源区的Q值仍与大震前相同。这可能说明大震发生时该处介质并未破裂。最大余震发生后,整个震源区的平均Q值降至344。但地震前后介质Q值发生明显变化的范围并不大,直径约为20km。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一些地震工作者提出了用地震波形记录测定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 .Kisslinger(1 980 )以及 Julian和 Foulger(1 996 )提出利用短周期 P,S波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的方法 ;Schwartz(1 995 )提出利用初动资料和对速度结构变化不灵敏地震包络振幅的测定方法 .但是 ,频率高于几赫的地震波振幅 ,对地震波传播途径上的速度和 Q值结构的三维变化是相当敏感的 .上述方法得到的结果仍可能受速度和 Q值结构不均匀性的明显影响 . Horiuchi等 1提出一种方法 ,如震源集中在一个小区域 ,可以假设这些地震的震源到某个地震台站的路…  相似文献   

5.
周克森 《地震学报》1985,7(3):237-253
本文采用一个非均匀破裂圆盘位错模式,考虑到介质-仪器系统的影响,计算了它在不同幅射方向的P波初动位移与半周期,以及几组用于测定震源参数的理论曲线。在采用1/4周期测定介质的Q值和球面拟合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小震震源参数与震源机制的联合测定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将震源断层面作为被测参数的一部分,并同时考虑它对其它被测参数的影响,从而获得单个小震震源参数与震源机制的相应解。最后,根据新丰江水库区四个台的小震资料作了实测与分析,所得结果为:介质的平均Q值约450,地震矩1019——1020达因厘米,平均应力降约35巴;其震源机制解亦反映了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在近场吸收系数A/km~2和源指标几何扩散率n都因实际地震而异的认识,导出了完整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获得确定震源深度考虑吸收的宏观地震方法的通解。对此通解及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各提出三种算法以满足三种需要,经过三个实例,两公式六种算法对比计算结果都很好,并利用所得震源类型结合宏观场探索了震源几何学,为钻探地震直接观察震源的钻孔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上地壳Q值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天然地震资料相比,人工地震剖面观测资料具有震源球对称且位置已知,观测点位密集、震源和观测点呈直线排列、速度结构已知等突出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人工地震振幅资料反演分层介质中Q值的新方法。在利用该方法得到Q值深度函数的基础上,综合各炮点的结果,可研究Q值沿剖面的横向变化。利用上述方法计算了长白山L1剖面上地壳的Q值值结构。发现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下方Q值明显低于邻近地区,该区域位于天池地区壳内低速异常体的上部,对应于已往的火山喷发通道。  相似文献   

8.
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用太原东山地震台记录到的ML2.0~5.0地震,计算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结果。得出,随着尾波窗长增大,平均采样体深度增加,Q0值增大,η值减小。当尾波窗长取20 s时,Q0值为70.1,η值为1.03,是东山台附近地区最佳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对玉树地区2006年5.0、5.6级和2010年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尾波Q值、波速比及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走滑型与该地区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2个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波速比和应力降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玉树7.1级地震前的Ms4.7级地震出现显著差异,应力降值在地震序列的活跃、平静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反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年10月——2004年10月该台网记录到的511条波形资料, 分别以北京及附近地区、 北京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区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Atkinson和Mereu方法计算各自的Q值, 并与已有的结果进行对比, 讨论了Q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及差异存在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利用Moya等方法进行了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的反演,计算时采用了两种模型:① 分区的Q值、地震和台站;② 全区的Q值、地震和台站. 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得到的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基本一致,同时也说明了采用这些方法得到的震源参数不受台网大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邬成栋  付虹  汤曙恩 《中国地震》2007,23(3):259-266
利用小湾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11个子台自2005年5月21日开始观测至2006年9月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反演了小湾水库附近区域的非弹性衰减,得到该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是Q(f)=225.8f0.332。另外,用Moya方法反演了小湾台网11个子台的场地响应,得到了4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10个地震台自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1992)方法反演了山东中西部及邻近地区的非弹性衰减,得到该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是Q(f)=382.2·f^0.443。运用Moya(2000)方法反演了10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得到了26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大同地震前后介质Q值和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士忠  李玉萍 《地震》1992,(2):30-38
本文使用北京台网微机数字记录,通过波谱分析研究了大同地震前后介质Q值和小震应力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同地震发生在低Q值区,震前Q值升高,震后恢复正常。(2)大同地震前,小震应力降明显升高,震后恢复正常,震前震后应力降的变化与介质Q值变化和应力变化有关。(3)大同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确实有明显不同,无论是应力降、平均位错还是震源尺度都有明显不同。(4)大同地震前后小震波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和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立新  郑斯华 《地震研究》2004,27(4):296-300
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7个子台记录的9个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基于遗传算法,采用Atkinson方法,计算得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和非弹性衰减系数。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非弹性衰减系数c(f)与频率/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品质因子Q和频率f有很好的线性关系:Q(f)=116.8f^1.000。采用Moya方法反演了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震源参数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详细介绍了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成都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形数据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得到四川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203.1f0.834。采用Moya方法反演得到了地震的场地响应,采用Moya方法与Atldnson方法分别得到了相应地震的震源谱参数,两种方法的结果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得到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为:logM0=17.27+1.18Mt,地震矩与拐角频率关系,即随着地震矩的增大,拐角频率减小,这些地震的应力降在10-400巴之间,应力降与地震矩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确定地震震源深度的地震宏观方法及其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基于在近场震源不能视作点源的认识,分析导出了相当于线、面源幅射场的深度公式,进而对源的类型不予作假定,将源指标的几何扩散率n作为待定参数,导出了一个物理意义明确且普遍化的震源深度公式。该公式的诸种解法中,以计算方法较准确,精度高;作图求解有较直观的优点,但准确性差,精度低;图算法仅作为获取粗略值和考察数据的均匀性用。用该公式对我国发生的一些不同震级的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计算,经对比,效果很好。利用计算所得震源类型,初步研究了这些地震的震源几何学,并且首次给出了宏观地震震源深度测定值的标准误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台多震源联合反演方法(Atkinson方法),利用重庆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计算了石柱及周边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Q值);用Moya方法迭代反演台站场地响应;用CAP方法计算了石柱2010年以来ML≥2.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得到Q值较低,台站响应1—20Hz不平坦,高频衰减较快,该区地震震源机制多数为正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地震P波波谱测定了长江三峡及周缘地区介质的品质因子Q值和震源参数。该区Q值约在40-80之间,平均应力降约7.4bar,属低Q值、低应力降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介质存在的低Q值普遍现象提供了又一佐证。本文同时讨论了该区各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内蒙古几次中强地震,在时间域里估算了介质的品质因子Q,测定了前震和部分余震系列的震源参数及相应区域剪切应力值,从中可以看出,余震的震源尺度大于前震的震源尺度,前震区域剪切应力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用无Qem>谱方法测定震源谱的高频衰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宽频带地震记录可以表示为震源时间函数、传播算子和散射/衰减算子的褶积.在传播算子与频率无关、地震波的散射和衰减效应可以用一个以Q-1= Q1-1+(Q2)-1的方式随频率变化的Q值来表示的情况下,通过位移谱的组合,可以直接估计震源谱;而Q值对地震图的影响,在频谱的组合中被自动消去.用这种算法处理了1988年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地震5次余震的近震源宽频带地震记录.对ML=3.0和ML=3.5余震的处理结果表明,由不同台站上的宽频带地震记录,可以得到相同的高频衰减趋势.对MS=6.7的强余震处理结果表明,可以从不同的地震台站上得到相同的震源参数,所估计的参数值也与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得到的结果相吻合.这些余震震源谱的高频部分呈现出典型的f -衰减. 其中,对ML=3.0余震有 3;对MS=6.7和ML=4.0余震有 2;而对ML=3.5和另一个ML=3.0余震有 2.5. MS=6.7余震的拐角频率表明,它的震源尺度较小,意味着该余震是一个面积较小但强度较高的障碍体的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