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64年伯儿特(B.A.Bolt)解释PKHKP波为内、外核之间的过渡层中传播的核震相。本文对PKHKP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PKHKP波的判别依据,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极远震的观测资料,给出了PKHKP波的经验走时。当地核过渡层的速度模式为纵波速度取两次跃变时,便在PKP波的三重走时曲线中引进GH分枝这一附加特征,从而将所观测到的PKHKP波明确地解释为地核过渡层中的折射波。文中依据数值计算和震相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总结了PKHKP波的判别依据,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和环型振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5个长周期地震仪台站观测的3天的VHZ、VHE和VHN波形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激发的0S3~0S78的基频球型振荡和部分谐频球型振荡和0T3~0T67的基频环型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符合的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球型或环型振荡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印度洋9.0级大地震激发的基频地球球型振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余山台(SSE)甚长周期地震仪(STS-1,瑞士生产)观测到的大地震后3天的VHZ波形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激发的基频球型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其本符合。其细微差异可以用来研究和解释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地球自由振荡携带着丰富的地球内部结构信息,地球内部核幔边界的横向非均匀性问题是当今地球物理学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了研究不同尺度横向非均匀结构对地球自由振荡的影响,本文在PREM地球模型中分别引入具有横向非均匀结构的D"区和超低速异常带(ULVZ),构建了有针对性的、新的不同尺度横向非均匀结构地球模型,采用波动方程的谱元解法开展地球自由振荡与地震波传播的长时程数值模拟、频谱分析及功率谱密度分析,以评估不同尺度横向非均匀结构对地球自由振荡的影响,从而为研究地球自由振荡的影响因素、优化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等提供参考.本文的数值结果及其分析显示,除0S27、0S28、0S29和0S30振型外,核幔边界的这两类横向非均匀结构对自由振荡大部分基频振型的特征频率几无影响,仅对幅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结果表明:基频振型中0S27、0S28、0S29和0S30振型适合于利用地球自由振荡谱线分裂现象分析核幔边界地幔侧横向非均匀结构的研究,而其余基频振型则不适合此类研究.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首区地壳垂直变形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不同力学参数地球模型对三峡库首区地壳垂直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PREM比Gutenberg-Bullen模型更接近基于三峡地壳分层结构和弹性参数改化的PREM模型的结果,并与之相差很小,但要获得高精度的模拟结果,地球模型中必须利用三峡地壳的弹性参数;利用了地球物理学中较完善的负荷格林函数法,结合精密的蓄水荷载模型和合适的地球模型,其垂直变形模拟结果对监测与地震关系密切的断层运动有重要意义;通过GPS观测和模拟结果的对比,发现2003年蓄水在香溪出现最大幅值约20mm的残差沉降,我们合理地解释为该地段的岩溶渗水荷载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9.0级大地震后5天的长春台体应变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较准确地获得了大地震激发的基频球型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频率与PREM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张家口台宽频带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oS2~oS35,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频率与PREM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符合。宽频带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的确可以提取到日本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相似文献   

9.
引潮力的全球位移场及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地球看作由若干层均匀弹性球壳及一个液核所组成。文中用弹性力学方法得出了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全球位移场及应力场的解析解。由它们将易于分析各种参数变化所产生的效应,这有助于地球模型的构制。 作为例子,文中对1981年IGS及IUGG公布并建议采用的“初步参考地球模型”(简称PREM模型)计算了引潮力引起的全球位移场及应力场,给出了模型地球的内部位移及应力的分布曲线。同时,对PREM模型计算了勒夫数及潮汐因子。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0.
固态地球内核与地幔之间强烈的重力耦合作用提供了液态地球外核和地幔之间角动量交换的一种方式。本文提出的机制涉及液态地球外核的振荡,由于液态地球外核具有很高的电导率,这种振荡可将巨大的电磁扭转力矩施加于固态地球内核之上。固态地球内核并不能自由地对这个扭转力矩做出反应,因为重力迫使地球内核与地幔之间保持一定的相对位形。对这种相对位形的微小偏离引起重力扭矩,从而使角动量由内核传递到地幔。对这一祸合系统的简正振型的计算结果解释了观测得到的周期为数十年的地幔的运动。能量的电阻消耗所导致的振荡阻尼给出品质因子Q值约为20。基于近年来地磁发电机理论的计算结果,提出了维持这种振荡的一种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熟地震台水管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除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获得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6~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频率与PREM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河南信阳台和河北张家口台伸缩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4-0S39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频率与PREM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3.
地球最终由旋臂式漩涡状云团分层(体)逐步吸聚而成,先后形成各圈层及其过渡层。过渡层富含流体,起着"气垫层"作用,使得不同圈层(体)之间具有差异自转的趋势和可能。地核处于及其特殊的高温高压状态,其表面相对带电,在差异自转作用下形成运流电流,使核外产生地磁场。本研究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建立了地磁场数学模型,系统阐释了地磁场的形成机理。地壳造陆-造山、剥蚀-夷平作用与地磁场阶段性长期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昆仑山口西地震的球型自由振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万永革  周公威  郭燕平 《地震》2005,25(1):31-40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的VHZ波形资料, 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仪对低频信号压制的特点, 在没有对资料去除固体潮影响的情况下, 提取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S4~0S76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与PREM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 该地震的地球自由振荡信息, 可用于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体应变观测智利8.8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河北省体应变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大地震激发的0S5-0S35摹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对比,发现实测振荡频率与PREM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符合.河北省体应变的数字化观测资料的确可以...  相似文献   

16.
耿煜  王君恒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0):3530-3539
地球形成初期,构成地球的物质在组成上是大致均一的.目前地球的地核-地幔-地壳圈层结构,是由分异作用形成的.分异过程释放的能量称为分异能.Sorokhtin和Chilingarian等人从行星吸积的定义出发,导出了基于地球内部密度分布的势能计算公式,计算出的分异能大小为1.698×1031J.本文采用计算球体势能的思路,导出分异能计算的解析公式和数值计算公式,通过求取原始地球模型与均匀分层模型、PREM模型的势能差计算分异能.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分别为1.535×1031J和1.698×1031J.前者与Sorokhtin等的结果相近,后者与之相同.本文初步分析了方法间的异同以及造成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JCZ-1T地震计LP通道数据可有效应用于地球自由振荡信号探测。利用泰安基准地震台JCZ-1T地震计LP通道120小时数据记录,获得2018年8月19日斐济MW 8.2深源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检测到基频球型振荡0S6-0S58几乎所有振型、球型振荡部分零级振型和高振型以及环形振荡部分基振型和高振型,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振荡周期观测值与PREM理论值基本一致,二者微小差值应由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一、典型震例我国地震台网近三十年来积累了二百多万张地震图;其中约十余万张图属于极远震记录.这些记录无不带有地核的信息.这对研究核内的速度分布和分层结构以及地核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对极远震记录的分析和解释,都是依据J-B走时表进行的;因此,在所汇编的地震观测报告中,对PKP波只报导了AB和DEF这两个分枝,亦即相应于外核的折射波PKP_2和内核的折射波PKIKP(或PKP_1).这一类观测报告,忽略了存在于125“< △<157°间,且当△<146°时以PKIKP波的前驱者出现在记录图上的PKHKP波.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球液态外核的对流结构提出一种物理机制,求解释地震学所推断的地球固体内核超速自转的现象。外核中物质对流和发电机效应的数值计算表明,内核的相切柱体内温度偏高。我们证明这种温差会在圆柱体内产生一种超速自转的热风和一种很强的方位磁场。由感应方位磁场和北景极型磁场可导出作用于内核的转矩,当内核的角速度相对于附近相切柱体内流体的角速度,大约滞后14%时,作用于内核的转矩达到平衡。所推断的内核的超速自转(  相似文献   

20.
Love函数与地球内部的潮汐形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地球表面潮汐形变问题扩展到地球内部.定义了Love函数和几种潮汐形变因子,并对两个实际地球模型(1066A和PREM)进行数值计算和讨论,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潮汐形变特征,专门讨论了Love函数导数以及应力固体潮张量的计算问题.本工作对了解全地球潮汐场以及潮汐触发地震等问题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