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中新世晚期孢粉记录干旱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中新统通古尔组和上覆地层宝格达乌拉组的40个孢粉样品的分析表明通古尔期晚期形成环境较早期温湿,在通古尔期向宝格达乌拉期过渡期间,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由19·7%增加到46%,而乔木植物花粉总数由69·5%下降为34·7%,松蒿比(A/C)由4突降为0·64,标志着干旱事件的开始。将该地区的古地磁、哺乳类化石和孢粉资料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干旱事件发生在晚中新世约8·5Ma,这一事件在华北具有广泛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昔格达组沉积环境演化与旋回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昔格达组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在金沙江及其支流安宁河、大渡河、雅砻江等河谷地带均有分布,主要由灰绿色、灰黑色、灰黄色的粘土、粉砂质粘土和粉砂组成。自常隆庆(1937)对该组地层进行研究以来,昔格达组沉积物就一直引起地质学家的浓厚兴趣。然而,由于昔格达组沉积物中缺乏生物化石,地层出露不全,而区缺乏可靠的定年手段和分析测试手段,昔格达组的研究还较为肤浅,尚存在许多问题。昔格达村剖面厚约248m,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乡昔格达村,在野外对昔格达村剖面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描述。依据沉积物颜色,可以将昔格达组划分为下部“灰色层”和上部“黄色层”。昔格达村剖面“灰色层”仅厚10.2m,为灰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对新发现的宝格达乌拉钼(钨)矿区中含矿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获得9个锆石颗粒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40.9±2.5Ma,MSW值为1.7,上述数值表明岩体形成时代应为印支期。根据野外实地勘查以及进一步室内研究工作,可以初步推测出,该地区在中生代时期曾经发生过古陆块内部拉张作用,由此所诱发的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及相关流体活动为该区钼(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动力和热力来源。区内含矿花岗岩即是此次构造-岩浆作用产物。除此之外,由于宝格达乌拉地区位于早期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俯冲和碰撞的交界处,区域内花岗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多期次岩浆热液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对区域内锆石年龄及相关微量元素进行测定时发现,该区域内含矿岩体岩性复杂,表现出了一定的继承性。这也为研究人员对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矿床成因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冕宁冶勒地区新生代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冕宁冶勒地区,分布着较大面积的新生代地层,通过野外填图、实测剖面,以及采获的孢粉化石,划分出了昔格达组及Ⅰ~Ⅴ级阶地,并建立了冶勒地区四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同位素地质年龄,区域对比分析,确认昔格达组属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沉积。区内Ⅱ~Ⅴ级阶地为更新世堆积,Ⅰ级阶地为全新世堆积,并对古气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金沙江寨子村昔格达组半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测定了矿物成分、天然与饱和状态矿物颗粒微观结构;通过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昔格达组半成岩受水和围压影响的强度及变形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微观机制;通过对昔格达组半成岩、土、软岩强度指标与含水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了昔格达组半成岩不同于土和软岩的强度特性,并给出了针对此类岩土体的工程分级建议。研究表明:(1)微观结构显示昔格达组半成岩有明显不同于土和岩石的弱胶结结构特征,在饱和后胶结结构易遭破坏;(2)昔格达组半成岩黏聚力、摩擦角均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平均模量在高含水率下随围压增加而增大,围压一定时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3)昔格达组半成岩、土、软岩的黏聚力大小为软岩>昔格达组半成岩>土,黏聚力对含水率的敏感性为软岩>昔格达组半成岩>土,摩擦角对含水率的敏感性为土>昔格达组半成岩>软岩;(4)将Φ50 mm×100 mm标准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在0.2~3 MPa,黏聚力在30~200 kPa的岩土体归类为硬土?软岩,建议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将其与岩石和土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6.
镶黄旗属于典型的半干旱牧区,部分地区水资源供给已无法满足其经济发展需求,急需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规划水源调配方案。依据镶黄旗水资源利用特点构建了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投影寻踪模型作评价。投影特征值计算显示,全旗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弱,各分区中,以新宝拉格镇最弱,翁贡乌拉苏木稍好。最佳投影方向识别出地下水开发程度、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单位GDP耗水量、生态用水率是对承载力影响较大的指标。根据承载力评价结果,制定了从翁贡乌拉苏木阿日宝拉格水源地调水至新宝拉格镇的水源调配方案,有助于缓解新宝拉格镇及宝格达苏木的供水压力。本成果可为镶黄旗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其它类似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沙松乌拉组出露于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是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洋盆打开时的沉积记录,确定其地层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及恢复构造演化过程,对研究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出露于东昆仑黑海湖—拉宁灶火沟一带的沙松乌拉组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定,得到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632±6 Ma,结合地层接触关系,为沙松乌拉组的时代划分提供了年龄依据;得到约650 Ma、约800 Ma、980 Ma三个明显峰值及大量未形成明显峰值的其他古老年龄,推测沙松乌拉组的主要物源有小庙群、万保沟群、晋宁期岩浆岩,次要物源为白沙河组。将得到的锆石年龄与各期构造-岩浆活动比对,认为沙松乌拉组的源区经历了古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中元古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和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8.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时代及其新构造意义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内侧沪定大渡河西岸的海子坪,在高出大渡河水面约920m的谷肩上保存着一套厚约411 m的昔格达组河湖相地层。磁性地层初步研究表明,以距顶深度386.0m处为界,以上为高斯正向极性带,以下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对比Cande和Kent的极性年表,沪定昔格达组的年代约4.29~2.60 Ma BP,地质时代应属上新世中、晚期。将沪定昔格达组与高原边界带外侧的汉源昔格达组进行对比,地层中记录的松山反向极性时与高斯正向极性时界面分别处于海拔2220 m和1040 m左右,两者之间的高为1180 m,这应是2.6 Ma BP以来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两侧地块相对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华北平原第四系下限的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华北平原各省市第四系下限、内分层时限皆不相同,使相关研究缺乏统一的语言。依照《中国地层指南》的规定,据现有材料对华北平原第四系划分进行了再研究,明确河北平原原定早更新世固安组后于上新统,由于石油系统同样执行《中国地层指南》的原则,则固安组是明化镇组的同义名,应废弃。现有工作显示华北平原N/Q界线没有超过500m。  相似文献   

10.
羌塘盆地北部马料山侏罗纪布曲组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兵 《地质通报》2002,21(7):415-420
详细描述了羌塘盆地北部乌兰乌拉湖地区马料山侏罗系剖面,将剖面划分为雀莫错组、布曲组和夏里组3个岩石地层单位,其中布曲组出露齐全,化石丰富。根据沉积环境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布曲组划分为2个沉积层序,并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依据马料山剖面布曲组的生物组合及分布特征建立了1个双壳类生物组合带即Chlamystipperi-Protocardiastricklandi组合带,并细分为3个组合亚带,其时限为中侏罗世巴通期。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盐边县北部稗子田地区的专留系发育良好,牙形刺化石极为丰富,与上覆泥盆系连续沉积,并呈整合接触。该剖面为我国扬子区较为理想的志留纪地层剖面,其代表和反映了扬子区西部一种新的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沉积类型,丰富了区内志留系的研究内容。笔者详细记述了稗子田专留系至下泥盆统下部剖面的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的垂直分布状部,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区内新的地层系统,提出地层划分的对比依据和建议。新方案除对志留系底的黑  相似文献   

12.
萍乡—宜春一带地处萍乐坳陷带西段,早三叠世地层广泛发育,长期以来对其地层单元划分、时代归属、分布范围、名称使用均不统一,给萍乐坳陷西段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问题。笔者通过萍乐坳陷带西段萍乡—宜春一带1∶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系统地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方面对早三叠世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将该地区早三叠世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殷坑组、青龙组、周冲村组,又将周冲村组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段,并依据牙形石成果资料,将殷坑组、青龙组、周冲村组一段定为印度阶,周冲村组二段至四段定为奥伦尼克阶。同时根据岩性组合及沉积相特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环境为"台-坡-盆"古地貌结构的"陆缘海"。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干清  张维杰 《现代地质》1995,9(2):149-161
本文讨论了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二叠纪地层单元的划分及其接触关系,认为本区二叠纪地层应包含大石寨组与哲斯组,缺失晚二叠世沉积;描述了代表本区地层序列演化的典型剖面,并对各单位在区域上的延伸及其对比关系进行了简述,认为本区二在纪地层的区域对比应以火山事件沉积为主线,以地层序列演化及生物化石为标志,而不应以岩性相及厚度为主要依据;根据区域地层序列演化分析,认为大石寨组与哲斯组之间的不整合是本区构造事件的代表性界面。  相似文献   

14.
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古地磁年龄、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纪地层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上部麻则沟组(Naa m)、新近系上新统下部高庄组(N12 g)和中新统马会组(N1m).根据实测剖面,可将这3个组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37层,总厚度达446.5 m.ESR测年结果表明,麻则沟组的形成时间为2.50~3.04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晚期;高庄组形成时间为3.25~5.25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早期;马会组形成时间为5.30~13.10 Ma,属新近纪中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对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索布查组,早侏罗世曲色组,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夏里组和晚侏罗世索瓦组。其中,对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生物地层的研究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为该区中侏罗世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东川地区播卡铜矿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播卡矿田南部铜矿分为两大类:层控型铜矿和热液型铜矿。层控型铜矿赋矿层位主要为落雪组底部米黄色中厚层铁质白云岩及因民组褪色过渡层位,位于因民组与落雪组界面处;热液型脉状铜矿赋矿层位主要为青龙山组及黑山组。研究总结了两类矿床类型的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探讨了铜矿物质来源及铜矿形成机制,建立了找矿标志。最后指出,在播卡矿田人占石、小石将军地区也应该存在落雪组层控型铜矿床。因此,在勘查工作中应加大对隐伏落雪组的勘查力度,以期能找到层控型铜矿。  相似文献   

17.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西乌珠穆沁旗-林西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进行了岩石地层学研究与重新归并划分,并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及不整合面地层的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了测区各地层的基本层序、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将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划分为3个沉积层序,建立了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格架.石炭纪-早二叠世本巴图组(CPb)、格根敖包组(CPg)和阿木山组(CPa)三者为石炭纪-二叠纪西乌珠穆沁旗海槽同期异相地层的观点,能很好地解释这几套地层的相互关系.寿山沟组(P1ss)地层呈超覆不整合覆于以前地层或地质体之上;大石寨组(P2ds)为达到最大海泛面时海(水)下火山喷发的产物;哲斯组(P2z)是海盆地萎缩期的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 燕河营盆地中生代沉积地层一直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或地质志所厘定的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为基准。经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从层位、岩性组合、层序、年代及生物组合等方面对该套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 认为该地层与区域上九佛堂组与义县组指状交互关系不符, 而岩石组合和沉积旋回也与区域上九佛堂组难以对比。采集的叶肢介化石属于Yanjiestheria-Orthestheria属组合, 其壳饰特征在叶肢介演化史上属进步类型, 被认为指示早白垩世的时代。本文将义县组之上的这套河湖相沉积地层时代划归早白垩世晚期, 并依据岩性组合和沉积层序等特征将其对比为南天门组。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的修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侏罗纪地层发育齐全 ,下、中侏罗统五当沟组为一套含煤碎屑沉积 ,中侏罗统长汉沟组为灰绿色粉细砂岩夹灰岩及砂砾岩 ,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为紫色碎屑岩系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盆地演化序列。由于区内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极其发育 ,使得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均呈构造岩片相互叠置 ,给地层划分和对比带来许多困难 ,前人所划分的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 ,其中绝大部分并非大青山组 ,而是上二叠统脑包沟组和下白垩统李三沟组及固阳组。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 ,笔者对区内大青山组的地层层序、展布规律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性质等都重新给予厘定 ,提出大青山地区上侏罗统大青山组为一套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生物贫乏 ,分布严格受坝岩—席麻湾—金銮殿断裂控制 ,与下伏地层局部呈不整合 ,整体呈假整合接触 ,这些结论对区内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下震旦统及前震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将  林源 《中国地质》2002,29(2):143-146
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紧邻城口—房县深断裂北侧的一套碎屑岩及沉积火山碎屑岩的地层剖面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地层划分及时代归属,依据岩性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从上至下划分为下震旦统木座组、代安河组及前震旦系龙潭河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