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乌鲁木齐西山断层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布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亚板块南缘西山南麓的乌鲁木齐西山断层,构造地貌发育,航卫片上线性影象清晰,呈舒缓波状。断面倾向NWW,倾角60°~83°。破碎带宽约100m,内含多个断面,构成叠瓦状构造,逆冲量颇大。在走向近NE区段有一定左行走滑活动分量。新构造运动使侏罗系逆冲到中更新统之上,断层断错了全新统的冲积层。由中强地震沿西山断层分布资料显示,现今仍为粘滑活动。经14C测年确定,最近两次明显粘滑活动时间为4759a和493a,其时间间隔为4266a,其中一个断面的逆冲量分别为1.0m和0.25m。  相似文献   

2.
基于笔者在长江源区野外调查所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构造解析法,分析了长江源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认为长江源区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十分强烈,新构造运动除以整体性、差异性和阶段性隆升的垂直运动外,还表现出以地壳缩短-推覆褶皱和断裂-块体走向滑动为主的水平运动,运动过程既表现出继承性复活,又有一定的改造性和新生性,新构造运动塑造了长江源区的地貌-水系格局。  相似文献   

3.
新构造分异的地学信息分析--以山东半岛北部为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水系图像空间特征与几何空间特征是新构造运动地表综合信息的反映,也是区域新构造差异的两种新的分析手段。新构造运动差异分析表明,山东半岛新构造运动受控于西侧的郯(城)-庐(江)大断裂,次级的NE-NNE向断裂则控制了整个半岛地区的E-W向差异运动。以NE向青(岛)-牟(平)断裂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新构造活动亚区。西部相对东部在新构造时期抬升,相对抬升幅度达30m以上。  相似文献   

4.
节理统计、断层、褶皱和震源机制解析等研究表明,兰州地区第三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倾角在陡-缓交替过程中逐渐变陡,作用方向由SN向,NW-SE向转变为NE-SW向。第三纪时期构造应力场的逆时针运动是地块在该时期作逆时针旋转运动的结果,早-中晚新世之间出现了青藏高原构造作用的重要转型。进入到EW向伸展机制下的构造变形时期,研究区地壳运动以抬升为主,但抬升运动与水平运动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经过  相似文献   

5.
新构造学研究趋势的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光勋 《地学前缘》1995,2(2):203-211
本文在简述新构造学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新构造学今后研究的七个领域:(1)全球变化;(2)现代大陆动力学;(3)新构造运动序列和新构造变形体系的建立;(4)青藏高原和沿海地区新构造;(5)活动构造;(6)现代构造运动;(7)新构造与地震及自然灾害、资源开发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地质构造,特别是新构造对基岩地下水的赋存、分布规律起着控制作用,也是找水定井的关键。在临朐盆地水文地质调查及钻探成果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解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选取部分典型实例,从地下水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侧向补给径流条件、赋存空间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新构造运动对盆地地下水的控制作用,并归纳了研究区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发育的典型蓄水构造类型。得出结论:(1)临朐盆地地质背景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且具有多期性和多方向性活动特征,形成了盆地现代地貌格局和地质结构,从而控制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空间分布;(2)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盆地西部、南部抬升,岩溶发育,成为地下水直接补给区,侧向径流补给构成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3)受构造活动强度、岩性结构和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影响,五井断裂两侧碳酸盐岩裸露区为地下岩溶强径流带,岩石透水而不富水;五井—冶源段为地下岩溶强富水区;冶源水库以北、石佛堂—临朐断裂以东至盆地东部边界,为非可溶性层状岩类弱富水区;盆地东边界双山-李家庄断裂沿线为新生代玄武岩孔洞裂隙及古风化壳裂隙水较富水区;(4)临朐盆地发育4种典型蓄水构造类型,即,断裂带型、接触带型、水平层型、复合型等,其中,断裂带型蓄水构造为盆地主要蓄水构造类型,也成为研究区找水打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在地貌、断裂活动和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表现十分明显,通过构造地貌和构造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表现特征和运动特征及其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伊犁盆地新构造具4个演化阶段:①始新世晚期-渐新世盆地新构造运动起始活动阶段;②中新世盆地南缘隆升、北缘差异沉降阶段;③上新世末-早史新世盆地新构造强烈挤压隆升与沉降阶段;④中更新世至今盆地新构造差异升降运动阶段,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对区内砂岩型铀矿成矿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活动期次决定了铀成矿时间上的分段性,活动强度决定铀成矿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8.
伊犁盆地南部新构造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研究在该区铀矿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新构造基本特征的描述、擦痕和节理的统计分析、构造产物的ESR(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手段研究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探讨了其对铀矿形成和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新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是区域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分为五期始新世晚期-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更新世至今。新构造活动与铀成矿作用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并控制了伊犁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展布,尤以东西向断裂对铀矿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与新构造作用东强西弱相对应,西部的成矿条件比东部好。  相似文献   

9.
北京西山东麓与平原地区新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西山东麓的周口店、北安河两地区附近的上新世唐县期山麓侵蚀剥蚀面的变形,和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洪积扇扇顶及山麓线在两地的高度差,以及晚更新世清水期永定河、大石河的侵蚀谷在毗邻山麓的山前平原埋藏深度的差别,加上永定河古河道位置的移动顺序和永定河冲积扇位置的迁移等多项标志,证明除了山地与山前平原之间存在差异性升降运动之外,山地内南部周口店地区与北部北安河地区在抬升幅度和速度上也存在差别,后者大于前者,而且自中更新世以来这种差别日益显著.山前平原永定河冲积扇形成于末次冰期的主要寒冷阶段.古河道和新老洪积扇都证明,山前平原北部存在向南翘起的趋势.从北京西山出现的这种新构造活动的差异特征,推测存在来自太行山南部向北推挤的新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0.
湘鄂赣皖交界区的湖盆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受燕山期构造格局控制,湘鄂赣皖交界区的白垩-早第三纪湖盆呈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展布、第四纪湖盆继承这一格局发育,局部受到新构造运动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北东向的江汉-洞庭断陷;麻城-团风断裂控制了孝感断陷和梁子湖断陷,并使某些断陷湖演化为复成因湖。北西向断裂和鄂东南的掀斜对第四纪湖盆发育也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燕山运动的特征、北北东向断裂新生代活动的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光明 《地质与勘探》2017,53(6):1181-1187
为研究福建三明万寿岩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本次研究以区内两级层状洞穴和两级河流阶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洞穴和阶地的详细剖面测量,结合洞穴和阶地的年龄,认为万寿岩地区从中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经历了四次隆升:262 ka前为第一隆升期,185~37 ka为第二隆升期,37~17.4 ka为第三隆升期,10.4 ka以来为第四隆升期。其中前两次间歇期分别形成灵峰洞和船帆洞,后两次隆升期分别形成鱼塘溪的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262 ka以来隆升速率的计算结果显示,万寿岩地区各时期隆升速率相差较大,但总体活动强度较弱。万寿岩地区间歇性隆升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地壳沉降形成鲜明反差,表明福建境内的新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升降特征。  相似文献   

12.
STAGES OF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MENYUAN BASIN, QINGHAI PROVINCE  相似文献   

13.
黄沙铀矿区主要矿床受EW向黄沙断陷带控制。野外断层调查和ESR测年表明,控制断陷带的黄沙和上竹坑断层的断层泥ESR年龄分别为21.28±2.0Ma和22.42±2.2Ma,断层错移活动主要发生于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黄沙断陷带是新构造期形成的矿后断陷带,它们没有控制铀矿床的形成过程,但由于在不断隆升剥露的新构造背景下,断陷带不断下陷而受到的侵蚀剥露程度较低,故其中矿体可以得到较好的保存。  相似文献   

14.
赵洪满  于淼  柴雨  任强 《吉林地质》2012,31(1):8-11
本文主要叙述了研究区内的活动性断裂,第四纪以来形成的褶皱构造,第四纪隆起和拗陷,地震活动,火山活动,河流的迁移,冰期及沉积物,新构造期的地壳运动。长春市新构造运动特征同其他地区一样,具有新构造运动的普遍性、多样性、继承性、不均衡性及间歇性等。  相似文献   

15.
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各种新构造运动的表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次,根据新构造运动表象,分析研究了各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差异性升降运动速率不均匀、新构造运动强度空间上不均匀、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繁等特征;最后简单分析了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演化过程,认为天水地区经历过3次大的夷平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试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及其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南海地形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剖面资料、重磁场异常、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南海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限进行了新的解释。传统的观点是把新近纪作为新构造下限,依此观点,南海地区在古近系、新近系之间应为不整合接触,但在此阶段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构造事件。而符合南海地区准平原化阶段的时代是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N12/N13)之间,在此时段普遍存在区域构造不整合接触和地层缺失、断裂、变形及火山活动等构造变动事件。本文把中中新世末作为南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通过对南海地区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之间的构造变动事件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新构造运动在不同地点有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性、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沉积相和沉积建造的差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海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扩张结束以后,新构造运动活跃,但各区域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及运动特征有较大差异。本文综合分析了南海各区域构造演化事件、现今构造格局及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为中中新世(约15 Ma)较合理。在此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南海及邻区最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海域新构造期地层差异升降、活动断裂、天然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等新构造表现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南海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根据活动断裂、天然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等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南海海域新构造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较大的耦合性。本文根据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将南海及邻区划分为1个强构造活动区、3个中等强度构造活动区以及1个弱构造活动区,并结合研究区应力场特征分析,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主要受控于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陆边缘的持续俯冲碰撞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北祁连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构造成矿带,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笔者通过对北祁连山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的研究,认为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不仅造成本区的强烈隆升、断裂褶皱构造的复活和产生,而且也影响着全区地貌、气候的形成与演化,还对北祁连地区的砂金、铂等金属矿床、油气田和非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以及分布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海西北部珊瑚礁记录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具有独特的新构造运动意义。南海西北部珊瑚礁记录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主要有火山活动、地壳升降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珊瑚礁区第四纪火山活跃,到现代已停止活动,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火山岛;地壳升降运动差异较大,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2~0.05mm/a;西沙群岛等岛礁地壳运动则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07~-0.10mm/a,岛礁中的造礁石珊瑚生长率、礁顶和灰沙岛的堆积率均相当于或大于地壳下降率与现代海平面上升率的总和;南海西北部珊瑚礁区内地震活动较强,尤其是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雷州半岛西南部海域发生了6.1级和6.2 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对该区珊瑚礁的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中南部及其邻区新构造运动与铀成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中南部及其邻区位于滨太平洋新构造域的内蒙 东北新构造区南部。晚第三纪以来 ,本区新构造运动比较强烈 ,最显著的特征是断块大幅度升降运动和强烈的火山活动。新构造所形成的巨型盆岭构造及其它微地貌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新构造运动在铀成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松辽盆地东部和南部的盆缘区新构造发育 ,控矿明显 ,是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