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滨海新区北塘施工的第四系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岩石学、AMS~(14)C测年及微体生物特征综合分析,详细研究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相及其空间分布形态,认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发育了一套海相—陆相—海相—陆相交互沉积的地层,成因类型包括冲积、湖沼沉积以及海积;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由滨海近岸浅海至河口湾、潟湖、滨海平原再至冲积平原的演变,总体上该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属于海陆交互作用及海进—海退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萨拉乌苏河位于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它是无定河上游——红柳河的蒙语名称。这里出露有良好的晚更新世地层剖面,是我国北方晚更新世代表性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得名地。除萨拉乌苏河河谷外,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及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乌审旗等地,亦有萨拉乌苏组的普遍出露,面积计达2万余平方公里。这一广大范围,我们称其为萨拉乌苏地区,它实乃古萨拉乌苏湖的湖区所在。现今的毛乌苏沙漠,即发育于该湖盆内(图1)。  相似文献   

4.
河套盆地东部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套盆地东部DTLC孔介形类组合及其岩性、岩相的分析,着重地探讨了该区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的生物地层特征及其沉积古环境意义。研究认为:中更新世早期(Q21),未见介形类,以冲洪积沉积环境为主,兼有河湖交替演化;中更新世晚期(Q22),介形类生物组合为Leucocythere plethora-Eucypris inflate-Limnocyther dubiosa,推测为封闭性的半咸水、咸水湖相沉积环境,气候偏冷;晚更新世早期(Q31),介形类生物组合为Leucocythere plethora-Limnocythere dubios,反映了封闭性的半咸水深湖相沉积环境;晚更新世晚期(Q32),少见淡水介形虫化石,以Ilyocypris manasensis-Candoniella albicans-Cypria luminosa为组合特征,反映了以河流冲洪积环境为主;全新世(Q4)为河流沉积环境。通过河套盆地区域沉积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中更新世晚期(Q22)至晚更新世早期(Q31),河套盆地为封闭性内陆湖盆,黄河为内流河;自晚更新世晚期(Q32)以来,黄河逐渐地转为外流河,河套盆地为外流湖盆。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只见及基岩的钻孔,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气候一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松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与对比,厘定了区内第四系下限及各内分地层单位的界限.在系统阐述上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前期,由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早期的陆相环境演化为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的以陆相为主间或为海陆过渡相环境,形成以陆相杂色硬粘土为主的地层序列;后期,晚更新世以来演化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形成灰色砂、粉土和软粘性土占优势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6.
大同盆地朔州地区晚第四系划分及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盆地自形成以来,学者们对其西南部的朔州拗陷盆地的第四纪地层特征、气候及环境变化研究甚少。通过对大同盆地朔州市区实施的两个地质钻孔和收集的钻孔资料分析,结合22个土样的电子自旋共振及光释光测年结果,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地层时代进行了划定,厘定了上、中、下更新统的地层界线。研究表明,区内上、中更新统以河流、洪积相沉积为主,下更新统以河流、湖相沉积为主;通过对12个样品的孢粉测试结果,揭示了研究区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在早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晚期气候湿度相对较大,其余时期气候偏干,同时从早更新世晚期开始,朔州盆地内古湖泊开始收缩;最终建立了晚第四纪地层剖面,对本区地层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盆地剖面顶部黄土沉积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小长梁和东谷坨三个典型剖面顶部的黄土沉积进行磁化率和粒度特征的研究,以期揭示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状况。结果表明,黄土沉积可以划分为S1、L1和S0三层,与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剖面的黄土堆积和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1-MIS5可以很好的对比。它记录了这一地区130Ka.B.P.以来至少千年尺度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也说明这一地区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剖面黄土沉积说明盆地在更新世晚期的发育具有差异性,由于断块抬升作用使盆地西部继续接受湖相沉积,而东部则湖盆消失,接受黄土堆积。这些初步成果对研究盆地晚更新世时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云南龙街盆地第四纪沉积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记述了云南龙街盆地龙街组湖相粉砂层的特征、形成环境及地层时代,并讨论了龙街粉砂层和泥石流堆积的相变关系及其发育规律。对广布于龙街盆地的红土风化壳的化学性质、类型、时代及其所反映的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龙街盆地自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湖盆变迁、沉积规律及气候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54个浅层新钻孔和多个野外露头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物粒度、薄片、微体古生物、孢粉、14C测年及静力触探等资料,分析了鲁北平原晚第四纪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类型,总结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演化。研究表明,末次冰期盛冰期到冰后期,受地势、气候条件控制的黄河河道迁移和海水进退是影响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南北地层结构差异明显,发育古河道、湖沼、黄土、三角洲、潮坪和滨浅海等沉积类型,其中古河道分布面积最广,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期。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早期,受干冷气候影响,发育第Ⅰ期古河道,小清河以南沉积黄土层;早全新世晚期至中全新世,气候转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形成海侵层和三角洲,内陆地区继承性发育第Ⅱ期古河道和湖沼沉积;中全新世末期或晚全新世以来,受黄河泛滥影响,沉积第Ⅲ期古河道和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层结构和沉积物分布的研究对于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以及选择合适的地震激发层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包头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划分对比及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包头平原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研究表明,该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可与我国华北晚更新世—全新世典型地层剖面——萨拉乌苏河滴哨沟湾剖面对比,并可进一步划分出萨拉乌苏组、城川组、大沟湾组和滴哨沟湾组。这一研究不仅重新厘定了包头平原这一时段地层的层序,完成大区域地层对比,同时也为研究包头地区乃至呼包盆地晚更新世—全新世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西藏扎布耶盐湖30.0 ka B P以来水位与古降水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文  郑绵平 《地球学报》2005,26(1):53-60
扎布耶湖9级大型沙砾堤记录了约30.0ka B P以来水位退缩历史,与北部拉果错、南部塔若错的垭口沉积记录了3个湖泊最后分离的时间。本文应用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计算了扎布耶各级沙堤对应湖面期的湖水面积、体积与含盐量;分析了扎布耶与拉果错、塔若错的分-合历程,计算了各时期汇流盆地总面积;参考湖泊、冰川、孢粉、天文学等多学科关于古温度、辐射平衡的结论,得出了较为可信的计算参数。在此基础上,应用根据西藏实际情况得出的辐射平衡和水面蒸发、陆面蒸发计算模型,代入封闭盆地水量平衡方程,得出了较Kutzbach水-能方程更可靠的降雨量-水域面积/流域面积比的非线性方程,计算出泛湖期(9级沙堤,40.0~28.0ka B P)该区降雨量567 mm/a,盛冰阶时降至350mm/a以下,冰期后增至402mm/a,随后逐步下降直至约Ⅰ-1级阶地时(海拔4421m,3.53ka B P)为280mm/a(约为现代的两倍)。通过定量恢复该区30.0ka B P以来降水量变化,为认识西藏高原湖泊演化和古环境、古季风演化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构造带夹持于青藏高原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向东北方向推挤的远程效应。关于六盘山抬升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垩纪及新生代早期,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晚更新世的研究很少涉及。以盆山响应关系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与六盘山相邻的清水河盆地,开展系统的沉积学研究,查明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的地层序列、沉积充填过程,演绎了六盘山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抬升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认为,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早中期发育2期古湖,以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为主,晚期由于相邻六盘山的快速抬升,湖水彻底退出了清水河流域,环境逐步开始恶化。晚更新世—全新世清水河流域发育了巨大的六盘山山前冲积扇,该扇体不断沿清水河河谷向东推移,有进一步阻隔清水河形成巨大堰塞湖的趋势。研究成果将为六盘山晚更新世抬升过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清水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地质参考。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14.
大同-阳原盆地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同-阳原盆地的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的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的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的危险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阳原盆地晚新生界以其出露完好, 层序清楚, 富含古生物、古人类遗存而闻名于世。近年来, 随着研究精度的不断提高, 在地层详细划分与地层单元的使用上却不很统一, 甚至较为混乱。我们在开展《1:5万化稍营、北水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及泥河湾层研究》和《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地层单元“许家窑组”再研究》等科研项目中, 对阳原盆地东部上新世红土、泥河湾层进行多重地层划分与地层单元的厘定。鉴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就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许家窑组, 以及许家窑组与泥河湾层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介绍。其主要成果有: 一、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古环境分析, 应属一套多成因的红层建造, 不应重复建组, 建议合并, 沿用石匣组。二、通过对许家窑遗址一带, 以火山灰层为标志的第四纪地质结构调查和剖面的测制, 化石的新发现, 证实含许家窑动物群、文化层之上的地层时代为晚更新世, 之下的岩石地层应属中更新世。这些成果为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标准地层单元的岩性特征及属性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results of a seismic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a closed lake basin, Lago Cardiel, in southernmost South America are reported. Very few high-resolution, continental records spanning the Late Quaternary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is region. Seism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allows a reconstruction of lake level variations. Two major hiatuses of unknown age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basin with the deposition of an alluvial fan in a restricted area in the intervening time period.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relatively shallow lake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a short desiccation pulse around 11 220 14C yr BP, a transgression of over 135 m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olocene. The transg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beach ridges preserved in the lake stratigraphy on the floor of the modern Lago Cardiel at four different elevations. The preservation of largely unreworked beach ridges indicates a stepwise rise in the lake level. There is no seismic evidence of a major lowering of the lake below modern level during the entire Holocene. Deposition since the mid-Holocene is marked by strong lateral differences in sediment accumulation with a depocentre slightly to the north of the basin midpoint and a pronounced mounded distribution. Seismic reflection geometries, as well as sedime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a lacustrine contourite drift covering an area of 80–100 km2. As Lago Cardiel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ly winds, these most likely drove lake circul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drowned beach ridges and of contourite drifts illustrates that high-resolution seismic stratigraphy is not only a powerful tool in reconstructing past lake level elevations for closed lake basins, but it can als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te of lake level changes and the presence and strength of lake currents.  相似文献   

17.
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媛  程捷  辛蔚  昝立宏 《现代地质》2013,27(4):949-958
以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钻孔ZK1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孔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粒度、磁化率等研究,揭示了该湖泊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中更新世晚期经历了干冷→暖湿两个阶段,晚更新世经历了湿暖→干冷两个阶段,与深海氧同位素的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气候旋回特征吻合,全新世主要经历了干冷→暖湿的气候波动。反映了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晚第四纪的气候波动变化特征,特别是为本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地处欧亚大陆深腹地,罗北凹地则是罗布泊东北部的一个次级凹地。通过对罗北凹地LDK01深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的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盐类矿物形态特征和和组合类型、构造背景,对罗布泊地区第四纪成钾环境的阶段性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罗布泊地区早更新世以来依次发育了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风成相等沉积体系,并呈现出明显快速的湖相推进和退缩交替的频繁变化,指示盐湖演化是干湿气候周期变化和湖盆周围山区淡水周期补给共同作用结果。第四纪时期罗北凹地发展并最终形成塔里木"高山深盆"中最深的次级凹地地貌,这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向北挤压的必然结果,大地构造和环境的变化直接控制了罗布泊盐湖的构造演化和沉积体系的转变。罗布泊盐湖的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断陷阶段,早更新世以来主要沉积淡水河流湖泊相陆源碎屑物;第二阶段为坳陷阶段,中更新世中期发育膏岩湖相,以石膏等硫酸盐析出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为萎缩阶段,进入晚更新世,大量盐湖相钙芒硝沉积至全新世时期石盐等氯化物析出;上述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蒸发沉积构造旋回并于最终阶段中形成了超大型的钾盐矿床。  相似文献   

19.
宁夏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积结合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将其重新划归为水洞沟组,总体上反映了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两期重要的古大湖事件。在深海大洋氧同位素曲线上这两期古大湖事件分别相当于MIS3与MIS5段,代表了区域上两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与该时期全球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基本一致。同时,在这两期古大湖发育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表现为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青藏高原晚更新世强烈隆升的响应。因此,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湖相沉积层开展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其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划分与厘定,对于研究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