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相互关联的禽龙类9个中前部尾椎椎体化石。由于化石只保存不完整的尾椎部分,其属种难以断定。但它的发现说明,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中,除了植食性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外,也存在大型鸟脚类恐龙——禽龙类。保存的尾椎椎体系列与发现于比利时的早白垩世贝尼萨尔禽龙相比,不论是大小还是形态构造上均极为相似,从而判断这9个连续的尾椎体分别为第7到第15尾椎。进而推断,河南汝阳盆地产出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沉积地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豫西汝阳盆地蟒川组陆相地层发育大型恐龙等动物化石,含化石的蟒川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序列和时代存有争议。通过汝阳盆地陆相地层野外系统调查,厘定了含恐龙地层—沉积序列及时代归属。在汝阳盆地早白垩世九店组凝灰岩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3~130Ma,结合九店组—陈宅沟组—蟒川组地层序列、沉积特征和接触关系等,认为汝阳盆地恐龙动物群及其赋存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汝阳盆地白垩系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汝阳盆地是河南豫西地区的一个中—新生代盆地,地质学界把汝阳盆地九店组以上的一套碎屑岩系对比划分为古近系陈宅沟组、蟒川组、石台街组。2006年以来,在原划分的古近系蟒川组中发现了"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因此有必要对该套碎屑岩系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在该区进行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对采集的微体、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鉴定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簿片等样品分析,认为分布于汝阳盆地中部(上店—刘店地区)的这套碎屑岩系的原"陈宅沟组、蟒川组"应改划为白垩系。本文新建白垩系下河东组、郝岭组、上东沟组来代表这一套含恐龙化石的碎屑岩系。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首次在河南省汝阳县发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股骨化石。从股骨近端的大小来判断,该股骨的实际长度可能超过2m,应属于巨型蜥脚类恐龙的股骨无疑。虽然化石破碎,种属的归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它的发现无论从晰脚类恐龙的分布、演化还是从地层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恐龙股骨化石的发现,将该地区原认为属于古近系蟒川组的时代向前推至早白垩世晚期或晚白垩世早期,同时其下伏地层陈宅沟组也应划归白垩纪时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首次在河南省汝阳县发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股骨化石.从股骨近端的大小来判断,该股骨的实际长度可能超过2m,应属于巨型蜥脚类恐龙的股骨无疑.虽然化石破碎,种属的归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它的发现无论从晰脚类恐龙的分布、演化还是从地层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恐龙股骨化石的发现,将该地区原认为属于古近系蟒川组的时代向前推至早白垩世晚期或晚白垩世早期,同时其下伏地层陈宅沟组也应划归白垩纪时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含恐龙骨骼及蛋化石地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东天台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阿普特(Aptian)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赛诺曼(Cenomanian)期天台群赖家组和赤城山组已发现数以千计的恐龙骨骼及蛋化石。通过对恐龙骨骼及蛋化石地层剖面实测,首次精确厘定了天台盆地恐龙动物群的出露层位。化石研究显示,恐龙生物群包括蜥脚类(sauropods)、鸭嘴龙类(hadrosaur...  相似文献   

7.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晰脚类恐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et sp.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 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8.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 et sp. 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9.
江西赣州盆地晚白垩世茅店组和河口组发现大量恐龙动物化石,且化石分布集中,大多保存完整,尤其蛋化石成窝性较好,排列较规整,属原地埋藏。文章论述了该盆地内恐龙化石赋存的地层、岩性、化石保存形式及埋藏特征等,认为该盆地内恐龙动物群聚集或恐龙化石集中分布在晚白垩世早期茅店组和晚白垩世晚期河口组;茅店组—河口组,恐龙动物化石保存形式具有"单类型→多类型组合共存"和"不同类型恐龙蛋共生→蛋与骨共生"的规律,甚至出现含胚胎恐龙蛋、恐龙骨骼和龟鳖类化石集群埋藏,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演化和恐龙生存环境提供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10.
河南汝阳恐龙化石群位于汝阳县东南15km处,主要分布在蟒川组地层中。恐龙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巨型蜥脚类恐龙的分布、迁徙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这些恐龙化石分布面积大,埋藏浅,已经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提出了对恐龙化石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汝阳盆地是豫西地区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自2006年以来发现了一个以巨型蜥脚类恐龙为代表的恐龙动物群。本文描述了近期发现于汝阳盆地下白垩统郝岭组中的若干恐龙蛋蛋壳碎片。基于以下对蛋壳宏观形态和显微特征的分析,这些蛋壳碎片可以归入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的长形蛋属(Elongatoolithus):蛋壳外表面具分散瘤点状或线性脊状的纹饰;蛋壳自内而外分为锥体层和柱状层,二层之间的界线不清晰;锥体层中锥体排列紧密;柱状层中具波浪状的平行生长纹。这一发现代表了长形蛋属在早白垩世地层中的首次记录,进一步拓展了该蛋属的地史和古地理分布。由以往已知的化石关联推测,这些蛋壳可能与该层位中的窃蛋龙类如刘店洛阳龙(Luoyanggia liudianensis)等具有相关性,表明汝阳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具有适宜该类恐龙生存与繁殖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A new species of sauropod dinosaur Huanghetitan ruyangensis is erecte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deepest body cavity with a dorsal rib reaching at least 2.93 m long, anterior caudal vertebrae with mushroom-shaped neural spines. Based on this new specimen of Huanghetitan found in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Mangchuan Formation of Ruyang, Henan Province, the family Huanghetitanidae faro. nov. is proposed as a new rank to include only the genus Huanghetitan You et al. 2006. At present, Huanghetitan includes two species: H. liujiaxiaensis You et al., 2006 and H. ruyangensis sp. nov. The systematic relationships of Huanghetitan among sauropod dinosaurs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A new long-necked sauropod dinosaur, Yunmenglong ruyangensis gen. et sp. nov., is erected on the basis of an incomplete skeleton from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Haoling Formation of the Ruyang Basin, Henan Province. The characters of the anterior cervical vertebrae, the shape of the neural canal of the dorsal vertebra and the ball-shaped distal end of the neural spine of caudal vertebrae with coarse surfaces differ from other long-necked sauropod dinosaurs. The new genus has characters in common with both Euhelopus and Erketu; it represents the first long-necked sauropod dinosaur recorded from central China to date. The rod-like, well-developed epipophyses and the pleurocoels on the cervical vertebrae indicate that it may be close to Euhelopus, an observation also confirmed by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which shows that Erketu, Yunmenglong and Qiaowanlong form a clade, and are more derived than Euhelopus.  相似文献   

14.
株洲天元恐龙化石遗迹区,是湖南省新发现的一个恐龙化石产地,亦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位于大中城市中心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之一。本文在区域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在上白垩统含化石层段中识别出暴露地质记录、洪水记录及震积记录等3个特殊的地质体;同时,通过大量砾石的科学统计,明确了株洲天元湖盆的古流向为自南往北,进而指出恐龙生活在呈NE-SW向展布的株洲湖盆南岸。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推测:在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的古环境中,火山(?)、地震、滑坡、洪积等一系列局部性突发的地质事件直接导致了株洲天元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亦成为该区恐龙死亡的主导因素。其骨骼埋藏与河道冲积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一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河南汝阳地区竹园沟钼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凡  罗照华  卢欣祥  陈必河  杨宗峰 《地质通报》2010,29(11):1704-1711
位于东秦岭钼成矿带内的河南汝阳钼铅锌多金属矿田是国内近几年发现的大型矿床集中区,区内发育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竹园沟大型钼矿床和老代仗沟、西灶沟、王坪西沟等大型铅锌矿床。介绍了竹园沟大型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竹园沟钼矿体中的辉钼矿进行了成矿年代的测定,获得辉钼矿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122.2±2.3~119.6±2.2)Ma,平均为120.9Ma±2.3Ma。该成矿年龄显示竹园沟钼矿的成矿时代与汝阳南部其他钼铅锌等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相近,表明汝阳南部钼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成岩成矿年龄(120~110Ma)的一致性,均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即中生代晚期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时期的板内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