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英学 《江苏地质》2001,25(1):41-43
卸荷工程岩体与传统的加载岩体的力学条件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非线性特征更为明显,卸荷工程岩体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对卸荷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力学参数的确定、本构关系及卸荷岩体释放荷载的计算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形理论的岩体工程分类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岩体工程分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岩体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岩体的坚硬程度及完整程度,各种结构面的存在使岩体的坚硬程度及完整程度降低,研究表明,岩体结构面的分布具有很的分形现象,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岩体工程分类的分形方法。  相似文献   

3.
断裂构造研究进展对工程地质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体和岩体结构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而系统地解析体所经历的构造作用是认知岩体结构,抽象和概括岩体工程地质模型的突破口,因此,重视和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必将会对岩体工程地质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与工程地质研究相关的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思维观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理论方法对工程地质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链子崖危岩体的研究与治理工程举世关注,本文介绍了链子岩危岩体中的重点地段-“五万方”危岩体治理预应力锚加固工程工艺设计,在锚固设计中,推荐了1000KN,2000KN和3000KN三种预应力锚索,并给定了相应的锚索参数和施工工艺,最后,对预应力锚固工程的监测设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彭光忠 《岩土力学》1986,7(1):23-34
本文利用岩体力学与地质力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对葛洲坝红色岩体的地质构造特征与岩体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岩体强度特性及其形成机理。提出了地质构造形迹是构成工程岩体力学问题和形成岩体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所采取的研究途径和研究结果,对于岩体工程实践和岩体力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岩体水力学基础(一):岩体水力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分析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和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岩体水力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阐述了岩体水力学的定义、岩体的空隙结构类型、岩体的渗流问题、岩体的渗透稳定性问题以及岩体水力学的系统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浅析山区高等级公路中的边坡工程岩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晏鄂川  王晋等 《地球科学》2001,26(4):347-351
随着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类边坡工程岩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卸荷岩体力学的基本观点入手,探讨了边坡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特性、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开挖设计理论。研究表明,边坡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特性完全符合卸荷岩体力学行为,不同于常规的加载岩体行为;边坡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分析计算中必须重视水力学因素和卸荷作用的影响,并得到了有意义的表达式;边坡工程岩体的开挖设计应在充分认识其工程力学性状的基础上,针对边坡岩体地质特性,结合已有各类稳定边坡的资料,进行既经济又可靠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工程岩体卸荷破坏机制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吴刚 《工程地质学报》2001,9(2):174-181
综合讨论了工程岩体的性质、卸荷破坏的特点及其机制; 回顾了工程岩体卸荷破坏机制的研究现状, 对当前工程岩体破坏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岩体水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岩体渗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分析。笔者关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系统综述了裂隙岩体渗流一温度耦合的研究情况,阐明了裂隙岩体三种渗流模型的特点、适用范围及裂隙网络非连续介质模型的研究概况,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一温度耦合作用研究及工程应用。最后,提出基于裂隙网络非连续介质渗流温度耦合分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并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谷德振先生开创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是我国工程地质代表性科学理论之一,岩体结构力学效应是它的核心内容。本文简要概括了谷德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思想,介绍了近20多年来统计岩体力学对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的发展,包括岩体结构参数模型、应力-应变模型、强度与破坏概率模型、岩体水力学模型,讨论了岩体结构对岩体变形、破坏与水力学性质的各类力学效应与定量控制规律,并探讨了充分调动边坡岩体自稳潜力的主动加固理念、固脚和护腰的加固模式与锚固设计方法。本文认为,谷德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深刻把握了岩体工程行为的基本控制因素和作用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推进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定量理论研究是后来者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球物理属性定量化研究岩体结构的成果在国内外较少见。由于风化和构造等原因,浅层岩石与一定范围内岩体的地球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从Archie公式出发介绍岩石物性研究现状,在岩体结构和工程物探研究的基础上,除了介绍岩体结构物性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外,还分析了以岩心为约束条件下电阻率与波速联合的研究现状,初步探索后认为在工程上能用各种地球物理参数帮助精确描述岩体结构,因此岩体结构物性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岩体风化的综合分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岩体的风化不仅会引起岩石物质成份、化学成份变化 ,而且也引起岩体裂隙、岩体完整性的改变。因而风化岩体中裂隙数量、岩体块度的变化与岩体的风化程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论文研究了用岩体裂隙间距、岩体的完整性指标、岩石质量指标对岩体风化程度进行分带 ,较好地将岩体风化分带与岩体结构、岩体工程特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岩体风化程度的定量划分上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爆破工程地质控制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爆破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我国爆破工程事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十年爆破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爆破及其破岩的科学概念进行了定义,系统阐述了炸药能量特征、岩体介质特征、炸药能量与岩体介质相互作用等决定爆破作用机制和效果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指出地质条件是爆破的基础,炸药能量特征必须与岩体介质特征来适应;基于岩体特性及其爆破特征,将自然岩体划分为似均匀连续体和不连续体两类。研究表明,在似均匀连续体中,岩体爆破作用机制和效果受微地形最小抵抗线控制;在不连续体中,受岩体结构特征控制。两者结合,形成了爆破工程地质控制论。  相似文献   

14.
15.
岩体质量分级的风险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RMR岩体质量分级系统的岩体质量研究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分析步骤如下 :(1)通过岩芯样品的现场观测和实验室试验获得分类所需的变量 ;(2 )统计分析拟合得出各变量的分布函数及参数 ;(3)运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获得 2万个RMR值 ,并将结果绘成岩体质量描述图 ;(4)利用以上结果作出岩体质量风险分析评价。该方法用于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岩体质量评价研究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岩体的渗透特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从岩体结构的控渗作用出发, 可将岩体的渗流介质划分为多孔介质、准多孔介质、面状流不连续介质及脉状流不连续介质四类;论述了岩体复杂的渗透特性, 包括渗流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非饱和性及渗流与变形的耦合等问题。文中还对岩体渗流分析的技术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李龙江  徐占军 《吉林地质》1992,11(1):106-114
通过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移规律以及对富水性、水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区域构造特点、岩组划分、岩体结构、结构面分级、岩石质量等级和其它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和描述了山门银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楔形体破坏模式下红层边坡岩体质量SMR法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简要介绍了边坡岩体质量分类的SMR法,将之应用于2个典型楔形体破坏模式下红层岩体高边坡稳定性宏观评价。 指出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对边坡起控制作用的优势结构面,并将其作为SMR法中结构面项评分的主要依据,这样得出的评分 值与边坡的实际情况才会比较相符。对地应力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指出高地应力地区边坡SMR法应该慎用。  相似文献   

19.
A 3D model of a jointed rock mass and its deformation propert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clusion A geometric model of a jointed rock mass and some formulae of strain and deformation parametersE, G and were given. They may be useful for evaluating the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f rock masses and classifying the rock mass quatitatively.  相似文献   

20.
Advanced Geostructural Survey Methods Applied to Rock Mass Characterization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he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rock discontinuities, which are traditionally obtained from geological surveys with obvious drawbacks (safety, rock face accessibility, etc.), may also be derived from a detailed and accurate photogrammetric or laser scanning survey. Selecting from the point cloud determined on the rock face a set of points distributed on a particular discontinuity, location, dip, and dip direction can be computed from the least-squares estimate of the plane interpolating the set of points. Likewise, the normal vector to the surface may be computed from an interpolation or approximation of the surface by appropriate functions. To become a real alternative (both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accuracy) to a traditional survey, interactive or automated software tools are necessary, to allow the efficient selection of the point sets on the discontinuities 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rmal vector pattern. After introducing the two best technologies available today for data acquisition and their performance, the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random sample consensus (RANSAC) procedure, to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point cloud into subsets, each made of points measured on a discontinuity plane of the rock face. For each subset, the plane’s equations coefficients are first determined by robust estimation and then refined by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after outlier removal. The segmentation algorithm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RockScan, a software tool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point clou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scontinuities; rather than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data, selection of regions of interest is performed on oriented images of the rock face. Finally, application of RockScan to four different test sites is discussed and results presented. The sites differ in size (from tens to hundreds of meters), rock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chnology used to produce the point cloud (in three cases photogrammetry, in the fourth laser scanning), giving the opportunity to test the methodology in different contexts. In the first and in the fourth site an extensive traditional survey has been performed, providing reference data to validate the RockScan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