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地方坐标系和国家坐标系之间进行平面坐标转换时,由于坐标原点的差异,导致采用简化四参数模型转换坐标时转换矩阵可能出现病态,由此求得的参数解不可靠。基于四参数模型解算时中心点坐标与坐标转换矩阵具有相关性的特点,通过附加中心点坐标可有效地避免转换矩阵病态问题。基于以上原理,本文编程采用阜新市建成区坐标数据进行验证,该方法简单可行,计算结果可靠,转换坐标精度可满足大比例测图图根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模型,以省区为单元将GPS采集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其精度为±0.5米。由于数据转换的精度高,更容易处理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地理适应性矛盾,便于不同坐标系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测量过程中,经常碰到不同坐标系间坐标转换的问题,为消除不必要的麻烦,需要进行坐标系转换。目前,我国1954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空间点位坐标通过利用参数模型转换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目前各种测绘资料存在着两个坐标系的差异问题,为方便日常工作开展,必须进行坐标系的转换。本文通过两种方法探讨研究将数据坐标转换成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相似文献   

4.
坐标转换是不同坐标系之间进行数据交流与共享的前提,详细介绍用回归变换模型在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从中山石岐坐标系向中山统一坐标系进行坐标转换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参数,对统一区域地理空间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000国家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的椭球参数及定向参数,通过实验证实了在ArcGIS中采用WGS-84坐标系的大地坐标代替2000国家坐标系的大地坐标的可行性.本文在自编写的程序中,使用不同大地坐标转换的布尔莎公式计算出了1980西安坐标系与2000国家坐标系的7个转换参数,并将该参数输入到AreGIS的坐标转换参数文件中,从而实现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从1980西安坐标系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通过对转换结果进行精度分析,认为可选用控制测区范围的3~5个转换公共点,使用本文所述方法与流程可以满足1∶1 000或更大比例尺图件的坐标系统转换.  相似文献   

6.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将1954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由于二者未提供大地高,采用二维七参数转换模型实现以上不同基准之间的坐标转换。以智慧老河口为例,在建立城市基准控制网的基础上,通过二维七参数来实现其坐标转换。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坐标转换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7.
2000国家大地坐标与城市平面坐标转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方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之间的坐标转换一般采用七参数和四参数转换模型,各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受到范围限制等的制约,因此两坐标系之间的数据转换工作量成为推广CGCS2000的瓶颈。本文提出了一种城市地方坐标系与CGCS2000之间的严密转换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均在CGCS2000椭球基准下进行相互转换;将平面转换与高程转换分开进行;建立的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是可逆的,且不损失精度。使原有城市地方坐标系下的数据成果无须转换,直接继续使用。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提出的模型进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解决转换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车载式近景目标3维测量系统,采用激光扫描仪获取建筑物立面点云。激光点云仅具有扫描仪坐标系下的坐标,不便于其他数据融合进行3维建模。文中根据系统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建立相应的坐标系,利用已有或优化的坐标转换模型确定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关系。依据基准点与载体平台GPS接收机之间同步观测数据将激光点云在扫描仪坐标系下的坐标经过多次坐标转换,得到基准点所在当地坐标系下的坐标。使系统实现了满足精度要求的建筑物立面激光点云的定位工作。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方坐标系与国家坐标系之间中央子午线经差较大可能导致其坐标转换时残差偏大的情况,本文从坐标模型选择、参数计算、图形数据转换等方面进行技术方法研究,并基于VBA结合Visual LISP开发了坐标转软件,实现AutoCad图形数据批量、自动、快速坐标转换处理,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车载式近景目标3维测量系统,采用激光扫描仪获取建筑物立面点云.激光点云仅具有扫描仪坐标系下的坐标,不便于其他数据融合进行3维建模.文中根据系统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建立相应的坐标系,利用已有或优化的坐标转换模型确定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关系.依据基准点与载体平台GPS接收机之间同步观测数据将激光点云在扫描仪坐标系下的坐标经过多次坐标转换,得到基准点所在当地坐标系下的坐标.使系统实现了满足精度要求的建筑物立面激光点云的定位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大地坐标系间进行坐标转换是利用具有两个坐标系下坐标的公共点,求取转换参数 经常会遇到系数矩阵病态导致转换精度差的问题,且公共点的坐标精度直接影响转换参数的求解精度,也就是影响坐标转换的精度.本文探讨利用LC曲线法、截断奇异值法及广义交叉检验准则法解决病态问题,同时采用抗差估计理论进行不同大地坐标间的转换.当公共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MATLAB强大矩阵计算功能,精确地计算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实现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快速转换。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使用方便,结果准确,转换精度高,可满足不同坐标转换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3.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启用,对原来所有的测绘成果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实现我国常用坐标系的测绘成果和相关产品到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系统转换,需要研究确定我国常用坐标系与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本文对几个坐标转换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常用坐标系与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间的高、中、低三种不同精度的转换关系,统计分析了不同模型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东部某地区TWD67坐标系和1954年北京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根据现有资料的收集情况,采用了四参数转换确定平面坐标和七参数转换确定大地高程相结合的转换方法,提高了坐标转换的精度。在没有实测控制点对数据检验的基础上,提出几种方法进行精度评价,通过精度评价结果证实采用这种方法坐标转换的平面精度可以满足大比例尺地图的成图要求。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大范围区域内地心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的转换方法,重点研究了该方法的构建模型和算法,计算了基于最小曲率、克里金插值和多元回归三种格网构建模型以及不同格网划分密度下的坐标转换精度。通过与经典坐标转换模型对比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坐标转换精度高,残差分布范围小,能够拟合局部变形,适用于我国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大范围区域内地心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  相似文献   

16.
建立完成相对独立坐标系统之后,一方面需要与国家坐标系相联系,以便独立坐标系成果更好地延续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独立坐标系成果的继承和更新。建立相对独立坐标系与国家坐标系之间联系的过程实质上是不同坐标基准转换的过程,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型,建立合理的转换关系,通过多种方案的计算和对比,以转换精度来评价转换效果。已知的建立两者之间联系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结合实例对比各方法的优劣与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几种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如何适当选取重合点,使坐标转换精度达到最佳,下面用案例以1980西安坐标系(简称:80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简称:2000系)转换为例,分别采用Bursa七参数坐标转换模型、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通过计算,分析重合点的分布、密度、精度与坐标转换精度的关系,得出分析结论,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空间直角坐标与大地坐标的精度关系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数坐标转换软件中没有精度转换的现状,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推导了空间直角坐标和大地坐标之间精度转换的两种关系式,严密关系式顾及坐标分量之间的相关性,简便关系式忽略坐标分量之间的相关性。算例表明,坐标分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同一坐标系中不同坐标表现形式之间的精度转换影响甚微,若转换前后的坐标精度保留相同小数位数,则两种关系式的精度计算结果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9.
地方坐标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转换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作为我国测绘生产和GIS系统建设新的坐标系。由于早期测绘生产没有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坐标系统的不一致是GIS系统开发、数据建库和多源数据集成经常碰到的问题。回顾常用的坐标转换方法,并探讨数学模型转换方法的参数计算步骤与提高参数准确性的方法,利用厦门地方坐标系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两套不同的公共控制点,计算转换参数,通过编写程序,完成了多种文件格式的测绘数据在两种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实际测绘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同一地区不同部门采用不同坐标系统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测绘数据的共享利用。因此,坐标转换已成为测绘生产部门一项不可避免的工作。为了实现不同基准面的空间数据转换与共享,提出利用FME数据转换平台,通过自定义用户坐标系和批量分幅方法实现地方独立坐标系DLG成果的快速坐标转换。经实际工程检验,该方法转换的成果精度良好且简便、高效、灵活,对其他格式的空间数据转换具有很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