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水利工程 ,工程建成后将部分改变长江水文情势 ,引起生态与环境系统的变化 ,对库区、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及时反映三峡工程不同时期的生态与环境状况 ,促进库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 ,1 996年由环保、水利、农林、气象等有关部门共同组建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正式启动 ,开始对三峡建库前后的库区及长图 1 长江三峡局地气候监测子系统流程图( 传输介质 :Internet网、Modem远程通讯、Fax、磁盘、信函等 )江上游到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进行全面跟踪监…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预测评价工作.是长江水资源保护局主持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完成后,丹江口水库的水库面积由目前的745km^2扩大到1050km^2,科学地评价和预测水库对库周的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和雾日的影响是该工程可行性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升温、降水强度增加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会通过影响重大工程的设施本身、重要辅助设备以及重大工程所依托的环境,从而进一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并对重大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气候变化还对重大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产生影响。本文以青藏铁路(公路)工程、高速铁路工程、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为典型工程阐述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冻土环境的热平衡极易打破,多年冻土环境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气候变化已经使多年冻土环境发生变化,并且未来的多年冻土退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将变得更加严重。未来中国地区的地表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台风等都将发生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的气候变化向着不利于高铁工程的趋势发展,将给高铁基础设施的服役寿命以及高铁运输秩序等方面带来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水工程和水安全在水量分配和调度、水资源利用和水文风险管理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表了一篇综述性质的文章,探讨用科学技术和工程来"应对气候变化"。文章从能源、运输和工程3个方面进行论述。核心思想是:要想世界经济继续增长,同时又不造成气候变化加速,就将需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如何经受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沿江农业县加快发展生产,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的负增长,尤其要重视和做好综合减灾工作。1坚持以防护为主,加强综合治理,精心建造“保民工程”,是综合减灾的根本要求 我国境内水系发达,绝大多数农业县临江靠河,由于受气候影响,沿江农业县大小灾害年年都有,特别是1998年7~8月,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普降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共掠走 3 000多个生灵、1666亿元财产,对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应用IAP 2-L AGCM模式,并考虑了下垫面异常,模拟了长江中下游盛夏不同强度的持续性地表高温干旱对短期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持续性高温干旱对长江中下游及我国东南沿海短期降水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持续高温干旱的强度不同,其影响结果不同。持续性适度高温和严重干旱造成短期降水减少,高温干旱仍继续维持达1个月的正反馈过程。在此持续过程中,土壤湿度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土壤热力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杨栩  陈斌  孟倩  申屠行钟 《浙江气象》2019,(1):15-20,48
选用1964—2013年我国中部地区112个气象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化对降水的可能影响。文中选定长江中部地区为背景区域,长江中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中部地区和长江中三角年降水变化趋势,发现:1)两个区域的年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并且长江中三角降水量的增幅较背景地区大得多。2)两个地区季节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是春秋季降水减少,夏冬的降水增多。其中,春季长江中三角降水量减少的速度比较快,而在秋季则是背景区域降水量减少的要快。夏季长江中三角降水强度增加的速度较背景区域要更快。3)两个区域只有暴雨的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均是增加的,而且长江中三角暴雨强度增加速度明显比背景区域快,因此暴雨降水强度增加是导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这可能和城市化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空辐射雾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钱敏伟  雷孝恩 《大气科学》1990,14(4):483-489
为研究长江上空辐射雾的形成和发展与长江水面和长江两岸复杂地形的关系,我们设计了一个二维辐射雾的数值模式,模式包含大气长波辐射冷却、地表能量收支、液态水的重力沉降等影响雾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子。 结果表明:长江两岸的地形和长江水面对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若在长江河道较宽且配有合适的地形地区,长江上空的雾可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高度,而在长江两岸地形较陡的地区,雾有可能就不出现。长江水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雾的深浅。  相似文献   

9.
从中期天气过程看近几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鲍名 《大气科学》2009,33(4):708-718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2000年到2007年连续八年梅雨期降水偏少。本文从中期天气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这八年不利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主要因子, 有东亚高空急流中准定常波动、 西太平洋暖池强对流活动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受这些因子的直接影响,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副高环流形势发生变异, 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降水异常减少。在这八年的梅雨期中, 这些因子的特别异常, 更主要的由于它们的组合作用是导致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直接原因。并且, 同样是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 不同因子的组合方式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降水异常分布背景。本文还初浅地讨论了在季节内预测长江中下游梅雨时对中期天气过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靳莉君  赵平 《气象学报》2012,70(4):670-680
利用ERA-40、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CMAP降水资料以及MM5v3中尺度模式,通过定义一个东亚热带季风强度指数,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角度研究夏季(6-7月)南海季风异常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季风和降水的影响.从资料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年际尺度变率上,6-7月南海热带季风和降水与长江中下游的西南风和降水存在着反位相变化关系,当热带季风和降水偏强(弱)时,长江中下游西南季风偏弱(强)、降水偏少(多);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当改变南海季风强度时,长江中下游季风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变化,其异常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这证明了热带季风对长江中下游季风降水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以得到物理过程的支持;此外,在年际变率上,当夏季热带季风偏强时,热带异常西风和降水正异常主要维持在热带地区,未向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未加强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亦未引起中国南方西南气流和降水加强;相反,偏强的热带季风通过调整大气内部过程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减弱且位置偏南,使长江中下游的西南季风和降水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1.
分析和甄别上海市需水系统和长江口水源地供水系统风险因子,建立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和高分辨率非正交曲线网格移动潮滩边界的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型,分别计算分析2030年人口增长、径流减少和海平面上升等3种风险因子叠加作用下的上海市需水量与长江口陈行、东风西沙和青草沙3个水源地的可供原水量,并进行供需比较分析和供水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海平面分别上升10和25 cm、枯季平均径流和没有新增水源条件下,2020年的缺水量分别为39万和74万m3/d,特枯水文年供水能力降低19万m3/d;若新增没冒沙水源300万m3/d,可缓解上海市2020年的缺水状况。  相似文献   

12.
对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动态及其对沿海潮汐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简析。结合长江口崇明三岛地区除涝安全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和威胁,分别建立了基于海平面上升的上海市崇明三岛水系一维平原感潮河网水动力模型,深入开展了海平面上升对三岛地区除涝安全影响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至2030年,长江口海平面上升10~16 cm,崇明三岛片区的面平均除涝最高水位、局部除涝最高水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崇明岛片受影响最大,对应水位将分别上升3~5 cm、4~6 cm;长兴岛片受影响次之,对应水位将分别上升3~4 cm、3~5 cm;横沙岛片受影响相对最小,对应水位均将上升1~2 cm;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对崇明三岛的除涝安全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受气候增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陆地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为清晰认识水循环变化的全貌,并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量,需要综合考虑水循环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变化机制。同时,在“人类世”背景下,黄河流域水循环研究必须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植被变化和人类用水,其中人类用水主体为农业灌溉。自从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径流、蒸散发、降水、土壤湿度以及地下水的一系列影响,且研究结论还存在一些争议,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改善使得该地区蒸散发量增加基本达成共识,大多数研究支持植被改善减少径流的结论。黄河流域的农业灌溉方式主要为大水漫灌,其对地表蒸散发、地表水及地下水多个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黄河流域的水循环研究,讨论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江淮流域2003年强梅雨期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39,自引:22,他引:17  
周玉淑  高守亭  邓国 《大气科学》2005,29(2):195-204
在分析2003年6月21日到7月11日江淮流域强梅雨期间降水概况和大气环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水汽输送流函数及非辐散分量、势函数及辐散分量及江淮地区水汽收支的分析,表明江淮流域是该时期全球范围内水汽汇的一个高值中心,且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区与降水大值区基本一致.从水汽的输送来看,夏季印度风环流和南海夏季风是向江淮流域输送水汽的主要通道.梅雨期内,中层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是垂直上升运动对低层水汽的抬升作用,同时,低纬大洋上的水汽也可途经青藏高原后再从西边界向东输入到江淮地区,它的输送有可能增大江淮流域上空对流层中层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有利于强梅雨在江淮流域的发生.计算分析还表明2003年强降水从前期的长江流域移到后期的淮河流域,是与大范围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中心北移相联系的,较小空间范围的强暴雨洪涝的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下,还与其他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朱玮  刘芸芸  何金海 《气象科学》2007,27(2):155-161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a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减去平均场的水汽的输送量,从而得到扰动水汽输送量,初步讨论了我国江淮地区水汽输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江淮梅雨期旱、涝年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差异。分析发现:扰动场水汽输送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别较大,源自孟加拉湾的平均水汽输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影响较大,但该地区的扰动水汽输送却主要是影响印度北部地区。而影响我国江淮地区的扰动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于南海地区。源自西太平洋和我国北方的偏强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江淮梅雨期降水偏多的主要因子,扰动场水汽输送在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异常时期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基本呈反方向输送,其差值散度场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值散度则为反位相分布,因此说扰动场的水汽输送对平均场的水汽输送起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显式云物理方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史月琴  楼小凤 《气象科技》2006,34(5):513-520
回顾了近年来显式云物理方案的研究进展。显式云方案主要有体积水方法和详细微物理方法(分档法)。体积水方法有单参数和双参数两种谱描述方法,根据模式预报变量和物理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暖云方案、简单冰相方案和复杂冰相方案。详细的微物理方法由于预报变量繁多、计算量巨大而一般多应用于研究工作。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显式云方案,并不是粒子分类越复杂模拟效果就越好,需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计算资源的许可选择使用不同的物理方案。物理过程参数化需要建立在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使物理参数化具有更坚实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近15年海平面变化特点及其与强咸潮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珠江口30多年相对海平面和近15年绝对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比较1992年12月~2008年12月南海卫星观测和珠江口验潮站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认为珠江口的相对海平面(RSL)上升最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致;通过研究29个冬季各月西、北江冬季径流量、海平面、表层盐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强咸潮月份的径流、海平面、盐度的对应关系,得出海平面上升是加大咸潮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hydrologic processes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 of northern North America. Much work has recently been done at specific experimental plots to parallel the progress in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t and water fluxes in thawed and frozen grounds, infiltration in frozen soils, evaporation in a col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between snow and its frozen substrate, and the dynamics of storage in the active layer. Field research on permafrost slopes and in northern research basins adds to our knowledge of permafrost groundwater hydrology, runoff generating processes, river freeze‐up and breakup processes and allows more precise definition of basin water balance. Sufficient hydrometric data are now available to analyse the streamflow characteristics in an area with permafrost, and more work should be done along this line. It is urged that process studies be continu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f permafrost upon the hydrologic cycle.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predict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movement and redistribution of water.  相似文献   

19.
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现状、趋势及关键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冰冻圈研究在中国的重要作用和对冰冻圈科学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凝炼出了目前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总体来看,国际上更多关注冰冻圈变化对气候、海平面和环境的影响;而作为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中国而言,冰冻圈变化对生态、水、环境及气候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不同类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水资源影响评估的尺度转化机制、冻土与植被间水热传输过程的准确模拟、冰冻圈物理过程参数化及其与气候模式的耦合。为解决上述关键科学问题,需要开展以下研究:冰冻圈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冰冻圈变化的影响研究和冰冻圈变化的适应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径流-风暴潮相互作用可增大河口区风暴潮增水,增加风暴潮灾害风险。基于SCHISM模式建立了珠江河口风暴潮数值模型,以台风“山竹”为例,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最高潮位相对误差在9%以内。设计了台风“山竹”实测径流与5年一遇洪水的对比试验,讨论了径流变化对河口风暴潮增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口口门站位风暴潮增水随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径流增加对泗盛围、南沙等站位的风暴潮影响较大,在风暴潮增水达到最大值时影响最为显著。以径流动力作用为主的区域,当上游径流量增大时,对风暴潮增水起到负影响作用:如磨刀门水道,随着径流的增加,沿河道上溯的风暴潮增水逐渐减小,由灯笼山站3.22 m减小至马口站1.12 m。以潮汐动力作用为主的区域,当上游径流量增大时,对风暴潮增水起到正影响作用:如珠江干流,随着径流的增加,沿河道上溯的风暴潮增水逐渐增大,大虎站的最大增水值为3.44 m,中大站为4.24 m,从口门至后航道区域增大了0.8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