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建筑界喜迎两大盛事: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无疑为中国建筑界送来了春天的气息,但同时萌发的还有对中国建筑创作方向的思考。藉着春风,本刊专门策划了"中国建筑创作往何处去"专题,集结建筑界多位专家、学者的思考,对当前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国建筑文化、形成主流建筑设计风格以及确立建筑创作方针等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
齐骥叶如棠毛如柏周干峙车书剑等出席并讲话本刊讯中国建筑创作该往何处去?如何走出"千城一面"的怪圈?怎样借鉴而不照搬西方经验?近日,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研究中国建筑创作方向"为主题的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500多名国内建筑界精英济济一堂,共同为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3.
搭建业内专业交流平台助推当代建筑创作发展本刊讯报道为搭建业内专业交流平台,助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近日,程泰宁建筑作品展·筑境建筑十周年展在浙江举办,"筑境十年系列论坛"也同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  相似文献   

4.
建筑创作方针是建筑创作的方向,是整个社会对待建设问题的主流思想的概括。我国国情复杂,区域差别很大,方针本身应当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和概括力,能够准确地指明方向,又能对复杂的现实状况具有较强的包容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界喜迎两大盛事: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无疑为中国建筑界送来了春天的气息,但同时萌发的还有对中国建筑创作方向的思考。藉着春风,本刊专门策划了"中国建筑创作往何处去"专题,集结建筑界多位专家、学者的思考,对当前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国建筑文化、形成主流建筑设计风格以及确立建筑创作方针等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论述了步入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其在功能、环保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创作趋势。作者以中国电子工业建筑为你,叙述了电子工业建筑早期发展的状况,近期工业时代工业建筑发展的模式和相关问题,强调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5月25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联合主办、《建筑创作》杂志社承办的"建设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保障房"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勘察设计监管处处长陈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相似文献   

8.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上,建筑精英汇聚一堂,畅谈我国建筑设计大事。在分组讨论会场,一位中等身材、面色红润、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的发言琅琅有声。他的发言言简意赅,触及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引起会场上阵阵热烈的掌声。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高新建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建筑师的能量在难得的建筑历史机遇下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挥。伴随着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外国建筑师大量参与到中国的设计实践当中,这对中国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30年中,中国建筑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师学习,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建筑创作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基础的作用,使得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建筑的建设速度之快、数量之巨、形式之新,让全世界为之瞩目,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都站在了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1.
振兴中国建筑文化,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颁布后,中国建筑文化的探讨也兴旺起来。中国建筑创作向何处去?这个老话题有了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国内建筑界的不少精英都参与其中,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是滋养中国建筑文化繁荣的良田沃土,  相似文献   

12.
当下,到处是新的房子、新的街区、新的城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建筑在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规模等方面都拥有了许多世界第一;"创新"之举频现,各种"高大奇异"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经历过建筑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兴奋与眩晕后,部分人逐渐冷静,开始反思在建筑创作与城市建设追求速度、  相似文献   

13.
程泰宁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主持人,多年来,程泰宁坚守在中国建筑创作的第一线,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之道,在设计中努力把现代建筑理念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建筑作品。最近,程泰宁建筑作品展暨论坛在京举办,展览及论坛通过对程泰宁作品及建筑理念的解读,从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发展等角度,探讨了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创作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建筑应该走怎样的再生之路?这是一个摆在当代建筑师面前的严肃问题。在近日举办的"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在传统建筑保护上投入却不够。"如今,"所谓  相似文献   

15.
为搭建业内专业交流平台,助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发展,近日,程泰宁建筑作品展·筑境建筑十周年展在浙江举办,“筑境十年系列论坛”也同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16.
在近期举办的建筑创作与BIM实践专题论坛上,多家设计院分别展示了运用BIM技术的重大工程:北京CBDZ15"中国尊"、珠海歌剧院、凤凰卫视传媒中心……会议室中挤满了聚精会神的听众。"三维协同设计"、"BIM技术"等一系列名词,在几年的时间内已经由生僻的信息化术语跃升为备受瞩目的行业热搜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勘察设计》2004,(4):12-14
时匡,1946年生,上海人,196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历任苏州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现为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并兼任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成员,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常务理事,省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委员。曾主持过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4月28日,以"建筑春天——为美好生活繁荣建筑创作"为主题的2018建筑春天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为推动广东省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站在新时代的入口,广东勘察设计人发布了《为美好生活繁荣建筑创作——2018建筑春天高峰论坛倡议书》,发出了推进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声音!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广东吹遍全国;40年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勘察设计》2011,(6):69-71
5月25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和《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主办,《建筑创作》杂志社承办的"建设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保障房"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邀请了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及整个保障房建设产业链的各方代表,就如何建设好保障房献计献策。本期我们从参会代表的发言中整理了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正"以中华优秀建筑传统为主旨,以世界先进建筑科技为手段,古今相合,中西相融,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这是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在《大壮营造录·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作品集》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这位从业47年,不仅潜心钻研传统建筑技艺,更加忧心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建筑设计现状的古建专家,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界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积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