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龙首山成矿带查明有两个重要的铀成矿系列:与中条期混合岩化、岩浆作用有关的多阶段、多来源、复成因铀成矿系列,及与加里东晚期花岗岩浆演化有关的铀成矿系列。前者产出伟晶白岗岩型铀矿床,后者产出钠交代型和硅质脉型铀矿床。它们是该区地壳发展演化特定阶段的产物,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及围岩条件关系密切,矿化在空间上受不同级别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2.
华南是我国花岗岩型铀矿主要产地。通过对华南地区不同类型花岗岩型铀矿区域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特征、铀成矿机理以及控矿因素的综合分析, 认为华南不同类型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具有相似性, 铀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特征, 成矿物质铀主要来自富铀基底和花岗岩, 成矿流体具有壳源和幔源流体成分。花岗岩型铀矿属于深源地幔流体和大气降水共同参与的复成因成矿作用的产物, 断裂构造是最关键的控矿因素, 受控于中新生代岩石圈伸展作用。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华南地区区域铀成矿模式和预测评价模型, 预测了重点地区富大铀矿成矿远景区4片, 基于GOCAD软件开展了书楼丘、鹿井、沙子江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和深部铀成矿预测, 实现了“定型、定位、定深、定量”预测, 为华南地区下一步铀矿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的特征及其成矿专属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岭地区是我国花岗岩型铀矿的重要矿集区。该区产铀岩体的成因类型以S型(改造型)花岗岩为主,对岩性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构造是控制铀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热液铀矿体都分布在一定的断裂或破碎构造中,并且与穿切于花岗岩中的中基性岩脉密切相伴。产铀岩体的热液蚀变发育,规模大、范围广、类型全的热液蚀变是判别产铀岩体的重要标志。产铀岩体的主要成岩时代为印支期和燕山期,铀成矿作用则主要发生于燕山晚期-喜山期,成岩成矿具有明显的时差,指示成岩和成矿作用是两次或两次以上不同的地质作用。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主要提供成矿铀源和成矿围岩,而铀矿成矿作用与燕山晚期-喜山期伸展断裂构造和蚀变交代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于南岭地区的花岗岩型铀矿,燕山晚期-喜山期的伸展构造活动及其伴随的中基性-酸性岩浆活动比印支期-燕山期的花岗岩更具有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4.
华东南成矿省是我国铀矿资源最丰富的铀成矿省,也产出了众多有色、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省内铀矿床可划分为3大类4类12个亚类,分布在赣杭铀成矿带、武夷山铀成矿带、桃山-诸广铀成矿带、郴州-钦州铀成矿带和雷鸣盆地铀成矿区,以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为主。文章在大地构造演化及铀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厘定了成矿省内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共划分3个成矿系列、7个成矿亚系列;分析了铀成矿演化特征,构建了铀成矿谱系,显示华东南铀成矿作用集中发生在中-新生代,特别是白垩纪和古近纪,具有区域上的同时性。近年来,华东南铀矿勘查取得了一系列找矿突破,下一步应继续在有潜力的已知矿床深部和外围勘查,扩大资源量,同时开拓新区、新类型铀矿,重点寻找大矿、富矿、经济可采矿,并加强铀-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研究,注重铀-多金属共伴生矿的综合勘查。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成矿带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前人数十年铀矿地质勘查找矿,在带内先后发现了数十个铀矿床和上百个铀矿(化)点带。文章在介绍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基础上,总结了铀成矿规律,提出区内进一步找矿,一方面应对现有矿床、矿化点带开展深边部成矿条件和矿化信息调查,探索深部成矿潜力,加大勘查找矿深度,扩大资源量;另一方面,加强以印支期花岗岩为基底或围岩、深大断裂构造发育和有燕山晚期次火山活动叠加地段的勘查找矿,积极探索新类型,努力开辟新地区。  相似文献   

6.
唐湘生  聂斌  李嘉 《铀矿地质》2011,27(2):69-73
武夷山成矿带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前人历经数十年在带内先后发现了一批铀矿床和铀矿(化)点带。文章在介绍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铀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提出区内进一步找铀矿一方面应对现有矿床、矿化点带开展成矿条件和矿化信息调查,探索深部成矿潜力,加大勘查找矿深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以印支期花岗岩为基底或围岩、深大断裂发育并有燕山晚期潜火山活动叠加地段的勘查,积极探索铀矿新类型,开辟新的找矿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中南铀矿地质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南卷铀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湖南铀矿勘查和科研成果,总结了湖南铀矿成矿规律。将湖南铀矿床划分为热液型、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等3大类4类10个亚类。总结了铀矿时空分布特点,成矿地质背景和同位素年龄表明,控岩控盆控矿构造与岩浆、火山和热液活动集中发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主成矿期为晚白垩世;重要铀矿床均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及盆地中,区域上铀成矿受铀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和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定时期陆内裂谷阶段或区域断陷盆地阶段的制约,反映了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厘定了湖南省内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共划分2个成矿系列组合,7个成矿系列,8个成矿亚系列;衡阳盆地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的复合,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揭示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分析了铀成矿演化特征,构建了铀成矿谱系。近年来,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在重点铀成矿区开展找铀和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取得重要找矿成果,建立了金银寨式、鹿井式等13个铀矿矿床式。提出在重点铀成矿区主攻热液型中大型铀矿床的同时,要重视大吨位岩体型铀矿(斑岩型、白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的找矿探索工作以及铀成矿区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和第二找矿空间的探索,在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可关注白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在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结合带可重点探索斑岩型铀矿和火山岩型铀矿。以上成果有利于深化对铀、关键矿产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为今后铀矿勘查、综合找矿和科研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林锦荣  蔡根庆  刘建桥 《矿床地质》1998,17(Z3):607-610
通过对明月峰地区铀成矿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区铀成矿远景区在花岗岩内带,而非外带;花岗岩铀矿化类型属碎裂蚀变花岗岩型(可溶浸);总结出该地区有利铀成矿的构造环境、蚀变组合及元素群体组合特征;提出北部花岗岩为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成矿远景区,有利成矿带为F1、F3、F4 3条断裂构造矿化带;指出今后该区铀矿普查勘探重点应(从外带)转向内带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找矿及经济评价上。  相似文献   

9.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成矿规律及成矿远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岗岩型铀矿是我国四大类型铀矿之一,它们主要集中分布于南岭中部的诸广一贵东地区,区内已发现数个花岗岩型铀矿田、数十个铀矿床,是我国花岗岩型铀矿最为重要的大型矿聚集区。花岗岩型铀矿在诸广、贵东岩体内的集中分布与区内富铀古陆块、深部构造环境、幔涌区强烈深源岩浆活动、挤压向拉伸转变的构造环境、富铀沉积建造及富铀岩体、多期次热液蚀变叠加、高低差异的放射性元素迁移、良好的还原条件和封闭环境等区域地质背景和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该区花岗岩型铀矿所具有的成矿规律和一系列有利于成矿的良好地质背景来看,该区乃至整个南岭范围地质背景相似的地区是铀成矿的有利地区,仍存在着寻找隐伏富大铀矿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林锦荣  蔡根庆 《铀矿地质》1998,14(5):265-273
本文通过对明月峰地区铀成矿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铀成矿远景区在花岗岩内带,而非外带;花岗岩铀矿化类型属碎裂蚀变花岗岩型(可溶浸);总结出该地区有利于铀成矿的构造环境、岩石蚀变组合及元素组合特征;提出北部花岗岩为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成矿远景区,有利成矿带为F1.F3,F43条断裂构造矿化带;指出今后该区铀矿普查勘探重点应(从外带)转向内带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找矿及经济评价上。  相似文献   

11.
赵如意  王登红 《矿床地质》2023,42(6):1305-1309
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产出于后碰撞到非造山构造背景,同期多阶段复式岩体中,侧向侵位的晚阶段高分异花岗岩是有利的成矿母岩。南岭成矿带发育稀有金属矿化的花岗岩很多,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却较罕见。贵东岩体具备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的成矿条件,“界山”有利于矿体保存。笔者通过野外查证,在贵东岩体赣粤界山附近的龟尾山和牛牯石地段均发现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该花岗伟晶岩脉铍矿化强烈,脉体规模和矿物分带性特征表明其找矿潜力大,综合利用价值高。此发现不仅补充了南岭成矿带的稀有金属成矿类型,还表明二(白)云母花岗岩的小岩体周边也有可能发现花岗伟晶岩型铍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2.
简叙辽东地区太古宙绿岩带地质背景,并结合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阐述,提出太古宙绿岩带铀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前寒武纪主期性。讨论太古宙富铀钾质花岗岩相关的太古宙残留体内构造-蚀变岩控制铀矿的观点:提出古韧性剪切-破碎断裂带、太古宙基底岩体顶上凸起带之凹洼中的"突触"与碱交代岩等三位一体的构造空间和构造-蚀变岩定位层间-不整合破裂带关联-碱交代热液型铀矿的成矿模式,并且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围岩蚀变清楚,铀成矿谱系反映为初贫后富-叠加再造成矿的矿物组合;以复杂-叠加、脉络清楚的太古宙绿岩带构造环境相关的铀矿聚集区为例,探讨太古宙绿岩带铀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并认为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矿体埋藏深、隐伏性强、盲矿体多,潜在的找矿前景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3.
云南老君山矿集区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老君山矿集区产出南秧田、花石头、茶叶山等众多钨矿床, 是南岭成矿带西段为数不多的以钨为主的矿集区.由于受到多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该矿集区的成矿年龄存在较大的争议.为此, 选择白钨矿Sm-Nd同位素体系测定了南秧田钨矿田中长石石英脉型矿体的年龄, 用白云母和黑云母Ar-Ar方法厘定了区域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变质围岩的变质时限.研究表明, 南秧田钨矿田中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矿体的形成年龄为159±14 Ma, 明显晚于印支期形成的矽卡岩型矿体; 两花岗伟晶岩及其围岩变质作用的时代分别为144~141 Ma和121~112 Ma, 说明老君山矿集区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热事件和成矿作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老君山矿集区受到区域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产出特征的制约, 成矿时代分布与南岭成矿带一致, 存在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3个成矿高峰期.而且, 老君山矿集区的成矿特点与南岭东段的钨矿床有一定的可类比性, 是"东钨西扩"的典型实例, 这可能与老君山矿集区遭受了较高的剥蚀程度有关, 暗示南岭西段的高剥蚀区是寻找晚侏罗世钨矿床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诸广山岩体南部铀矿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诸广山岩体南部是我国铀矿产的重要聚集地,文章从阐明决定该区铀矿床形成的有关地质因素入手,对诸广山岩体南部的四个铀矿田的矿床、矿体、矿点进行对比,分析其同位素年龄、矿体标高、物质成分、平均品位等方面的异同,找出不同地段的矿床特征差异和变化规律,总结铀成矿特征。研究认为诸广山岩体南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控矿条件,是较好的产铀岩体。通过研究铀成矿单元、铀成矿条件的差异,综合物化探成果和以往工作程度,并进一步查明地质背景和加强对深部信息的分析、研究,可为下一步针对不同成矿前景的有利地区进行分类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口山-临武南北带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前人经过多年的地质找矿工作,在带内先后发现了一批铀矿床(点)。笔者通过对该带铀矿床(点)的成矿地质背景、空间分布、矿化特征、成因类型等进行研究,总结了南北带内铀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认为区域性隆起及边缘断陷带、深大断裂、背向斜和断层构造等是带内铀成矿的有利条件;带内成岩机制为"沉积变质-动力破碎-热液交代-再动力破碎-再热液交代";铀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有热液型、热液叠加型和淋积型3种;各类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总体分为硅质岩系列、花岗岩系列和碳酸盐岩系列。  相似文献   

16.
安徽庐枞盆地与正长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安徽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定位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与大别造山带之间,为一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断陷盆地。庐枞盆地内广泛发育中生代岩浆活动,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浮山4个旋回的火山岩及同期次侵入的中酸性岩体。盆地中成矿作用类型丰富,矿种多样,与龙门院旋回有关的潜火山热液型铅锌矿床、与砖桥旋回有关的玢岩型铁矿床是盆地中重要的成矿作用系列,以往工作较为全面地对这两个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随着近几年找矿工作的突破,盆地中与正长岩类有关的铁氧化物-铜-铀矿床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深部探测ZK01孔深部铀矿化、马口铁矿、黄梅尖岩体周边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区域与正长岩类有关的铁氧化物-铜-铀矿化系列,为庐枞整装勘查区找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骑田岭芙蓉锡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芙蓉矿田锡矿体产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中,受NE向断裂构造的控制。锡矿类型主要有云英岩型、矽卡岩型、蚀变岩体型、构造蚀变带型及构造蚀变带-矽卡岩复合型等。在阐述区域锡矿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划分了成矿期次,探讨了矿床成因机理及找矿模型,认为区内锡矿成矿与岩浆岩多期多阶段演化分异和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九"地区三江口铀矿床为华南花岗岩地区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诸广山南北向构造带与诸广-万洋山华夏复式断隆带的复合部位,定位于遂川-热水断裂、上堡断裂、塘湾断裂和四方坪断裂所构成的三角形构造地块内。该矿床的含矿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表明,其成矿期脉体形成时的氧逸度高于矿前期,且成矿期脉体含有较多的沸腾包裹体。矿床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北部九龙江地段铀矿(化)体为弱酸性环境下的成矿作用产物;南部石壁窝地段铀矿(化)体为弱碱性环境下的产物。岩(矿)石同位素特征表明,铀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源混合特点;水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部分来源于岩浆水。铀成矿过程主要经历了构造-岩浆演化、含矿流体形成及运移、矿质沸腾沉淀和蚀变交代叠加4个阶段。矿床的成矿模式属于"加气(ΣCO2)去气(ΣCO2)成矿"模式范畴。  相似文献   

19.
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常印佛  周涛发  范裕 《岩石学报》2012,28(10):3067-3075
复合成因矿床分布广泛,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强烈,对前期成矿作用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评介了复合成矿作用的几种主要机理,认同前人提出的叠加和改造是其基本类型,但预富集作用也应重视,同时也不能忽视继承成矿和再生成矿,特别是继承和预富集联合多次出现时,可以形成区域性成矿元素大规模富集.同时,本文还将它们放在区域构造体制和机制转化演化过程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它们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以前主要以沉积(含热水沉积)成因的含矿建造、矿源层或矿(胚)层产出,而矿床的最终形成与就位则主要与新构造体制下由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渡环境中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呈现出“成矿大爆发”的现象.其中早期( 145~136Ma)构造机制是以走滑挤压作用为主,形成与高钾钙碱性岩系有关的铜金矿化.晚期(135 ~ 127Ma)以走滑引张作用为主,形成了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铁硫矿化.但这两期都有广泛发育的以叠加改造为主的复合成因铜、金、铁、硫及铅锌矿床,从而在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之间形成了一套过渡性矿床序列(层控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型→层控叠改型→迁移式改造型→原地式改造型),构建了一个矿床“家族”.末期( 126 ~ 123Ma)以引张作用为主,出现碱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伴随铁、金、钼、铀等矿化,成矿带的成矿活动随之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