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霄 《测绘工程》2010,19(6):28-30,47
著名的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公式是基于间接观测平差模型导出的。基于条件观测平差模型导出了方差分量估计公式并给出了实际应用范例,且对两种模型的方差分量估计公式的等价性进行了理论证明。算例表明,文中的估计公式能正确地估计出各类观测值的方差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概括函数模型和它的通用公式的基础上,导出了一个适用于所有平差方法的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的通用公式,并由此给出方差分量估计的通用公式和简化的通用公式。  相似文献   

3.
导出了非线性模型平差中单位权方差的严密估计公式 ,证明了线性模型平差中单位权方差的估计公式是其特例 ,给出了在实际工作中用近似公式代替严密公式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非线性模型平差中单位权方差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出了非线性模型平差中单位的严密估计公式,证明了线性模型平差位权方差的估计公式是其特例,给出了在实际工作中用近似公式代替严密公式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顾及系统误差的平差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高精度测量中,利用平差模型从整体上对系统误差予以补偿和消除的理论研究已日益被关注,从国内外文献看,一般均着重于研究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模型的理论和应用,考虑到系统误差源的复杂性,文中提出了附加系统权平差模型,附加系统参数和系统权平差模型。导出了平差公式和假设检验的统计量,附加系统参数模型是将系统误差影响归入函数模型,附加系统权模型是将系统误差影响归为随机模型,两者混合模型则是将系统误差影响分别归入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这样就形成了顾及系统误差的平差模型体系。附加系统权平差模型涉及到系统方差估计这一难题,文中提出了按概率分布置信域的思想由最大误差估计系统方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高精度测量中,利用平差模型从整体上对系统误差予以补偿和消除的理论研究已日益被关注.从国内外文献看,一般均着重于研究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模型的理论和应用.考虑到系统误差源的复杂性,文中提出了附加系统权平差模型、附加系统参数和系统权平差模型,导出了平差公式和假设检验的统计量.附加系统参数模型是将系统误差影响归入函数模型,附加系统权模型是将系统误差影响归为随机模型,两者混合模型则是将系统误差影响分别归入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这样就形成了顾及系统误差的平差模型体系.附加系统权平差模型涉及到系统方差估计这一难题,文中提出了按概率分布置信域的思想由最大误差估计系统方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方差分量的极大验后估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忠 《测绘工程》1998,7(3):19-22
由概括函数模型出发,导出了适应于所有平差模型的方差分量的极大验后估计,这种估计实际上是先验方差与样本方差的凸组合。文中还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数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平差系统的模型误差及其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模型误差影响参数估值的一些理论问题,指出了随机模型误差和函数模型误差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为讨论平差系统最优模型的选取,给出了与现有文献将模型误差纳入平差系统的思路不同的一个估计和识别模型误差的理论基础公式,由此导出了相应的实用公式,给出了平差系统模型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variance-covariance component estimation,VCE)理论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间接平差的平差因子概念,定义并研究了基于概括平差模型的概括平差因子、概括闭合差及其方差阵,进而利用二次期望公式提出了基于概括平差因子的VCE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概括平差模型所归纳的4种函数模型形式,并通过概括平差因子揭示了平差函数模型与VCE是否存在解析估计形式的关系。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现有迭代型VCE方法改变了LS估计量的统计性质,而VCE新方法解析估计具有LS统计性质,且无需初值。  相似文献   

10.
非线性模型中方差和协方差分量的估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志忠  朱建军 《测绘学报》2005,34(4):288-293
采用差分代替微分的方法,并将非线性模型的似然函数分解为函数模型生成的似然函数和正交补似然函数(也是边缘似然函数)的乘积,由正交补似然函数得到非线性模型中严格的和简化的方差和协方差分量估计的迭代公式.很多学者提出的线性模型中方差和协方差分量估计的迭代公式都是本文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不同精度DEM流域地形特征提取分析及坡度误差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密云水库牤牛河流域为试验区,对该流域4种精度DEM提取的流域地形值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对不同精度DEM所提取的坡度值进行了误差量化控制,运用曲线回归方法,建立了坡度损失拟合方程系.试验证明,该方法对坡度误差控制较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空间直角坐标直接计算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公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启雄 《测绘学报》1993,22(1):74-79
本文首先导出了由空间直角坐标直接解算大地纬度的精确而简明的实用公式。在此基础上,导出了由空间直角坐标直接计算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公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底点纬度进行高斯投影换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佳波 《测绘学报》1993,22(3):212-217
  相似文献   

14.
水准椭球的纬向密度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郝晓光  许厚泽 《测绘学报》1998,27(4):345-351
本文推导了旋转椭球极点重力与赤道重力的密度积分公式。按照1980大地参考系统及水准椭球的“极点重力条件”和“赤道重力条件”,从数学上证明了地球的“赤道径向平均密度”大于“极点径向平均密度”,并给出了水准椭球纬向密度分布的估算公式;进而提出了“地球的径向平均密度按纬向正常分布”的假说。  相似文献   

15.
对边测量的精度与观测图形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推导了对边测量的精度估算公式,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给出了几点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SAR图像计算内波深度和振幅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内波成像机理,建立了包括KdV方程、作用量谱平衡方程和Bragg散射模型在内的内波深度和振幅探测模型,更为严谨地推导出用SAR图像计算内波深度的方法,并首次推导出内波振幅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台湾东北部海域的两幅ERS-1 SAR内波图像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中性大气折射的映射函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严豪健  陈义 《测绘学报》1996,25(1):67-72
在球对称大气模型下,我们导出了与余误差函数形式相联系的中性大气折射改正的母函数,并进一步讨论了它的几种数学展开形式。由此方法建立的映射函数可以对各类大气模型直接进行参数拟合。  相似文献   

18.
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的统一理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于宗俦 《测绘学报》1991,20(3):161-171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数据计算植被指数,反演出叶绿素含量和物种数量,可以作为受污染地区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指标,但是传统的宽波段遥感数据由于受非植被信息的影响,计算出的植被指数精度不高。本文采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计算植被指数,进而反演叶绿素含量和物种数量,对云南个旧锡矿尾矿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评价。与传统方法相比,高光谱数据能去除干扰信息的影响,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shows how aerial photographs can be of value in a population census. The census and the enumeration district maps were used initially to obtain population data and the housing stock was derived from the aerial photographs. From these the population densities were determined of a number of sample enumeration districts containing a single type of house. Another set of enumeration districts was selected and the housing stock again derived from the aerial photographs. By considering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housing stock 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each housing type, the population figures were estimated for each enumeration district. The values of these population estimates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recorded in the census. The overall population estimate had an error of only 2%, but the estimates for some of the individual enumeration districts showed greater errors. These errors are assessed and analys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improve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