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应用NMC 17年热带格点风及OLR资料,对比分析了厄尼诺年与反厄尼诺年热带环流的差异,发现厄尼诺现象使多年平均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最强盛的对流加热区东移到中太平洋,太平洋热带地区东西向对流加热梯度减弱,造成中东太平洋上的Walker环流及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反Walker环流场比常年减弱;同时,厄尼诺现象也使中东太平洋地区经向反Hadley环流及美洲大陆上空的Hadley环流减弱。  相似文献   

2.
高士英 《气象学报》1990,48(1):108-112
1972—1973年发生了一次强厄尼诺过程。已有不少人对这次厄尼诺过程中海洋要素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讨论均将范围局限于太平洋地区。本文利用了COADS资料,对印度洋、太平洋赤道地区风场和海温场的变化作了综合分析,井对它们的变化与厄尼诺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近百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与厄尼诺的关系,得出了在厄尼诺年,西太平洋(120°E以东)转向的台风路径比在反厄尼诺年偏多,而西行路径则偏少。厄尼诺与反厄尼诺年的台风路径差异主要是受副高形势的影响,有明显的月际差异。   相似文献   

4.
厄尼诺与南海的台风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正距平)和反厄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SST有持续负距平)南海的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在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尼诺同南海的台风活动有明显关系: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少,反厄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多,其异常主要发生在8—11月份;在两广沿海登陆的平均台风数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其异常以10和11月最显著;在北部湾海域活动的台风多在8—9月份,也是厄尼诺年偏少,反厄尼诺年偏多。文本也对厄尼诺如何影响南海的台风活动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1860年以来赤道东太平洋厄尼诺资料与同期广西各主要江河大洪涝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厄尼诺现象出现频繁的当年或后一年,广西各主要江河易发生大的洪涝。可为广酉在年度预报中,预报各江河是否会发生大洪涝,能提供较有效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6.
8.1 厄尼诺、东北低温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微机软件系统 厄尼诺(EL Nino)是秘鲁、厄瓜多尔的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通常这一带的海洋表面水是冷的,但有的年份,在圣诞节前后,一股暖流在该沿岸流动,来替换冷的表面水,最初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尼诺。现在我们通常把秘鲁、厄瓜多尔沿岸和赤道东太平洋洋面温度持续上升现象称为厄尼诺。1982/83的厄尼诺引起了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1986/87又出现了厄尼诺。朱正心、曹鸿兴运用厄尼诺年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厄尼诺(ENSO)现象与玉林倒春寒天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远超 《广西气象》1998,19(1):15-16
利用50年代以来厄尼诺现象与同期玉林倒春寒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厄尼诺年和厄尼诺结束次年与玉林有否倒春寒无对应关系,但存在周期性。厄尼诺连续年和厄尼诺结束次年有否倒春寒天气出现与厄尼诺开始年是否是倒春寒年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50年代以来厄尼诺现象与同期玉林倒春寒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厄尼诺年和厄尼诺结束次年与玉林有否倒春寒无对应关系,但存在周期性。厄尼诺连续年和厄尼诺结束次年有否倒春寒天气出现与厄尼诺开始年是否是倒春寒年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9.
厄尼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包澄澜  向元珍 《气象科学》2000,21(3):277-288
厄尼诺事件可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及各种海洋-气象灾害。九十年代以来,前期连续发生三次厄尼诺事件,1997~1998年更发生了一百多年来最强的一次厄尼诺事件。这种异常的厄尼诺形势必将影响到九十年代更为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据1949-1991年历史资料统计,厄尼诺年的当年或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的年台风发生总数为低值谷年,江淮流域则是洪涝年。九十年代前期,台风发生总数连续出现三个低值谷年,1998年只有极  相似文献   

10.
厄尼诺监测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武 《气象》1986,12(12):47-47
自1982—1983年厄尼诺事件发生至今已有4年。一般认为,厄尼诺事件平均3、4年发生一次,因此,从今年初人们就对各种迹象十分注意。对此特别关心的另一个原因是1982—1933年预报的失败。 1986年1—2月赤道东太平洋一些地区海温上升,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分析中心(CAC)开始在每月气候诊断公报上发表厄尼诺监视报告。但到4月,海温距平及各类指标有的恢复了正常,有的变为负值。因此,决定不再继续发布报告。 可是,今年9月情况有了新的变化。据10月发布的公报报导,9月份几乎所有指标均与厄尼诺事件时类似。所以,公报认为,一次中太平洋变暖  相似文献   

11.
北太平洋关键区水面温度对500毫巴高度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讨论北太平洋关键区水面温度对落后一个月到落后二十三个月北半球500毫巴高度场的影响,得到一些具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1979年1月至1984年12月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对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一些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正常年份30—60天振荡的合成功率谱最强,El Nino年最弱。低频波活动冬夏差异较大,其年际变化大值区冬季在赤道地区,夏季位置偏北,位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就六年平均而言,低频波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区有明显的经向传播,赤道地区低频波的纬向传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夏季。此外,30—60天OLR滤波场的强弱与印度季风的爆发和减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春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相关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奇异值分解对中国西北3-5月的降水资料与太平洋海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与中国西北春季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在太平洋海温3-5月呈El Nino峰值位相时,除青海高原外,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偏水;而当12-2月的海温呈El Nino成熟位相型时,次年西北地区3-5月的降水偏多;而当北太平洋海温12-2月呈La Nina型时,次年青海高原区3-5月的降水偏少。太平洋海温的西风漂流区、黑潮区、加利福尼亚海流区和北赤道海流区的海温的变化与中国西北地区3-5月的降水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黑潮区12-2月的海温与新疆北部的降水呈反相变化,即当黑潮区的海温低时,西北地区的新疆北部降水偏多。中国西北地区3-5月的降水对太平洋温变化的响应区主要的新疆北部、青海高原及其东北侧、沙漠盆地、河西西部等地。  相似文献   

14.
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将中国西北(陕、甘、宁、青四省区)夏季降水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展开,根据展开后的主要特征向量把西北划分为四个自然降水区,其中降水变率最大的区域是包括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中东部、宁夏全区和陕西省北部在内的海东—陕北区。西北夏季降水经EOF方法展开后的第一、二时间系数与同期和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有着明显的遥相关。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冬、春季的冷暖变化程度,可以预示后期西北夏季降水的趋势变化。另外,在厄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和次年,西北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相反变化,其中海东—陕北区最敏感。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ENSO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in the winter half-year is investigated diagnos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ppear over southern China in El Nio episode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enhanced warm and humid southwesterlies along the East Asian coas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enhanced southwesterlies transport more water vapor to southern China, and 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over southern China increases the precipitable water and specific humidity. In La Nia episodes,although atmospheric elements change reversely, they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those in El Nio periods. The possibl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different impact of ENSO cycle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i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ISOs) in El Nio and La Nia winter half-years, respectively.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Os in El Nio and La Nia, a physical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of th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to ENSO in the winter half-year. In El Nio episodes,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and South China Sea(SCS) the ISOs are inactive and exert little effect 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convergence, inducing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ver southern China in El Nio episodes. In La Nia episodes, however, the ISOs are active, which weake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signals of ENSO over WNP and southern China and lead to the in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annual signals related to ENSO. Therefore,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of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to ENSO in the winter half-year are possib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over WNP and SCS between El Nio and La Nia.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夏季雨型的前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1951~1995年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雨型的前期大气环流及我国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冬季1月份北太平洋地区、秋季中国南海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场有预报我国夏季雨型的信号.夏季不同雨型的前期冬季特征不同,我国的降水、气温场也有差异,4月份我国大范围的温度异常也是值得注意的预测信号.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我国夏季雨型的预报信号及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7.
A simplified data set with 8°×8° grid system in a region of 32°S-32°N from 1951 to 1979 for the elemen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zonal wind at sea level (U),sea level pressure (SLP) and total cloud amount (CA) is made from the COADS.The oscillation components with periods of 2 years (QBO),3.5 years (SO) and 5.5 years (FYO) in interannual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have been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xtended EOF (EEOF) and lag comelation analysis with the oscillational components of SST in the equator of eastern Pacific as the reference element.In our pap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illation components and occumence of El Nino is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8.
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分别进行了南极和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和偏小的数值试验,对6-8月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南极或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则我国夏季风变弱,特别蝇使得南亚高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减弱。南极海冰面积偏大使得我国黄河-长江-带地区降水减少,北极海冰面积偏大,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减少,模拟结果与统计分析相一致。可同  相似文献   

19.
ENSO对中国冬半年降水影响的不对称性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1979—2010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ENSO对中国华南冬半年降水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El Ni?o冬半年期间,东亚沿岸上空对流层低层南风的增强导致了水汽输送明显偏多,水汽在华南辐合,使得大气可降水量和比湿增加,降水显著偏多。而在La Ni?a冬半年期间,这些大气要素并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反变化,负异常的量值很弱并在统计上不显著。通过进一步分析El Ni?o和La Ni?a冬半年期间季节内振荡的特点,给出一种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NSO信号不对称响应的物理解释。El Ni?o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到南海地区的季节内振荡不活跃,与El Ni?o相联系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性环流异常造成的水汽输送以及水汽辐合在华南能够稳定维持,致使华南降水明显偏多。但在La Ni?a冬半年期间,季节内振荡很活跃,与La Ni?a相联系的西北太平洋气旋性环流异常受到季节内时间尺度的扰动影响,ENSO的年际变化信号被季节内振荡破坏,使得西北太平洋和华南的年际异常信号不能得到稳定维持,导致与ENSO信号相联系的年际变化在统计上不显著。因此,热带西太平洋到南海地区的季节内振荡强度在El Ni?o和La Ni?a冬半年期间的差异,是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NSO信号不对称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