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6月9日,晴空万里,惠风和畅。中国测绘创新基地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飞瀑泻玉,红旗高扬,俊采星驰,高朋满座,喜气盈门。上午10时58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挂牌仪式在这里举行。在雄壮的乐曲声中,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共同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揭牌。  相似文献   

2.
李清泉教授生于1965年1月,安徽天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湖北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第二届"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武汉市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李清泉教授先后承担了教学、科研、产业和财务管理以及大量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3.
康静 《地图》2008,(2):30-32
同江位于三江平原北端,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处南岸的三角地带,是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口岸城市,由佳木斯市代管。清末设立临江州,1905年辟为通商口岸,1914年以黑龙江、松花江在此合一而改名同江。东接抚远,南邻饶河,北与俄列宁斯科耶隔水相望,边境线长166公里,设有国家一类口岸。同江有八岔、街津口两个赫哲族乡,这是一个只有四千人口,却在漫  相似文献   

4.
互动     
《地图》2012,(3):6-7
读者来信作为一名初级段位的茶友,拿到2012年第2期《地图》杂志时,简直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直奔本期"特写"——寻访中国最美茶山,埋首读完,抬起头来深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丝丝缕缕的茶香,嘴里又似充盈了茶的甘甜,心里像刚刚品饮了一壶名茶那样心满意足。喜欢喝茶,喜爱茶文化,但由于种种限制,却多限于入门级茶叶,对于茶文化也是浮光掠影,略知皮毛。即便如此,仍往往固执地设一陋桌于午后阳台窗  相似文献   

5.
2004年以来,河南省社旗县国土资源房产管理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决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既有效地保护了国土资源,又满足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日前,社旗县局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04年度优质服务单位”荣誉称号。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2004年以来,社旗县局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力度,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的形势下,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5年的GOCI影像数据,以黄海海域为研究区域,结合NDVI,EVI,KOSC和IGAG方法,进行绿潮信息的提取,并对绿潮的分布状况、覆盖面积、密集度和漂移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NDVI,EVI,KOSC和IGAG方法提取2015年黄海海域绿潮的结果一致,绿潮发生于5月中旬,消亡于8月上旬,持续时间约为75 d,其中6月中下旬是绿潮的爆发期,绿潮覆盖面积和分布面积均达到最大值.从绿潮漂移轨迹来看,绿潮发生于苏北外海海域,随后逐渐向青岛近海域漂移.  相似文献   

7.
康新宇 《地图》2014,(6):68-75
湖州,古称“菰城”、“乌程”、“吴兴”,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处,北濒太湖,西依天目山,是太湖南岸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也是太湖流域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囊有“吴越古邑、东南望郡”的美誉。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置湖州,因滨太湖而得名,“湖州”之名由此始,以后的1000多年,虽经多次政区变化,“湖州”之名沿用至今。千年未移的古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项梁、项习习起兵,在东莒溪和西莒溪交汇处的江渚汇东北处,即现湖州市区中心广场、人民公园附近,建项王城,史称“项王故城”,是为湖州筑城之始。后因外筑罗城,故称子城,现人民路附近有湖州子城城墙遗址。此后历代,如唐、宋的州治,元之路治,明清的府治,一直都在子城,城址未变,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徐文婧  理池 《地图》2014,(4):143-143
悠悠我心,乐彼远山.在城市里住久了,偶尔偷闲,或许该找一方静处小坐,看庭院深深,赏雕梁画栋,任由院墙外的城市繁华起落.这般的世外桃源,在京杭大运河两端各有一处,北京的“颐和安缦”,杭州的“西子湖四季”.它们既是度假酒店,也是城中难得的风雅去处,一个挨着峥嵘轩峻的颐和园,一个则临着温润青翠的西子湖.颐和安缦酒店低调地“藏”在颐和园东侧,大门开在宫门前街上,门后的影壁遮住了内里的无限风景.绕过影壁,眼前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上停靠着旧式的自行车和黄包车,乍一望,竟有种时空交错之感.南面的一排厢房是中餐厅“安缦馆”,入口处竹林掩映,微风过处,周遭便是竹叶摩挲声,青葱可爱.饭点临近,靠窗而坐,云影天光中,友人欣然聊天,配上清粥小菜,好不畅快.  相似文献   

9.
<正> 花城锦绣,璀璨妖娆;南国羊城,光辉绽放。11月12日,中国,亚洲,全世界,亿万人瞩目的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开幕,整个亚洲的脉搏,随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和亚运会会旗一起跳动。  相似文献   

10.
震后十日——四川测绘局全力抗震救灾见闻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日 灾难来时 5月12日14点过,我正在成都市人民北路四川测绘局办公楼里上班。因为最近要赶的材料挺多,我正忙着打一份文件,突然,椅子摇起来,“嘎嘎”直响。随即我就发现显示器、办公室都晃动起来,楼外有东西乒乒乓乓地掉到地上,街上尖叫声四起,一片嘈杂,“地震了!”我意识到了,但根据以前一个学地震的同学传授给我的常识,我知道成都应该只是影响区,我坐着继续打,可是楼道里人们纷纷在跑,我也跑吧!  相似文献   

11.
战场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系统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流行的3DGIS系统进行了介绍,并研究提出了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表达3D场景中的空间数据,基于栅格金字塔模型来组织和管理地形数据,基于视点相关的地形LoD方法实现了大范围漫游,基于参数化3D建模方法和矢量地物LoD来实现地物数据的建模和可视化的方法,设计和构建西北地区战场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系统(3DMGIS)。  相似文献   

12.
基于XML的元数据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元数据的概念,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的几种元数据标准,分析了地理空间元数据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地位,并结合具体的项目实践经验阐述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使用XMLSchema表示元数据结构、使用XML对象表示元数据、使用XML编辑器编辑元数据以及在关系数据库中使用树形拆分法存储元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亚 《测绘科学》2003,28(3):46-48,51
阐述了GIS网络分析中不确定性选址问题的基本模型及特性。从问题的定义可知其为NP完备类问题。推导了最优解在紧条件的下界算法,并结合广义Powell算法及遗传算法,提出了不确定性选址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实验证明,在最优解的品质和收敛速度上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实验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如果兼顾收敛速度和解的品质这两个指标,单纯的遗传算法未必比其他搜索算法更优越,采用一些局部搜索性能较好的算法结合遗传算法,可以从两方面改善求解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设计模式和重构对于解决土地信息系统需求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可复用性。本文并结合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实例,详细论述如何运用重构准则实现抽象工厂、装饰等模式。旨在促进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中注重设计模式和重构准则的应用,实现软件设计的复用,提高土地信息系统的质量和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5.
对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椭圆拟合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先将多个平面内的测量点坐标旋转到同一平面内,统一坐标系后分别进行平面椭圆拟合,得到圆柱形体的中心坐标和半径等特征参数,从而实现圆柱形体定位。采用MATLAB编写程序实现了算法,利用徕卡全站仪进行数据采集,对某大型圆柱形储罐进行了倾斜度和准直度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盛庆红 《测绘工程》2010,19(6):24-27
等高线须以相似的光滑曲线逼近实际地貌形态,并综合地形在一定限度内的地势起伏,其智能化控制对地貌表达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绘图员绘制曲线时能凭经验捕捉到数据点所包含的几何形状信息,而张力样条函数和三次B样条曲线在节点插值时,严格要求二阶参数连续,不符合人的经验直觉,是节点对参数曲线连接光滑度的过分限制。根据人工绘制等高线的规则,提出将三次Beta样条曲线作为基于人工绘制约束的等高线插值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形状控制参数放松对曲线的光滑性的要求,增加了控制等高线形状的自由度,把C2连续的三次B样条松弛成为G2连续的Beta样条,实验结果表明插值的等高线符合地形综合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房产测量中面积测算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产测量成果是为产权产籍管理、开发管理、交易管理和拆迁管理服务,是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对房产测量中房屋面积测算过程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Global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ves of humankind. Earth observation can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our earth and cope with global change.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more reliable environmental data sets, digital earth is becoming a popular way to monitor the Earth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 makers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social benefits. Therefore, accessing data with lowering costs is essential for digital earth. Nevertheless, there are big challenges in ensu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ccess to Chinese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outlines som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n realizing data sharing,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core reasons lea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and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Amongst the main challenges are differences in data policy to gain access to satellite data, diverse data formats, and delivery mechanisms. The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decision makers is to define a more open policy and for the scientist the challenge is to implement these police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governments should adopt policies encouraging more open distribution and access to their data, in order to generate an improved digital earth with increased benefits to human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面向变化监控的动态电子地图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动态现象的表达、监控为主要任务的电子地图,具有四个功能:过程再现、实时跟踪、变化推演和变化模拟,分别对应时态特征上的过去式、进行式、将来式和虚拟语气。其设计原理与其他电子地图的差别表现为:地理背景底图的动态性,比例尺设计与时间有关,符号设计需扩充Bertin参量体系而引入动态参量,要顾及用户对变化过程的交互式控制。本文从地图设计角度讨论了这类地图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并应用到面向水路航务管理的电子航道图设计中,实现航标位置、工作状态的全天候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20.
Mangrove forests grow in the estuaries of 124 tropical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in-situ monitoring of mangroves is difficult and time-consum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 are commonly used to monitor these ecosystems. Landsat satellites have provided regular and systematic images of mangrove ecosystems for over 30 years, yet researchers often cite budge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aints to justify the underuse this resource. Since 2001, over 50 studies have used Landsat or ASTER imagery for mangrove monitoring, and most focus on the spatial extent of mangroves, rarely using more than five images. Even after the Landsat archive was made free for public use, few studies used more than five images, despite the clear advantages of using more images (e.g. lower signal-to-noise ratios). The main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with freely available imagery an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facilitie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up to researchers to acquire the necessary programming skills to use these resources. Programming skills allow researchers to automate repetitive and time-consuming tasks, such as im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consequently reducing up to 60% of the time dedicated to these activities. These skills also help scientists to review and re-use algorithms, hence making mangrove research more agile.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debate on why scientists need to learn to program, not only to challenge prevailing approaches to mangrove research, but also to exp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xtent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for mangrov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