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艾比湖流域绿洲化与荒漠化过程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艾比湖流域生态格局是绿洲化过程和荒漠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以1990、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进行景观分类与制图,利用ArcGIS提取了艾比湖流域的绿洲和荒漠景观,基于占补平衡原理和变化检测,对比分析了绿洲退缩区和扩张区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并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得出绿洲和荒漠重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0-2005年间,研究区绿洲面积有所增加,荒漠面积呈减少趋势,绿洲退缩区的面积为1 853.75 km2,而绿洲扩张区的面积达到了1 912.13 km2。②研究时段内,绿洲的空间变化较大,其扩张区多位于艾比湖湖区周围以及艾比湖湖区西部以耕地为主的区域,绿洲退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北部。③绿洲的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了3.4196 km,同时,荒漠的重心向东北迁移,迁移距离为6.9999 km。  相似文献   

2.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试图真实反映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的强度,结果表明:①73.97%的当地居民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艾比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②当地居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较高,96.83%的当地居民愿意出钱保护艾比湖湿地生态环境。说明当地居民对保护艾比湖湿地生态环境有强烈愿望,也说明当地居民的支付意愿与当地的经济紧密相连;③71.45%的当地居民相信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将有一个稳定的、持续的、协调的生态环境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海威  张飞  李哲 《干旱区地理》2017,40(3):606-613
由于不同的环境背景下环境机制不同,所以导致了水盐(主要指水分、盐分)空间变异存在很大差异,在此背景下分析艾比湖地区含水量与含盐量空间变异,有助于更加合理的了解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一体化规律。以艾比湖为中心把艾比湖区域分为三个靶区:绿洲、荒漠、湖区,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个区域的土壤水分、盐分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绿洲、荒漠、湖区这三个区域表层土壤盐分积聚严重,其含盐量大小依次为:荒漠→绿洲→湖区,而含水量却相反;绿洲、荒漠和湖区土壤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均在85%~150%之间,属高强度变异,含水量变异系数均介于55%~75%之间,属中强度变异。说明荒漠区域盐分含量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间异质性较强;而水分含量的水平相对较为均匀,空间异质性较弱。绿洲、荒漠、湖区土壤层10~20 cm与20~40 cm土壤层含盐量的存在显著性相关性(p<0.01),即绿洲的相关系数0.913,荒漠的相关系数0.966,湖区的相关系数0.941,绿洲与湖区土壤表层与亚层含水量存在显著性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 和0.908。说明绿洲与湖区土壤层0~10 cm与10~20 cm土壤含水量存在水分转移现象,荒漠区域这种现象不明显,可能与沙漠炎热地表环境和土壤性质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揭示了艾比湖地区不同环境背景下秋季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分布特征,为艾比湖地区农作物灌溉管理及土壤盐渍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晓  陈正江  陈强  高凡 《干旱区地理》2004,27(4):576-579
以1:10万地形图为基本数据源,在Golden Soft Surfer等软件支持下建立了艾比湖湖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建立了艾比湖的水量平衡模型和湖面面积变化模型。以艾比湖为实例,从年内与年际多个尺度进行研究,探求湖面面积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最后探讨了基于该模型得出的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措施以及该模型在其他流域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由于不同的环境背景下环境机制不同,所以导致了水盐(主要指水分、盐分)空间变异存在很大差异,在此背景下分析艾比湖地区含水量与含盐量空间变异,有助于更加合理的了解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一体化规律。以艾比湖为中心把艾比湖区域分为三个靶区:绿洲、荒漠、湖区,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个区域的土壤水分、盐分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绿洲、荒漠、湖区这三个区域表层土壤盐分积聚严重,其含盐量大小依次为:荒漠→绿洲→湖区,而含水量却相反;绿洲、荒漠和湖区土壤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均在85%~150%之间,属高强度变异,含水量变异系数均介于55%~75%之间,属中强度变异。说明荒漠区域盐分含量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间异质性较强;而水分含量的水平相对较为均匀,空间异质性较弱。绿洲、荒漠、湖区土壤层10~20 cm与20~40 cm土壤层含盐量的存在显著性相关性(p<0.01),即绿洲的相关系数0.913,荒漠的相关系数0.966,湖区的相关系数0.941,绿洲与湖区土壤表层与亚层含水量存在显著性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和0.908。说明绿洲与湖区土壤层0~10 cm与10~20 cm土壤含水量存在水分转移现象,荒漠区域这种现象不明显,可能与沙漠炎热地表环境和土壤性质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揭示了艾比湖地区不同环境背景下秋季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分布特征,为艾比湖地区农作物灌溉管理及土壤盐渍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艾比湖沿岸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湖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钱云 《干旱区地理》1996,19(1):48-52
近年来艾比湖沿岸的生态环境经历了重大演变。保护艾比湖对确保亚欧陆桥铁路的畅通和发展新疆经济有重要意义。同时保存艾比湖的可能性能确定存在。  相似文献   

7.
由新疆环境保护研究所和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3团合作,在103团建立了准噶尔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研究站在准噶尔盆地边缘建立荒漠景观自然保护区,初步划定面积二十万亩。内设绝对保护区,沙生植物园、定位观测站、珍贵野生动物实验场等实验区。主要保护胡杨、梭梭等荒漠植物。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改造利用沙漠资源的措施。改善环境,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8.
陈钧  罗文英 《中国沙漠》1991,11(4):66-69
安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这里气候干旱少雨, 年雨量31.5-100毫米, 形成了荒漠植被, 是中亚荒漠的一部分。荒漠草原环境中分布着较丰富的动物资源, 甘肃省已建立安西戈壁荒漠草原自然保护区, 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 保护区内已知兽类25种, 其中资源兽类14种, 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1)走廊绿洲荒漠(戈壁)区;(2)祁连山前山地区;(3)北山-低山、中山区。  相似文献   

9.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位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的中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上,保护区内的植物从第三纪演化至今仍带有荒漠特有种群标记,对研究环境演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诊断意义,受到国内外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者的极大的关注。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样方统计方法不仅费时、费工,而且进展缓慢,另外,很难实现对保护区植物分布规律与生境的全面了解与监测。我们利用Landsat-5、7卫星提供的1987年9月的TM和1999年8月的ETM数据,两景不同时相的数据间隔12年,分辨率为30m;1∶25万的DEM数据;地面样方统计数据等。用遥感技术对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群落进行分布规律和变化探测的研究,可以快速、大范围、准确、实时获取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数据,建立三维立体景观虚拟现实图,再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样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间隔12年植被分布规律和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为合理利用这些植被资源,对受损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KJ法的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系统分析中的KJ法应用于新疆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中。首先制作了59张包含与艾比湖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信息卡片,之后根据信息的亲近性将其分为5个大组,每个组内再进行细分,最后得到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结构模型图,从管理体制建设和工程措施两方面归纳提炼出了具体治理对策。应用结果表明,KJ法能够充分体现群体的创造性思维并将之有序化,能很好地应用于包括生态系统在内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复合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尤南山  蒙吉军 《中国沙漠》2017,37(1):186-197
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自然地理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1986、1995、2000、2010、2011年),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最小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运用二阶聚类法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并依据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对研究区进行分区管理与生态调控。得出结论:(1)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类型以荒漠、草地和农田为主,占总面积的90%;森林、水域、城镇与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所占面积不到10%;1986-2010年,农田经历了减少-扩张-再减少的变化,但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一直呈现扩张趋势;(2)西北部生态敏感性明显高于东南部,其中极敏感区(约占24%)主要位于张掖-临泽-高台平原北侧、合黎山、祁连山山前戈壁与荒漠、肃南明花区;高度敏感区(约占58%)分布于走廊中部冲洪积平原;(3)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非常重要和极重要综合服务功能区约占3.2%,位于走廊中部的黑河干流缓冲区内;中等和一般重要地区约占20%,分布在山丹和民乐境内祁连山、焉支山、龙首山附近;(4)黑河中游可分为祁连山森林草地生态区、走廊冲洪积平原农田生态区和走廊北部平原灌丛荒漠生态区3个生态区8个生态功能区,依其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控制区3类,进而提出了对应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沙漠,由于黄河及屠申泽等水分条件的影响,当时尚存在着几处绿洲,西汉临戎等3座县城就建立在这些绿洲上。其后,由于黄河干流改道,屠申泽干涸,导致了绿洲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煜星  孙司衡 《中国沙漠》1998,18(2):188-192
在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概念及演变后,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分析了荒漠与荒漠化土地的概念范畴,认为荒漠是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景观,也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可能最终结果,其植被构成较稳定的顶极或亚顶极群落,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并提出了荒漠化发展程度"先逆后正"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民勤荒漠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民勤属于典型荒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以造林为主防沙治沙,然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民勤的荒漠化形式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荒漠生态对策。以民勤荒漠区为例对荒漠生态区划进行了初步探索,上与综合自然区划相衔接,下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增加了生态设计的内容,区划出了人为活动的区域、范围和干预的强度,因此更具体化、更具实际操作性。提出了一些荒漠生态区划方面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考虑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以节水和保护水资源为中心和以封育保护为主的荒漠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轩猿黄帝和他的沿黄部落就在这里开始创造中华文明。而今黄河下游常年发生断流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 ,已引起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目前 ,防治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研究工作必须加大力度 ,在财力、人力方面应给予更大的支持 ,及早编制该区治理生态环境的规划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腾格里沙漠地区湖相沉积物中固相可溶性钾含量变化有渐升式和波动式两种类型,分别为"蒸发泵"或原始沉积作用所致,对于现代干盐湖演化历史及有关钾盐矿床成因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Photovoltaic (PV) power generation is an emerging energy industry that is developing rapidly. A number of PV power pla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desert and Gobi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in recent years. Is there any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V power plants? If yes, what is it?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answer by analyzing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he Hexi Corridor as well as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light and vegetation in the Minqin desert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lar energy converted from 1 m2 of PV panels is equivalent to the solar energy that is utilized by 260.75 m2 of desert plants in the desert area. In China, there is vast area of desert and Gobi, with frequent dust storms and aeolian sand, as well as rich sunlight resources. Therefore, to develop the PV industry in the desert and Gobi regions will not only create c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s, but will also be of great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one hand, PV 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on the surface, helping to prevent sandstorms and reduce aeolian s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V industry is a win-win that generates economic returns and provid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by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V industry can be developed without taking up arable land or other types of land. There are frequently high winds in the desert and Gobi region. PV power plants, together with wind power generation, are useful to transform and consume the power source that creates duststorms and aeolian sandflow in the desert and Gobi areas. This results in fewer sandstorms and reduced aeolian sandflow.  相似文献   

18.
中国湖泊营养物水平和富营养化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分异特征,开展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研究,是实现湖泊分区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为案例区,通过遥感反演得到研究区域湖泊水体的叶绿素a(Chl-a)、总氮(TP)和总磷(TN)含量,从自然地理要素、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3 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域 DEM数据划分小流域,将各指标因子投影到小流域;在小流域尺度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分别对 Chl-a/P 与Chl-a/N 的作用,计算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算法对小流域尺度上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共同进行聚类,形成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结果。研究发现:①通过遥感反演模型可以将少数呈点状分布的监测数据推演到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有限的野外监测数据量难以支撑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不足;②通过构建各指标因子分别与湖泊水体中Chl-a/P、Chl-a/N 的定量关系,实现了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中湖泊水体微观指标与湖泊流域宏观指标的有机结合;③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进行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保证了分区结果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评价分值上的接近性;④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不同,将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分为4 个区:北云南高原湖区、滇南河谷山原湖区、桂西-滇东-黔南岩溶湖区、贵州高原东北部湖区。本文提出的基于双约束空间聚类的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方法也可以作为其它地区乃至国家尺度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地区的土壤结皮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土壤结皮对于荒漠地区生态环境、土壤形成、防沙固沙等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性质及主要干扰因子的基础上,考虑到其特殊性质及主要的聚集分布区域和受到的潜在干扰,建议在中国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建立生物土壤结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提出了拟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具体区域及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和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末次冰期以来柴达木盆地沙漠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热释光测年,结合剖面岩性岩相特征、粒度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各地形面上古风成砂剖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将柴达木盆地沙漠形成与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21~15 kaBP的末次盛冰期是柴达木盆地大规模沙漠活动时期;15~10 kaBP的晚冰期柴达木盆地沙漠经历了多次扩展和固定缩小的波动演化;10 kaBP以来的全新世盆地沙漠经历了固定缩小和再次扩张的演化过程。自21 kaBP末次盛冰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波动变化,盆地沙漠虽经历了多次扩展与固定缩小的两相组合式波动演化过程,但流沙活动至今尚未完全停止过。现今盆地流沙活动是末次盛冰期以来沙漠演化过程中新近经历的又一阶段,是末次盛冰期流沙活动的承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