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倪普 《地理教学》2011,(4):23-24
一、“问题性教学”的内涵及模式的构建 1.内涵 问题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精心编拟和展示若干系列问题,加强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简述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以问题的出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3.
徐梁  马小雪  王玮 《地理教学》2023,(24):29-31+40
问题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方式,通过创设区域地理情境和设计相应问题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设计地理问题链、探究地理问题链和总结评价四个角度,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模式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途径及优化策略,并以“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例展开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礼茂 《盐湖研究》2001,9(1):30-35
重点探讨了与柴达木资源开发相关的五个问题。一是柴达木在青海发展和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二是格尔木市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重点探讨了格尔木的城市性质 ,格尔木在国家资源安全中的作用和格尔木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三是讨论了西部大开发中 ,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四是讨论了投资补偿理论和柴达木盆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最后探讨了柴达木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勤业 《地理研究》1997,16(2):113-114
资源、环境、人口、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着极其复杂的根源,各种问题又纵横交错,互为因果,并且存在愈演愈烈之势, 成为困扰不同区域发展的严重障碍, 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纷纷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视野来观察和研究这些问题, 进而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 对于促进这些全球性重大问题的解决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 资源、环境、人口、发展问题是高层次的综合性问题, 它既是全球性的问题, 又是任何一个具体区域的区域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灵敏 《地理教学》2014,(21):35-37
学习过程中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即问题。心理学家关于问题学习的研究是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的。问题情境是问题学习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地理问题是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研究讨论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或地理过程,包括地理事件发展、演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地理问题复杂多样,本文主要侧重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设问。  相似文献   

7.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边坡稳定性问题是极为常见的,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及其资金投入有着直接性的联系。因此,有关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对边坡稳定性问题和滑坡问题加以重视,并全面落实和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基于此,论文主要围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和滑坡治理展开了认真、详细地研究和分析,希望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李培祥  李诚固 《地理科学》2003,23(4):408-413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过去基于农村本身就“三农”论“三农”的研究思路,因为农村区域自身没有条件和能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从城乡互动视角来研究“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城乡互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重点分析了城乡良性互动的机制和模式,最后提出了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赖才炎 《地理教学》2011,(24):39-42
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操作上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习单元,要求学生充当复杂问题的解决者;学生通过调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对某些主题、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养成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它源于医学教学领域,90年代中期以后,被移植到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各个年级,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问题式教学,"问题链导学"是其常用形式。本文通过一系列实例,从问题设计的依据、依托、策略和导学实施的原则等角度,探讨了"问题链导学"如何设问、如何导学等问题,并通过设问和导学实现课堂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  相似文献   

11.
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换是认知和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图为载体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本文聚焦高考经典试题,根据材料和设问信息绘制示意图,引导学生明晰问题含义,直观感受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曹军 《地理教学》2012,(13):42-43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始于提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地理学习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土地出让交易量显著下降,闲置土地问题逐步凸显。大量土地长期被闲置,滋生出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受到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王珏 《地理教学》2011,(15):13-15
一、问题提出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问题是学习的纽带,学习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我们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分析学界就排他性城市土地规划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介绍该问题背后的动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该问题的思路。研究表明城市土地规划是一项对"公共池资源"的城市土地的集体产权安排;排他性城市土地规划问题长期广泛存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这一问题来源于城市的垄断地位和房产所有者无法对房价投保。国内外学者从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提供了一些克服排他性城市土地规划问题的措施。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为当前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提供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6.
徐成鹏 《地理教学》2014,(19):45-47
地理事件、地理现象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其成因具有区域性、阶段性和复杂性,因此脱离了具体时间和空间背景的地理问题都是虚无的。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强调问题的具体背景,要讲清楚地理原理所适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要教会学生运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避免把地理知识程式化和凝固化。下面结合最近几年高考试题谈谈地理问题的时空背景对解题的影响。一、地理问题的空间尺度通常按照地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所影响的空间范围可划分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探究原则。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前提的,因为问题预示着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地理探究式学习也是如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再循着问题去搜索各种信息,组织各种材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运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语言、逻辑知识,从“偏正结构”、“相关词义”、“派生概念”三方面,阐明了地理环境的确切含义和实际运用问题。笔者在分析、探讨地理环境问题时,提出了一些与当今辞书和重要著述相悖的定义。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围绕地理环境及其派生概念“决定论”所开展的一切无端之争,除立场、观点和历史局限外,无不与下列问题的认识、理解不一有关:关于历史与现代决定论问题;关于决定与决定论问题;关于内外环境决定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非洲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通常存在两个行为主体,即国家行为体和族群行为体。非洲地缘关系的发展演变,既有国家地缘战略的影响,又离不开族群问题的作用。非洲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常常以族群问题作为干预手段,族际冲突也因此越演越烈。族群问题的恶性发展,会反作用于地缘关系,令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呈现出双向互构的态势。以非洲大湖地区为研究案例,将大湖地区的地缘关系变动情况分为三个时间段,从历史的维度对非洲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的关联性和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大湖地区的稳定期、冲突期和重建期,地缘关系格局、地缘政治博弈、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分别对族群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族群问题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湖地区国家的地缘战略和地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关乎居民生活最基础和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城市留言板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索武汉市中心城区(以武昌区为例)民生问题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武昌区民生问题整体呈现多核心集聚特征,集聚核心沿长江和交通干线形成民生问题集聚带;(2)武昌区民生问题结构特征明显,其中居民生活问题最多,房屋土地和道路交通问题次之,城市环境问题较少;(3)各类民生问题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表现为居民生活、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问题呈热点集中、冷点分散的集聚特征,房屋土地问题集聚度东高西低,建设生产问题集聚度西高东低,道路交通问题主要分布在老旧社区和毗邻交通干线社区;(4)武昌区民生问题空间分异格局是人口、城市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建设和基层管理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