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关于北宁震群性质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以及“八五”和“九五”攻关研究成果中有关震群序列的分析方法,对北宁震群作了详细研究。根据该震群序列本身的统计参数及其时空强表现出的某些特征,进行自然类比和定量识别,结果认为,北宁震群前兆意义不明显,属于一般性震群。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及“八五”“九五”攻关研究成果中有关震群性质的分析方法,对2005年2月五原震群做了详细研究,并根据该震群序列本身的统计参数及震源与介质的某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次震群对应于临河盆地的前兆意义不明显,它可能是阴山隆起区2005年7月蒙古3次中强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场增强的背景下,临河断陷带应力自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前震序列型震群的识别方法及动态跟踪预报程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发生在辽宁地区12个震群活动的特征及其前兆意义,提出了前震序列型震群的概念,定义了两个新的判定震群性质的特征参数Pt、Et,给出了前震序列型震群的识别方法和判定标准,探讨了震群动态跟踪预报程式方案和具体实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文福  王玉莹  李芳 《地震》2000,20(4):63-68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 对 1999年 11月岫岩偏岭震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一些典型的具有地震预报意义的前兆震群和前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显示, 前兆震群与前震序列之间差别很大, 其性质和前兆特征迥然不同。 1999年 11月岫岩 5. 6级地震震前序列与 1975 年海城 7. 3级地震前震序列特征及性质相同, 属于前震序列。 同时, 研究结果中也包含了判别地震序列性质的方法和须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性质判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以往研究震群性质及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从统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八五”和“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中有关震群序列参数的分析方法,对1974年以来,在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23个震群作了详细研究。根据这些震群时序分布的表象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Ⅰ增强型;Ⅱ衰减型;Ⅲ增减型;Ⅳ双丛(峰)型。又根据这些震群参数及有关特征量的统计特征,经认真分析,给出了识别震群性质的标志和定量指标(其中有些是对老指标的修正),进而总结出了较适合辽宁地区的震群性质综合判定方法。同时,与以往判定震群性质的方法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以往方法判定结果的质量、信度和科学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可作为辽宁地区中强震短临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和邻区震群研究及其综合判定指标预报效能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0年以来江苏及邻区10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另外,对前兆震群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效能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7.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8.
对阳江6.4级地震晚发余震的ML≥4.O级地震、频度和前兆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余震序列的频度和强度变化与震区周围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其前兆震群和一般小震的前兆震群一样具有前兆意义.它的余震频度、强度和震群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粤桂琼三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可作为监视粤桂琼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1989年10月18日在我国山西省大同县西册田乡与阳高县友宰乡之间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群,山西省大同无线遥测台网连续,精确地记录该震群的大小地震约1200次(截至1995年)对该震群主要地震定位,震源机制和序列特征的研究表明其属上壳构造震群,根据地震发生背景,地震序列类型和各类前兆地震前后(特别是震后)变化进行的震后预报研究,表明该地震发生符合50年代以来山西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成组发生的周期性规律,  相似文献   

10.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974年以来,在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20多个震群作了详细的研究?根据这些震群序列时空分布的表象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Ⅰ增强型;Ⅱ衰减型;Ⅲ增减型;Ⅳ双丛(峰)型。这一结果,可作为辽宁地区震群性质(前震序列、前兆震群和非前兆震群)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顺义、应县、凉城、浑源震群与张北6.2级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1996年12月出现了顺义震群、1997年11月出现了应县、凉城震群、1997年12月出现了浑源震群;这种现象可能预示着张北地震的到来,另外,这几次震群除应县震群体,b值均较低,可能是张北6.2级地震在孕育过程中应力集中的反映。再,在三省交界区,1997年ML3.0以上地震活动水平较1996年明显增强,b值出现了明显下降,可能是张北6.2级地震应力集中造成微破裂加剧的结  相似文献   

12.
2003年6月5日青岛崂山4.1级震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5日青岛崂山区发生4.1级震群。这次震群是青岛历史上少有的,青岛市普遍有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文章从地震影响、地质构造、历史及现代地震、序列特点及性质判定、地震应急等方面概述了本次震群。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次6级以上强震群,发现强震群序列具有强度大、频度高、中强余震频繁、余震衰减起伏大、持续时间长、中强震前小震活动显示平静的特点。与主余型地震相比震群型地震b值大、p值小,最后一次主要地震发生后序列衰减变慢,多数地震的余震具有共轭分布特征,主要地震的震源深度和破裂方向呈多样性,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新疆伽师强震群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兹里强震群不但在分段上极为相似,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在能量释放的分配形式上也极为相似,且余震都呈共轭分布,主要地震迁移呈多侧扩展型,强震前中、小地震表现平静。从频度及强度上看,这两次强震群第一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低,第二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高,第三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模板识别匹配滤波方法检测2016年1月9日河北怀来ML3.4震群序列目录中遗漏的地震事件,并加入波形互相关信息对震相到时进行校正,采用盖革法进行精确定位。重新定位后震群震中呈NEE向分布,与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走向一致,并主要集中在该断裂的小水峪-黄土窑段。震群中最大地震ML3.4的P波初动解的一个节面走向与精定位后震中展布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可推测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可能为怀来ML3.4震群的发震构造。震中集中分布的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的小水峪-黄土窑段属5个分段中滑动速率最大的段落,分析认为该震群可能是由断层慢滑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1日青岛崂山3.6级震群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1日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境内发生3.6级震群,震中区强烈有感,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崂山区、青岛市区大部分区域震感明显。本文从震群监测、地震影响、地质构造、序列时空特征及趋势判定、地震应急等方面概述该震群。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发生在新疆伽师的强震群迄今仍在持续活动,从1997年1月21日震群发生至1997年10月18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5次.震群发生前,该地区几乎没有地震活动.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我们设定该震群的发震构造是一组NNW(北北西)向的雁形右旋走滑断层和一组NE(北东)向雁形正倾滑断层.并以此作为模拟该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力学模型,开展震群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证实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或应力传递能产生震群活动的猜测,并对伽师震群中为何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正断层进行了合理解释.进一步推测伽师位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也可能是引起该地区地震活动丛集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1999年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的典型具有预报意义的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前岫岩偏岭兆震群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与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统计特征及性质相同,因此,认为该序列属于前震序列。同时, 将序列的表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