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地理信息系统概念与内涵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简要论述了GIS的基本概念以及几个与GIS相关的概念,并进一步讨论了GIS与组织和社会的关系: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地理图书馆、地理计算、地理信息科学、OpenGIS规范、数字地球等,着重阐述了GIS的组织属性和社会属性,并进一步从第三世界GIS应用、技术传播的角度指出GIS面对的挑战。作者认为:(1)学者对于GIS的认识非常多元化,其概念与内涵也处于不断演化之中;(2)在信息社会,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GIS研究仍面临科学的、实践的挑战;(3)超越技术,从更宽的视野观察和研究GIS,如从GIS与组织、GIS与社会、技术传播等角度研究GIS,对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GIS事业既有学术价值,又具备实践意义;(4)考虑到组织和制度因素的重要性,有必要站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中,重新审视地理信息的概念、内涵和其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2.
地球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纲要(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系统论地理系统理论是地理科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综合。系统科学是由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三者所组成,而信息论是系统科学的核心与纽带。  相似文献   

3.
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理科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手段的角度出发,探讨数字地球对人地关系研究的影响,在新技术框架下,地球系统科学所研究的新人地关系,成为实现可计算的人地关系的现代地理学发展关键阶段所必需的理论与技术依托。研究认为在数字地球实验室框架下,可以实现为地理科学的原始性创新提供虚拟创新环境。地理科学虚拟创新环境以不同空间、时间分辨率的数据为基础,或以物质和能量的多种分辨率的有关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等海量数据或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后产生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地理坐标,从里层到外层,从岩石圈到生物圈、大气圈,从局部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融合及多维(如4维)动态模拟,从而为解决地理科学这个复杂巨系统现状描述、历史反演、未来预测研究提供知识创新的平台、技术开发与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分析地理国情监测与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在生产组织与技术实现上的异同点,总结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两项重大工程项目外业工作的作业内容、技术方法,提出适用于两者联合生产的外业作业系统设计思路,从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内容与数据接口设计两个主要方面开展研究。对设计方法进行了应用示范,并与现有外业作业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系统设计方法能够适用于多类型测绘外业作业系统开发,并且可拓展至不同的分类体系与内容指标,有利于减少系统开发投入,满足多类型测绘外业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5.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系统建设是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科学有效管理以及普查成果的高效应用,山东省开展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系统建设。根据山东省地理国情普查待建库数据的类型、用途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细致的数据库设计;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管理、应用与服务的相关需求,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划分为质检与预处理工具、数据库集成管理、统计分析、普查图制作、普查成果展示和成果应用服务6个子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山东省建立了完整的、空间连续、主要要素时点统一的省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实现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集成管理与集成展示、统计分析应用,并为今后的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文从系统总体架构、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等方面介绍了山东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花岗岩区单元超单元填图的理论基础和一些术语概念,以及具体的填图方法。其理论基础有三点:(1)侵入体大小是有限的;(2)过去所谓的岩体相带,往往是岩浆多次脉动,(或涌动)形成的侵入体。所谓的岩体往往是复式岩体;(3)不同或同一个复式岩体内部各侵入体中,总是可以归为少数几类,各类侵入体有一定的相似性,可把它们归并成不同等级的填图单位。 花岗岩区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1)解体复式岩体,划分出侵入体;(2)追索和确定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3)归并单元;(4)归并超单元;(5)归并岩群;(6)确定岩群中各超单元形成顺序,超单元中各单元形成顺序。  相似文献   

7.
正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首批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我国地理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开拓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实验室为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2010年和2015年实验室连续2次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目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杨元喜院士,实验室主任为苏奋振研究员。实验室定位与研究方向:实验室紧扣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发展前沿与趋势,面向国家重大应用需求,定位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前沿技术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时空数据分析与地理大数据挖掘:面向陆地表层系统和智慧城市研究,通过智能传感器技术、室内外定位技术、野外台站等收集数据;建立融空间大数据、模型计算、知识推理于一体的定位分析方法体系,形成时空数据挖掘、地理系统格局与过程分析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资产阶级地理思想”提出质疑。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1)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并发展于东西方两个伟大时代;(2)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近代受到的批判是误解所致;(3)地理环境决定论大大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地理省情监测成果是国家重要的数据资源,对其变化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是掌握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变化的基础。伴随山东省地理省情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山东省已积累了大量地理省情监测数据。为实现山东省地理省情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及科学利用,并综合考虑山东省省级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中心的相关要求。该文基于共享文件系统的分布式存储,利用空间统计、任务并行等技术模型,设计了地理省情监测变化统计分析系统,通过对比监测区域内多时态、多版本、多年份数据,发现不同版本数据之间的差异,实现对地理省情数据要素级、地类级变化情况的监测。该文从系统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地理省情监测变化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情况。  相似文献   

10.
新型网络地图符号概念模型及其描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网络地图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空间信息都落户在网络终端上。网络地图已经成为地理信息传输与发布的有效途径和人们获取空间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作为地理信息表达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地图符号在网络上的应用仍存在着理论不完善、共享性差、难于扩充和缺乏矢量符号等问题,一些纸质地图和桌面地图系统制图中符号设计与表达的理论与方法,不能直接移植到网络地图符号系统。本文在充分研究已有的地图符号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地图符号概念模型,并建立了网络地图符号的描述体系,结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在线统计地图制作与发布系统和Web人口普查地图标绘系统对本套体系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地球信息科学的理解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智慧圈;其任务是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和能量流的人地关系,服务于和平与发展。同时论述了地球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实例作了深刻分析,并提出用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反演过去、预测未来的观点。最后呼吁GIS领域应尽快引进格网计算技术,推动地球信息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1INTRODUCTION Thequantitativestudyofregionalman-earthrelationship system can be traced back to a long time ago. Paul Vidal de la Blache, a human geographer from France, put for- ward the idea of man-earth relativity, which was further developed by his student named Jean Brunhen (BRUN- HEN, 1935). In the early 1980s, WU Chuan-jun, an aca- demician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xpanded the view of the man-earth areal system (WU, 1981), and he believed that onlythese qualitative …  相似文献   

13.
Human beings hav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natural ecosystems and are now the principal power to change the biosphere.It is logical that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Taking Minqin bsin ,Gansu Province,as a cas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physic-cal environments 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by which people maintai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ose environment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ural framework for the man-land system.Expecting to accelerate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t also analyses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regional man-land system.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man-land system in Minqin basin,the paper also brings forward an adujusting mode for the studied area,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to build up a concept that economic growth must harmonize with environmental qualityˊs and land productivityˊs improvement;to make a whol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drainage area;and to push for-ward the technique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nd establish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system. Itˊs meaningful for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rthwestern arid area,which is represented by Minqin basin,by under-standing what great changes the basin has experienced is experiencing at the global background,and studying its time standing what great changes the basin has experienced and is experiencing at the global background,and studying its time order and territorial structure ,the systemˊs character and law of evolution,trend and the regulating ways to improve man-land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4.
From the ecological view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hip.We take regional towns and cities as a complex man-land system of urban eco-community,This complex man-land system comprises two elements of “man“ and “land“,Here,“man“ means organization with self-determined consciousness,and “land“ means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niche ) that “man “depends on .The complex man-land system has three basic components,They are individual,population and community,Therefore there are six types of spatial relationship for the complex man-land system.They are individual,population,community,man-man,land-land and man-land spatial realtionships,Taking the Pearl(Zhujiang) River Delta as a case study,the authors found some evidence of the urban spati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data,Firstly,the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cities spati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i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ry,Most of the cities concentrate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but the diffusion situation is also significant ,Secondly,the growth behavior and succession behavior of the urban spati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i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temporal data ,Thirdly,the inheritance,break ,or meeting emergency behavior was observed from the remoted sensing data.Fourthly,the authors found many cases of symbiosis and competi-tion in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Fifthly,The autoeciousness,stranglehold and invasion behavior of the urban spatial relationship was discovered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新世纪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地理信息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和地理信息科学不断发展的历程 ,提出近期发展的前沿 ,以及当前地理信息产业化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最后提出对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立足于居民环境感知的视角,从基层、微观层面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状况、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以台湾海峡西岸旅游型海岛鼓浪屿、湄洲岛为例,结合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探寻其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结果显示:鼓浪屿与湄洲岛人地关系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旅游因素明显推动海岛人地关系发展;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处于转型时期,需要对海岛居民生产方式、旅游业发展、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调整。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共享不仅是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对推动科学数据共享具有重要意义。自地理信息共享的概念提出以来,对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信息共享技术上,但地理信息共享的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地理信息共享的障碍都能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因此需要从非技术视角对地理信息共享进行研究。本文从新的视角,即行为的视角对地理信息共享进行了研究。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共享行为模型,在对我国同地理信息共享有关的主要部门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定量地分析了影响我国地理信息共享的非技术因素。结合Omran在埃及和荷兰的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了文化差异对地理信息共享行为的影响。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检验和修正了地理信息共享行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的地理信息共享环境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地理信息共享行为模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地理系统是自然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分布在地球表层空间中,具有生成、维持或转换物质形态和能量形式,或驱动物质和能量流动等功能的有机整体,表征为自然与人文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空间分布、结构、格局、演化和功能。地理系统分层级广泛存在于地球表层空间,是客观现实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将地理系统用数字投影到信息世界中,进而考察、分析和制定改造地理系统的方案。由此存在2个地理系统,即现实地理系统和信息地理系统,2个地理系统长期独立存在,各自演化。近些年,融合实时观测和物联网技术,现实地理系统的变化或演变已基本能够实时投影到信息地理系统中,即2个系统不再是独立演化,信息地理系统成为现实地理系统的镜像,现实地理系统一旦发生变化,信息地理系统同步变化。当前,人类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特别是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异常迅猛发展,使得信息地理系统不再满足于成为现实地理系统的镜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和无人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即通过信息地理系统的操作,实现现实地理系统的改变。如此,未来现实地理系统与信息地理系统的界线日趋模糊,直至2个系统完全融合,不再区分现实地理系统和信息地理系统。本文暂且以智能地理系统指征这种融合2个世界的系统,并以南海岛礁的无人值守智能系统为例,展示现实地理系统与信息地理系统的融合与操作交互,实现岛礁地理环境和人工设施监测、保护、应对和操作的无人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前地理数据不确定性是制约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地理数据分析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输出的可信度。如何识别、量化、跟踪、减少、可视化表达地理数据不确定性,已引起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专家的广泛重视,成为3S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先阐述地理数据不确定性研究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地理数据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开展地理数据不确定性研究的方法及地理数据不确定性的优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