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地震应急指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7年寻乌地震时应急指挥通信方面的回顾,结合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过程中的最新应用,阐述了作为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技术标准和特点。及其在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工作的作用和应用模式等。  相似文献   

2.
地震仪器中应用的网络通讯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通讯是决定地震勘探仪器系统性能和规模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按照所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数字地震仪目前可分为有线遥测地震仪、无线遥测地震仪和无缆存储式地震仪.本文分别举例介绍了三类地震勘探仪器中应用的经典地震网络通讯技术,并对其设计理念、网络通讯原理、通信构架、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针对有线地震仪器的电缆管理难、无线地震仪器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差和无缆存储式地震仪缺少质量监控手段的问题,讨论了无线监控与本地存储相结合的地震网络通讯技术方案,提出了基于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无缆无线混合型地震仪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便携式近地表FDEM(频率域电磁法)仪器的应用需求、构成原理与特点、研究现状及新技术动态,强调了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对仪器研制过程中涉及的硬件、软件与结构三个部分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分别讨论了以不断进步的嵌入式技术、模拟技术、并行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分布式设计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便携式近地表FDEM仪器性能指标的影响,明确了从集成度、功耗、精度、处理能力等方面提升便携式近地表FDEM仪器的整体性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早日使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近地表FDEM仪器实现产业化,为新丝绸之路发展做出贡献.采用新设计理念,结合有效的新技术将提高近地表FDEM电磁勘探仪器的综合指标.可以预见,便携式近地表FDEM仪器功耗性能将会堪比现有智能手机功耗性能,勘探深度范围更广,分辨率更高,体积更小,更加便于携带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射频识别、无线通信和全球定位等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共享,在防震减灾领域巨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归纳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技术,从地震预警、灾后救援和救灾物资日常管理3个环节,分别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对人员和物资进行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社会网络服务,为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GPRS/CDMA的强震无线数据传输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华灯  叶春明 《华南地震》2008,28(2):95-102
简要介绍了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以及这种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CDMA的强震无线数据传输终端的总体设计方案.介绍了该终端的硬件设计、软件实现和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6.
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对地震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实际应用过程却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应用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野外地震勘探施工环境复杂,对无线地震仪数据传输与监控的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在介绍Wi-Fi AdHoc无线通信模式的技术特点和组网原理以及4G通信网络结构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Wi-Fi AdHoc技术的组网方便灵活、低成本、数据传输率高和4G网络设施强大、通信稳定可靠等诸多优点,设计出Wi-Fi模块与4G通信模块相结合的低功耗无线监测传输方案,通过4G网络定位监测技术,提高了无线地震仪野外施工效率,使无线地震仪野外施工更具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分频解释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地震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中,成为地震解释的一种常规技术手段,分频解释技术中分频RGB颜色融合显示方法因其独有的视觉效果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分频混色技术在高精度地震解释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包括优选高精度频谱分解方法、RGB颜色融合技术应用中频率选择的原则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分频数据RGB混色方法能有效解决地震沉积学中地层切片精度不满足薄储层预测的问题.RGB颜色融合显示方法能充分发掘高精度地震数据宽频的优势,得到精度更高的储层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反射、散射和透射电磁辐射的过程中,地表或大气中的目标地物将产生与它们自身性质相关的偏振特性.多角度偏振探测技术就是利用物质的这种偏振特性,对目标地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测,是当前遥感识别目标地物的一种新手段,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基础性试验研究阶段.本文从多角度偏振技术的物理机理出发,阐述了该种技术在当前“月球探测热”中的应用设想,表明在当前“重返月球”计划中多角度偏振探测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最后讨论了今后多角度偏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地震应急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3大体系之一,鉴于地震预报尚不过关,在没有作出临震预报而地震突然发生时,为在灾区进行有效的救援而采取的紧急行动.通信、计算机等新技术是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局域网利用了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本文根据新疆地震局地震应急现场工作情况,阐述无线局域网在地震应急现场中的应用,讨论了地震应急现场所适应的几种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模式.  相似文献   

11.
CDMA无线传输在乌江数字地震台网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网络通信是先进的通讯技术,利用无线网络开展的信息化应用具有显著优势,在地震观测与测震台网建设中,选用无线网络通信,组网便捷,既能实现数据传输,也能节约成本。CDMA有多种组网方式,进行高效组网,要根据不同环境来规划。简述CDMA无线传输技术在乌江数字地震台网的应用,找出影响传输质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WLAN(Wireless LAN无线局域网)因为其单跳的网络特性造成了通讯瓶颈,这也使得其不能很好地满足地震应急救援通讯对效率、准确、安全等特性的要求。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形式WMN(Wireless Mesh Network无线网状网)的出现为构建下一代地震应急救援无线通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通过对传统地震应急救援无线平台和WMN的介绍,分析了构建新型地震应急救援无线通讯平台的技术指标和可行性,并且给出了平台搭建建议,最后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介绍基于GPRS的APN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并应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系统可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实时性,是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传输的有效通讯手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应急通信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荣国  肖飞 《地震学刊》2014,(6):778-783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现场通信网络设施往往遭到破坏,因此快速建立有效且覆盖面大的应急通信网络,及时传递灾情信息,对现场组织救灾及指挥调度等救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无线网络具有组网简单快速、成本低等技术特点,适合作为现场应急通信的网络平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地震现场应急通信方法,在灾区现场迅速组建无线局域网,从而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整个系统组网快捷、健壮性好,并且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将各局域网组成灾区广域网并进一步接入互联网,该方法能满足地震现场应急通信信息传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CDMA无线远程传输技术在山西地震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及CDM A无线远程传输技术在山西的应用,分析了在无线传输网络中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以及3G技术在地震网络系统的应用前景,旨在为今后无线远程传输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2013年福建省陆海联测炸测实验工作为例,阐述了在野外流动地震监测中,利用当今最为流行的3G无线网络架构与IPSec VPN技术,应用其保密性高、应用灵活、价格低廉的优点,结合福建省地震局在地震行业网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快速架构与地震行业网的数据通讯模式,使得野外采集数据能够迅速的传到总部指挥中心,有效的解决了野外流动地震监测中数据实时传输的问题,保障了指挥中心的快速响应与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野外流动观测的测点分散在各地、数量众多的特点,采用基于无线宽带接入的McWiLL系统的组网技术,通过设备与无线接入系统的连接、宽带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前兆流动观测中心管理系统的前兆野外流动观测通信系统将来自这些采集点的大量数据实时可靠地传送到监控中心,从而实现远程仪器监测、数据传输等.  相似文献   

18.
The performance aspects of a wireless ‘active’ sensor, includ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real‐time data delive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feedback structural control, ar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First, the control of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s using wireless sensors is examined. Seco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R‐damper to actively control a half‐scale three‐storey steel building excited at its base by shaking table is studied using a wireless control system assembled from wireless active sensors. With an MR damper installed on each floor (three dampers total), structural responses during seismic excitation are measured by the system's wireless active sensors and wirelessly communicated to each other; upon receipt of response data, the wireless sensor interfaced to each MR damper calculates a desired control action using an LQG controller implemented in the wireless sensor's computational core. In this system, the wireless active senso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ception of response data,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forces, and the issuing of command signals to the MR damper. Various control solutions are formulated in this study and embedded in the wireless control system including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control algorithm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