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云南湖泊的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云南湖泊多属中等矿化度的淡水湖泊,碳酸盐沉积物处于缓慢的积累过程。就其外形和成分可分为微粒碳酸盐、颗粒碳酸盐、生物贝壳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碳酸盐。颗粒碳酸盐多分布在特定环境的湖区,集合粒成因与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有关;球状粒为微晶方解石组成,由藻群落及其代谢物形成的微环境对方解石缓慢沉淀有利;鲕状粒的形成可能与湖泊不定期干涸引起镁、钙比值变化及方解石、文石交替沉淀有关。微粒方解石是碳酸盐沉积的主要矿物形式,局部湖区形成的以颗粒碳酸盐为主的堆积体是云南湖泊早期碳酸盐沉积作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前处理方法对北黄海沉积物粒度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采用不同方法对北黄海底质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前处理,以探讨有机质和碳酸盐对北黄海沉积物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或碳酸盐后,粗粒沉积物(呈双峰分布)粒度分布的峰态明显变宽,平均粒和戏及粗颗粒(>32μm)组分含量明显增加;而细粒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发生明显细偏,表现为众数的细化及平均粒径和粗颗粒含量的降低。北黄海底质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的负相关,暗示了浅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输运和积聚主要是伴随着细颗粒组分发生;而碳酸盐含量同沉积物粒度的关系不甚明确,可能与沉积物物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可被分为11种类型:含岩块砾石黏土质粉砂、贝壳珊瑚砂、黏土质粉砂、钙质黏土、钙质软泥、有孔虫砂、深海黏土、含铁锰微粒粉砂质黏土、硅质黏土、含火山灰硅质黏土、含火山灰粉砂质黏土.这些类型按物源和成因可被分为陆源碎屑、钙质碎屑和硅质碎屑、火山碎屑3大类型,其中陆源碎屑分布面积约占50%,钙质碎屑占20%,硅质碎屑和火山碎屑各占15%.在物质来源、海底地形、火山作用、生物作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影响和控制下,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区内褐色类沉积物最多(60.68%),灰色类沉积物次之(38.20%),黄色类沉积物最少(1.12%).台湾省以南到17°N以北海区沉积物以陆源沉积物分布为主;巴士海峡以西海区沉积物较粗,常含砂岩块和砾石;东沙群岛以东海区钙质生物碎屑沉积丰富;中、西部海区以含铁锰微粒沉积物为主;中、南部海区水深大,主要分布硅质沉积物;南部海区、礼乐滩北缘沉积物受礼乐滩珊瑚碎屑影响大,沉积物类型为钙质软泥.  相似文献   

4.
深海沉积物中的钙十字沸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海洋自生沸石之一的钙十字沸石,是在低温低压条件下由火山玻璃经过蚀变后逐渐形成的.本文首先对采自北太平洋调查区中一些沸石颗粒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作了全面研究,确定它们是钙十字沸石.然后对广泛分布在调查区中35个站位深海沉积物中钙十字沸石的颗粒百分含量进行了统计,发现它们主要赋存在红色粘土和钙质软泥两种沉积物中,但高度富集在前一种深海沉积物中.最后,根据本研究结果并结合前人观点,对于钙十字沸石的生成过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冰川磨碎作用产生的细小碳酸盐颗粒对与融水的相互作用很敏感,因此,这种碳酸盐的同位素组分可以记录这种相互作用。作者研究了瑞士Tsanfleuron冰川沉积物的碳酸盐组合以及底冰内的碎屑,发现底冰碎屑和消融冰碛物存在同位素共线趋势,这被解释为在岩屑和自生方解石之间有混合.多数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南海海盆中部22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常量组分和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这些沉积物与大陆上地壳相比,具有相对贫Si和富Fe、Mg、Na、Ca、Mn的特点,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与大陆上地壳较为相近。表层沉积物化学组分可以划分为4类组合:硅酸盐碎屑组分、钙质生物碎屑组分、火山碎屑组分和自生矿物组分;硅酸盐碎屑组分和钙质生物碎屑组分占绝对优势,两者含量互为消长,自生矿物和火山碎屑含量较低,仅在局部区域起到相对明显的贡献。南海海盆中部表层沉积物化学组成主要受水深、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3个因素控制;水深和底流搬运作用影响钙质生物碎屑分布,深水海盆碳酸盐溶解作用强烈,海盆中部沉积物钙质生物碎屑含量低,而底流作用则将陆坡区钙质碎屑搬运至海盆边缘区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海盆中部沉积物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西部或西南部,火山碎屑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吕宋岛弧火山喷发,并堆积于扩张中心以北和海盆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7.
上海滨岸潮滩根际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及形态分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Zeeman-50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法测定了上海滨岸潮滩沉积物中Cu、Pb、Fe、Mn、Zn、Cr的总量及其5种地球化学形态含量,发现根际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一般低于表层沉积物,但在重金属含量水平上,均为Fe>>Mn>Zn>Cu,Pb,Cr;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重金属在根限沉积物中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Cu、Pb、Fe、Mn、Zn、Cr在高潮滩芦苇根限沉积物中的含量均在夏、秋季出现最低值或次低值,在中潮滩海三棱Biao草根际沉积物中的季节含量随采样地点不同而变化,但与同一地点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关性很好,除Cr(r=0.18)外,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77、0.74、0.65、0.84、0.77;Cu、Fe、Zn、Cr在沉积物中均以残渣态含量为主,Pb、Mn的碳酸盐结合态含量较高,秋季各重金属元素的碳酸盐结合态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之间发生形态上的迁移与转化。  相似文献   

8.
南海碳酸盐溶解与深海沉积物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南海深海沉积物中CaCO_3含量和浮游有孔虫溶解指数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分别为3000m和4000m。结合各种钙质浮游生物壳的被溶蚀现象说明碳酸盐溶解的特征并讨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认为碳酸盐溶解作用是影响南海深海沉积物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因而提出南海深海沉积物的类型及分析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1983年夏季中太平洋海盆锰结核调查航次中所取得的10个站沉积物样品,经测定碳酸盐、SiO_2和有机碳等百分含量,并结合日本航行报告GH_(77-1)与GH_(78-1)中有关的资料,初步探讨了沉积物钙质和硅质成分在水深制约下的变化关系。 本文认为测区沉积物主要由钙质和硅质成分所组成,钙质和硅质成分的相对含量随大洋水深的变化而消长,其变化关系基本上由下列方程式表示。C_(caco_3)=163.32-0.015D-1.47C_(sio_2)  相似文献   

10.
沼泽碳酸盐是盐水从淡到浓的沉积物,具有成土作用的证据,是环海或湖的典型沉积物(Freytet,1973; Freytet 和Plaziat,1982; Alonso-Zarza,2003).如果气候允许,它们能形成在位于海岸平原和潮坪的浅水、富碳、由淡到浓的盐水沼泽中 (Monty和Hardie,1976;Shinn,1983; Platt和Wright,1992).在这些边缘海环境中,沼泽沉积能覆盖数千平方千米,可能伴随发生喀斯特和钙质结壳岩现象(Platt和Wright,1992).  相似文献   

11.
利用JAMSTEC深海牵引器照相系统(1996)“海豚3K”和“Shinkai2000”(1997)完成了八重山岛近海黑岛海底丘(深度643~2590m)的潜水调查。在海底丘的顶部和南部丘底发现了包括管状蠕虫的Calyp togena群落 ,在海底丘顶部化能自养群落周围还发现了许多钙质烟囱、钙质砂砾管、碳酸盐壳。钙质烟囱和碳酸盐壳主要由细粒的陆源物(如石英砂和粘土矿物)组成 ,泥晶胶结。钙质烟囱不仅以碎屑形式出现 ,而且也以伴随着死亡Calyptogena群落的原地“纯”生物烟囱的形式出现 ,它们表现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底质的粒度分析结果,编制了南海表层沉积类型图。把南海的表层沉积划分为12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的展布与水深线的走势大体一致。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现代沉积、再造沉积、残留沉积和少量残余沉积组成。半深海—深海沉积中生物碎屑的组成和含量往往成为确定沉积类型的重要因素。受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随着水深增大,钙质与硅质生物碎清含量呈相互消长的关系,沉积类型因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苏北滨海湿地不同植被带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洋港滩涂上由海向陆设置断面,共采集8个沉积物柱状样(0-40 cm)和14个表层土样(0-20 cm)并对其进行粒度分析,以探讨新洋港滨海湿地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滩沉积物粒径(4.60)明显大于各个植被带(5.10-5.78),各植被带间粒径无明显变化。在互花米草滩沉积物颗粒迅速变细,分选变差。2)光滩沉积物中砂和粉砂分别占34%和56%,粘土极少,互花米草滩沉积物中砂降至5%,粉砂和粘土分别增加至70%和25%,互花米草滩成为植被演替序列中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突变点。3)植被发育演替改变了潮滩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格局,对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沉积过程具有明显的改造作用。随着植被类型和滩面高程变化,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也相应发生变化。4)光滩、互花米草滩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粒度参数变化较大,盐碱滩和芦苇滩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变化。潮流作用、潮滩不同部位的水动力差异以及不同植被的作用是造成垂直方向粒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海表层沉积类型与沉积作用若干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底质的粒度分析结果,编制了南海表层沉积类型图,把南海的表层沉积划分为12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的展布与水深线的走势大体一致。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现代沉积,再造沉积,残留沉积和少量残余沉积组成,半沉海一深海沉积中生物碎屑的组成和含量往往成为确定沉积类型的重要因素,受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随着水深增大,钙质与硅质生物碎屑含量呈相互消长的关系,沉积类型因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钙质浮游生物分布与碳酸盐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西部300多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样品均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十分悬殊,浮游有孔虫丰度介于0.5~36673个/g之间,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为0~1725个/10个视域,两者的分布规律相似。在陆坡区钙质浮游生物最富集,尤其在西沙群岛西南、南沙西部礁滩附近海区丰度最高;向深海盆区和陆架浅水区,钙质浮游生物丰度均下降。但从两者的丰度分布来看,其溶解程度不同,浮游有孔虫更容易溶解,在200~2000m水深区,丰度最高,2000m以下丰度锐减;而钙质超微化石的最富集区在500~3000m,且3000m以下仍较丰富。从碳酸盐的分布来看,本区碳酸盐的临界补偿深度(CCrD)为3500m,而CCD大于4300m,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由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构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潮滩受到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长江口启东嘴潮滩位于江苏海岸与长江岸线交汇处,现代人类活动不断增强,潮滩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对采集的四个岩芯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岩芯QDZ-1、QDZ-2、QDZ-3沉积物主要为粉砂,体现了潮滩沉积的一般规律,从底部到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在剖面下部多次出现的砂含量突然增加并伴有贝壳碎屑沉积,是因为受到极端环境变化的影响。(2)盐沼植物能够有效降低水动力能量和吸附细颗粒泥沙,互花米草引种后消浪促淤作用显著。随着潮滩高程的逐渐淤高,由低潮滩转变为高潮滩,沉积速率逐渐下降,经历了由快到慢的沉积过程。(3)人类活动会使潮滩表现出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沉积特征。岩芯QDZ-2在深度32.5 cm以上沉积物出现粗化趋势,是因为受到轮作翻种的农业生产活动影响。柱样QDZ-3在深度37.5 cm以上和岩芯YTJ-4沉积物表现出粗化的趋势,原因是围垦建堤增强了沉积动力环境,粗颗粒物质能够适应高能环境而得以沉积。  相似文献   

17.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酸盐百分含量和碳酸盐堆积速率自 2 4 Ma以来的变化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在 2 4 .0~ 15 .8、14 .2~ 11.6、10 .6~ 4 .8和 3.4~ 0 Ma四个时期具有高碳酸盐生产力 ,其中 10 .6~ 4 .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相对应。非钙质和碳酸盐两者堆积速率变化趋势在总体上相似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对碳酸盐生产力的影响。 3.4 Ma后非钙质堆积速率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与青藏高原和台湾岛的隆起有关 ,它们也是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 Ca CO3百分含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2 4 Ma以来南海北部碳酸盐的保存逐渐变弱 ,而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 ,在 15 .8~ 14 .2、11.6~ 10 .6和 4 .8~ 3.4 Ma存在 3个显著的碳酸盐溶解事件 ,其中 11.6~ 10 .6 Ma的溶解事件与赤道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崩溃”事件相当 ,说明该事件具更广泛的全球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沙群岛现代碳酸盐沉积的Ca、Mg、Sr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复杂的外动力作用的综合产物,一般而言,沉积物的组分之间并不存在化学上的平衡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用化学计算的方法来推断沉积物或沉积岩的成因.然而,碳盐酸沉积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尽管自然界的大多数碳酸盐沉积也是异地成因的,其原生组分之间一般也不存在化学上的因果关系.但是,一旦碳酸盐沉积形成之后,它们在成岩阶段发生的化学变化却是有规律的,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者对碳酸盐沉积Ca/Mg比的分析已经证明,研究碳酸盐沉积主要化学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是有环境意义的(Chilingar,G.V.1953,1967).我国西沙群岛是当代世界上重要的碳酸盐沉积区之一.该区沉积作用的主要特点是,以钙质生物的成礁作用和成岛作用为主的复杂动力-化学-生态系统,形成了多种成因不同、岩石学特征也各异的碳酸盐沉积物.研究这些沉积物的鉴别标志,对古相岩的相分析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上的分歧说明,即使就现化沉积而言,同样也存在相分析问题.古代沉积的复杂性当然就更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9.
已被公认为火星来源的AllanHills陨石(ALH84001)因其含有大量带状、类似地表成因的碳酸盐矿物而有别于其它火星陨石.对这些碳酸盐矿物已有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它们似乎是形成于火星地壳中低温(0-80℃)水体中或者是近地表的热液体系中.本文报道了这些碳酸盐的主要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这些结果限制了它们形成时流体的温度和成分.我们认为对这些化学组成以及缺少共生的水成矿物的最好解释是,在一次撞击事件中,热的(>650℃)富*q流体与超基性宕反应形成了这些碳酸盐.火星陨石ALH84001主要由厘米大小、排成格架的等轴…  相似文献   

20.
在喀拉海薄饼状铁锰结核中主要由钠水锰矿(布塞尔矿-1)组成的含铁层和主要由似细菌状原生氢氧化铁颗粒形成的含铁层互层。在研究这些浅海成岩结核的矿物学,结晶化学和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它们形成于度层水活动性的周期性变化,妈海底沉积物堆积及其被底流冲刷交替出现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