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张家口坝下地区地下热水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4.
地下热水运移中自然对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自然对流在地下热运移中的作用和规律,并给出了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结果显示,含水层水温愈高,试验时间愈长,则自然对流作用愈显著。通常情况下模拟地下热水运移时,不应忽略自然对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海底地质作用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海底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等因素制约了热水循环的发育和活动规律,而热水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一些地质效应,如海底的热水喷流成岩成矿效应,此外它还与海底的热能输导与转化、海洋化学组分特征、海洋生命和生命起源等现象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开展现代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应注重将热水循环的内部动力学机制和热水活动所引发的外部环境效应相结合,为此我们把它初步展开为:热水循环的空间组构研究、热量输导作用研究、热水流体的化学成分研究、热水活动与极端生命的关系研究以及热水活动的生命周期研究等 5个方面,分别解析其内部特征以及引发的环境效应。最后初步探讨了开展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海底地质作用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海底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等因素制约了热水循环的发育和活动规律,而热水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一些地质效应,如海底的热水喷流成岩成矿效应,此外它还与海底的热能输导与转化、海洋化学组分特征、海洋生命和生命起源等现象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开展现代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应注重将热水循环的内部动力学机制和热水活动所引发的外部环境效应相结合,为此我们把它初步展开为:热水循环的空间组构研究、热量输导作用研究、热水流体的化学成分研究、热水活动与极端生命的关系研究以及热水活动的生命周期研究等5个方面,分别解析其内部特征以及引发的环境效应。最后初步探讨了开展海底热水活动的系统性研究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粤西震旦纪硅岩建造的热水成因及古热水活动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永章  刘友梅 《广东地质》1996,11(2):47-54,T001
粤西和桂东南地区前寒武系顶部的硅岩沉积建造(“震旦系D组”),具有层状,纹理状,块状和假角砾状构造,其中的元素显著地下TiO2和Al2O3,大部分微量元素相对于地壳克拉克亏损,但Ba,Sb,Hg,Ag和Bi等少数几种元素例外地富集,在Al-Fe-Mn三元图中投影落在热水沉积区域,大部分微量元素在第一个因子上均有显著的因卫载葆,REE总量以低为特征,平均稀土元素分布型式落在世界上已知典型热水沉积物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成矿热水系统研究中的成矿热液基础成分,物理化学状态作了总结,分析了沉积岩中含金属热液的系统的物理化学效应,综合了卤水系统硫化物沉积的各种他热水沉积后的化学变化等,对近代热液矿床理论提出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海底热水矿床勘探开发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热水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海底矿产资源。其中作为目前研究重点的是热水流化物矿床,由于产出构造背景不同,既有与黑矿相类似的,也有与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相类似的海底热水硫化物矿床,其成分主要有铜、  相似文献   

10.
王建庄 《河南地质》1995,13(3):213-217
郑州市区的地下热水来自增温地层,在使用电法勘探确定热水层位和埋深时,用五极纵轴测深法与对称四极测深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梧桐庄矿地热异常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梧桐庄井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井田热水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梧桐庄井田的水化学特点、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径流条件,针对地热形成必须具备的“热水储层”、热储盖层、热的来源、导热通道”四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梧桐庄井田为一受活动性强大断裂控制的、深循环对流型的热水型地热异常区,为今后矿井治理与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临江市老三队地热水的自然地理概况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概况,分析了它的物理化学特征,含水岩组,补、径、排条件以及热储层、隔热盖层、地热水源等,最后探讨了其形成条件及成因。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临清市近年来在市区范围内陆续发现地下热水。本文首先通过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分析、地热调查工作,建立了临清市地热概念模型。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体积法计算了热储层的热水静储量,并对地下热水进行质量评价。提出了地热开采、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地下热水运移数学模型简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国内外评价地热资源的方法:①用容积法(热储法)计算地热资源量;②用解析法和数值法求解描述热水流动和热量运移的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地下热水系统的水动力场和温度场的时空变化。这些模型既有稳定流的,也有非稳定流的,并已从一维模型发展到二维模型再到三维模型。描述地下热水流动和热量运移的三维非稳定流模型,是目前流行和先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既环保又节能地利用地下水中热(冷)资源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同井回灌循环水方法的新思路,使砂土、粉土地层中地下水在中央地温空调中的应用实现突破,并成功地投入使用。同时与异井回灌方法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同井回灌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地热井井位确定研究——以豫煤二队院内地热井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龙门地热田地质构造、地下水运动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在地热田内寻找地下热水的富水靶区,并推算了其范围。又以地面调查、地面电法等手段进行了验证,确定了地下热水富水带的具体位置及地热井施工井位,一次成功地打中千米以下地热水的富水区,为地热田内寻找、开发地下热水总结了经验,丰富了深井及地热田找水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临清市地热地质条件分析及地热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清市区近年来陆续发现地下热水,本文在了解区域地质地热背景的基础上,综合临清市地热调查成果,建立了临清市地热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温泉73处,热汽泉7处和热水井5处,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南坡.天山西段和昆仑山北坡等广大地区.本文将地热水分为褶皱山地断裂型和沉降盆地型两大热水区,以中低温热水为主,富含Si、Li、Sr,以硫酸盐和重碳酸、硫酸盐水为主,矿化度一般于1g/1.新疆煤层自燃热能释放形成的热汽泉,最高温度达187℃.为大气型热汽水.  相似文献   

19.
闫海渠 《地球学报》2000,21(2):147-150
河北省部分煤矿区存在地热异常现象 ,地温梯度最高可达 6℃/100m ,形成矿井热害。这些地热异常区的形成多与构造和地下水密切相关。开发利用这些煤矿区的地热资源 ,有助于减轻矿井热害 ,有利于改善这些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减轻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Correct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inrush sourc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revent and control mine water disasters. Hydrochemical analysis, Fishe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geothermal verific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verify the water sources of the multi‐aquifer groundwater system in Gubei coal mine, Anhui Province, North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hydrochemical water types of the Cenozoic top aquifer included HCO3–Na+K–Ca, HCO3–Na+K–Mg and HCO3–Na+K, and this aquifer was easily 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aquifers because of its low concentration of Na++K+ and Cl. The Cenozoic middle and bottom aquifers, the Permian fissure aquifer, and the Taiyuan and Ordovician limestone aquifers we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Cl–Na+K and SO4–Cl‐Na+K or HCO3–Cl–Na+K water types, and their hydrogeochemistries were similar. Therefore, water sources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via hydrochemical analysis. Fish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iscrimination rate was 89.19%. Fisher discrimination results were improved by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geothermal analysis results, and this combination increased the identification rate to 97.3 % and reasonably explained the reasons behind two water samples misjudgments. The methods described herein are also applicable to other mines with similar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