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运用1998~2001年沈阳常规气象数据和1989年沈阳观象台迁址期的新、旧址的并行观测数据 ,采用逐步回归等方法 ,建立了考虑城市热岛效应和辐射等因子作用的城市最高和最低体感温度预测模型 ,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造成日最高气温变化的机理和辐射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
景洪市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红梅  刘文杰 《气象》1997,23(3):38-41
利用景洪城郊长期对比观测资料(1964-1994年),研究了景洪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热岛现象日趋明显,城郊气温,风速差逐年增大,市区降水量,空气湿度,雾日数,日照时数,直接太阳辐射及总辐射减少趋势明显,而散射辐射有所增加,且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现干季强于雨季,干季的夜间强于白天,雨季的白天强于夜间。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格局与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作用,并结合城市景观格局研究中的新领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解决城市热岛问题的新思路,即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达到缓解甚至消除热岛效应。展望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象灾害、市区空气污染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本文根据杭州市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杭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杭州市的城市热岛效应特征是十分显著的.本文还对平均天气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2—2014年济南市自动气象站气温数据,分析济南市夏季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夏季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热岛强度由市区向四周辐射,市中心沿经十路到泉城路东西向一带为热岛效应最强区域;济南市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早晨和傍晚前后存在热岛强度陡然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1~2017年遂宁市主城区气温观测资料、MODIS卫星遥感资料,Landsat TM影像资料,结合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对遂宁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评估,得到以下结论:气象观测资料显示遂宁市主城区存在城市热岛效应,且从2011~2016年,其热岛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遂宁主城区夏季热岛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基于MODIS卫星资料分析得到:2011~2014年,遂宁主城区的城市热岛范围逐渐扩大;强热岛和极强热岛主要集中市中心,2016年到2017年,城市热岛出现了一定的缓解,强热岛和极强热岛被消除。2017年极端高温下的遂宁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比2006年的弱。海绵城市建设增加了遂宁市主城区绿地面积、水域面积、改变了城市路面、合理规划了城市建设,使遂宁市主城区热岛效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市紫外辐射变化特征及经验估算方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胡波  王跃思  刘广仁 《高原气象》2007,26(3):511-518
利用2004年4月—200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的紫外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城市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紫外辐射的变化规律与太阳总辐射一致,紫外辐射与总辐射的比值变化范围在0.02~0.04之间,晴天恒定在0.03,阴天在0.04左右,在沙尘暴过程中比值最小,为0.02。通过分析紫外辐射与大气质量数和平均晴空指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合于北京的全天候紫外辐射的估算方程。利用建立的估算方程及观测的总辐射值进行了紫外辐射的估算,紫外辐射的计算相对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4~2021年Landsat 8 TIR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别采用劈窗算法(SWA)和大气校正法(ARC)反演了深圳市地表辐射温度,并利用地面站点监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探讨了该期间深圳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TSWA、TARC)与地面站点监测气温(TM)都存在显著线性相关(TSWA=1.01×TM+2.65,TARC=0.85×TM+5.51,p<0.01),但劈窗算法更接近地面站点监测数据。在2014~2021年间深圳城市热岛面积(HI>0.01)未观察到显著增加的趋势(p=0.94)。深圳市城市热岛分布与城市发展格局关系密切,城市规划用地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影响。生态水域和生态绿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交通道路和工业仓储等城市用地强化了城市热岛的形成,并且城市路网的分布和密度对城市热岛的形成有强显著性影响(p=0.003)。  相似文献   

9.
邵振艳  周涛  史培军  龚道溢 《高原气象》2009,28(5):1105-1114
利用2000年6月\_2003年12月全国33个重点城市的PM10日监测数据与地面总辐射日观测数据, 结合总云量、 降水量等气象观测数据, 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质与地面总辐射的关系, 并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面总辐射减少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各观测站点的总辐射随着PM10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其空间特征表现为西北、 华北和华中地区的重点城市所受的影响较大, 而华南、 西南地区的重点城市所受影响较小; 其时间特征表现为春、 秋季影响较大, 而夏、 冬季影响相对较小\.总的来说, 在2001\_2003年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使我国晴天地面总辐射减少20.1±1.9 W·m-2。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城市与郊县站地面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石家庄地区17个站1955—2006年逐日最低、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16个郊县站与石家庄市区站最低、最高气温的差值。结果表明:各郊县站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均比石家庄市站低,最低气温偏低0.17~2.07℃,16个站平均偏低1.02℃;最高气温偏低0.01~0.55℃,16个站平均偏低0.28℃。郊县站平均最低气温偏低程度在冬季更明显,1月平均达到1.69℃,夏季偏低程度比较弱,但最弱的7月也有0.49℃;最高气温的偏低程度也在冬季明显,但季节性差异没有最低气温大。不论最低气温,还是最高气温,各县(市)站与石家庄市区站之间的差异均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增大现象,最低气温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增大尤其明显。石家庄市区站地面最低、最高气温记录反映出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因城市下垫面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城市人为热排放的迅速增加所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已成为城市气候和区域气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及时追踪国内外最新进展,综述了城市热岛的概念和形成机制,重点介绍了地面气象资料观测法、遥感监测法和边界层数值模式模拟法等3种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方法,总结了城市热岛效应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基于现有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不够完善和深入,研究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尺度局限于宏观大尺度以及各种方法自身的局限性等不足,指出在未来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应突破现有的大中尺度,注意结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多尺度多平台监测以及综合考虑气溶胶粒子对辐射强迫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1981—2015年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气温和地表温度等资料,通过其年际变化趋势,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夏季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2年呼和浩特市夏季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加剧,其中2010年是热岛效应最强的一年;以最低气温表征的热岛强度更能明显地反映出热岛效应加剧的趋势,热岛强度的变化趋势与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更为一致;在热岛效应加剧的背景下,月平均最高地表温度的变化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1引言在采用一维平稳时间序列建立单站长期温度预报方法时,为体现统计规律,拟引进使用1951~1976年沈阳气温资料以增加样本长度。在考查资料的非均一性问题时,将沈阳现象台与沈阳市苏家屯区气象站两站共有时间段的年平均和月平均等气温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的结果,可将定性的城市热岛现象定量化,用以对历史气温进行修订,避免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系统误差影响统计分析预报工作。2气温对比分析2.1对比分析的依据由于气温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两站气温观测地理环境相近,引进使用沈阳即观象台的气温资料是可行的。两站的气温观测…  相似文献   

14.
李雄  梁丽妮 《广西气象》2003,24(2):31-32
对南宁2002年沥青、水泥等不同下垫面温度观测资料和紫外线辐射强度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水泥日最高温度均比同期气温明显偏高;南宁属紫外线高辐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增温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其中,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消耗等都是影响城市增温的主要因素。此外,分析还证明了采暖度日指数和制冷度日指数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区域内不同下垫面的有效辐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一平 《气象科学》1997,17(2):168-175
本文以低高原城市昆明市为厂家对象,利用城市区域内上气候观测资料,定量地分析了城市区域内不同下垫面的有效辐射特征、变化规律,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中可为探讨城市区域辐射状况,城市气候形成机制及城市气候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并可为其它地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能够实现大气温湿度廓线参数的实时观测与反演,在大气探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受到观测方式和数据反演算法的限制,目前主要应用于地面固定站点上空的大气参数遥感探测,无法实现大气参数的移动观测。因此,尝试将自主研制的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进行改进并安装在车载平台上,对车载微波辐射计移动大气观测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车载微波辐射计移动观测是可行的。此外,利用车载移动走航观测数据,对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移动走航观测能够用于观测城市热岛效应,西安中心区域比郊区温度高出约1.0℃左右,城市中心的大气对流有效位能也比郊区高出1000~2000J/kg。通过这次实验为微波辐射计的车载移动观测和应用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及减缓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16年重庆市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讨论了重庆市主城区56年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趋势和年变化特征,并利用2009~2016年的逐时气温资料分析讨论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6年来重庆市城市热岛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季节中盛夏上升最明显;重庆市城市热岛效应存在明显的年变化特征,盛夏的热岛效应最强,初春次之,仲春至初夏的热岛效应最弱;重庆市城市热岛效应具有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各季节热岛效应均表现为白天弱,夜间强。重庆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及其变化,既受到地理位置、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更由城市下垫面变化(绿地和水体的面积及分布)、大气污染、人为热排放等城市化进程因素所决定。结合重庆城市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可以减缓重庆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ETM+及少量地面观测数据,基于SEBAL模型,反演了武汉市2002年7月22日的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研究结果表明: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分布与下垫面类型分布相对应,其中城镇、工矿下垫面以显热交换为主,草地、林地、水体等下垫面以潜热交换为主;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分布能够清晰指示城市热岛分布状况,适当增加城区中绿地和水体,可增大潜热通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20.
1引言原沈阳观象台位于辽宁工业展览馆东侧、文化路立交桥的东北角,无疑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原现象台的气象记录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特别是热岛温度效应更为突出为消除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保证气象记录的真实性,观象台于1989年1月迁出城内,新址在浑河南岸东陵区的浑河堡村,基本消除了热岛效应的影响。为连续和正确使用现象台新。旧址的气象记录,我们应用新址和邻姑苏家屯区气象站连续6年(1989~1994年)的观测记录,对原观象台的热岛温度效应做一简要分析。2热岛温度效应订正的必要性应用沈阳现象台迁址前后的温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