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是地质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本文整理和分析了近年来南海深部过程、洋盆扩张、形成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含油气盆地耦合关系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洋盆扩张作为南海形成演化的核心问题,扩张模式与年代、动力学机制以及深部过程均存在较大争议.但普遍认为南海是在伸展作用下,伴随着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而形成的.南海含油气盆地广泛发育,均认为其形成演化主要受南海深部动力过程作用的控制,但关于南海深部过程对盆地和油气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等基础问题,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能准确回答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前人研究工作,结合本文开展的南海深部构造界面反演,初步建立了南海深部过程及与沉积盆地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建议开展更为细致深入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确定南海深部结构及构造,构建南海深部演变过程,结合南海周缘含油气盆地分布及性质,明确南海深部过程对含油气盆地的控制作用,对比分析南海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特征,从而阐明油气资源与深部构造及过程的关系,以期更好的理解南海深部过程及其对含油气盆地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地热特征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共148个新测热导率数据,根据收集的钻井温度数据新增计算65个大地热流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的地温梯度图、大地热流分布图;系统归纳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油气勘探成果.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的平均热流值分别为68.7±11 mW/m2、71.1±13 mW/m2、65.7±8.9 mW/m2、74.7±10 mW/m2,属于典型的“热盆”.热流区域分布特征总体上受大地构造背景控制,随地壳厚度从北向南,由陆架到陆坡区逐渐减薄而增高,水热活动与岩浆活动等是引起局部高热流异常的原因.盆地地温场的差异控制和约束了油气分布富集规律,从研究区油气勘探成果中可以发现,该区域的气田多发育于高热流盆地(凹陷),而中-低热流盆地(凹陷)则多孕育油田,油气田具有“北油南气”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南部边缘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采用基于多期有限拉张模型的应变速率方法对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进行了构造-热演化模拟,并与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进行了对比分析.南海南部边缘晚新生代具有明显碰撞挤压、走滑改造的痕迹,而同时期北部边缘以小规模的张性断裂活动为主,由于构造活动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南、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莺歌海盆地拉张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是南海北部陆架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McKenzie(1978)的均匀拉张模型,并采用Middieton(1984)在地震地史分析中的做法,由地震剖面资料得到进行去压实校正所需的地层资料.经过去压实校正和回剥处理,得出了盆地典型剖面的地层埋藏史和热沉降史.然后,由热沉降史通过与McKenzie的理论曲线的对比,求出拉张因子分布.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为符合McKenzie模型的盆地,南海的两次扩张在莺歌海盆地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红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的重要断裂构造,研究其形成演化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地貌变迁、水系演化和含油气沉积盆地形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结合部(简称莺琼结合部)是开展红河断裂带向海延伸属性研究的关键点.本研究以区域长地震剖面、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岩芯资料为基础,对莺琼结合部开展了详细的...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是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本文在详细研究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新采集的二维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回剥模型算法,分别计算了上地壳、地壳和整个岩石圈拉伸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洋陆转换带盆地岩石圈发生了与深度相关的拉伸变形过程,并且随深度增加,拉伸量逐渐变大,该结果解释了南海北部盆地裂后阶段发生的加速沉降现象.同时,本文结合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过程的特点,将洋陆转换带盆地演化划分为陆内裂陷阶段、裂后热沉降阶段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本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征,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莺-琼盆地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莺-琼盆地(是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简称)位于海南岛西南,是我国最近崛起的又一个大气区.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是两个不同成因类型的盆地,但自 5 Ma BP以后盆地的快速沉降与快速沉积,使两个盆地都进入到高地温梯度、超压环境,从而造成与众不同的成烃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8.
任建业  雷超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2):3303-3314
通过对盆地地震剖面构造-地层的详细解释,在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简称莺-琼盆地)古近纪同裂陷充填序列中识别出一条区域性的构造变革界面——T70,该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显著的下削上超的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发育的时代为32~30 Ma,与南海海底扩张起始和红河断裂带左旋走滑的时间一致;T70界面将莺-琼盆地的同裂陷期地层...  相似文献   

9.
南海位于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自晚中生代以来历经张裂作用、海底扩张以及印藏碰撞、菲律宾海板块西向运动等构造事件的叠加改造,不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格局,而且堆积了厚薄不均的沉积层.为了考察沉积层密度改正对利用重力资料分析南海不同尺度构造特征的影响,本文利用南海各区域不同深度沉积层的地震波速度及钻孔密度等数据,建立了沉积层与沉积基底密度差随深度变化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基于该关系式,计算了南海沉积层相对基底密度低而产生的重力异常值.结果显示,南海沉积层的重力异常值在海盆区介于-40~-60 mGal,而在堆积巨厚沉积物的莺歌海盆地可达到-135 mGal;相对于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经沉积层重力异常改正后的地壳布格重力异常更能突出深部不同尺度的密度结构和莫霍面的起伏特征,其总水平导数模更突显了南海西北部红河断裂带的海上延伸;利用谱分析技术估算岩石圈强度时,经沉积层重力异常改正的地壳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获得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值更为符合地质实际,特别是在长条形的巨厚沉积区如莺歌海盆地和马来盆地.分析表明,重力异常的沉积层密度改正对揭示南海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有机成熟作用及油气生成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地质、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结合盆地动态模拟技术,系统论证了高地温梯度、强超压环境活动热流体的运移和聚集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的强化作用,发现并论证了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动力学机制,并进行了化学动力学模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地温梯度、异常压力环境有机质的热演化和油气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1.
红河断裂带东南的延伸及其构造演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河断裂是中国华南与印支地块的分界线, 莺歌海盆地的一号断裂是红河断裂向东进入南海的延伸部分. 根据新的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的研究认为, 红河断裂是沿着越东断裂向南延伸, 在越南南部海域进一步分为两支断裂: 一支是卢帕尔断裂, 它继续向南延伸并消失于西北婆罗州之下; 另一支是廷贾断裂, 它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可达文莱-沙巴地区. 指出, 万安盆地和位于南沙地块上的沉积盆地具有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 越东断裂和廷贾断裂的连线应是印支地块与南沙地块的分界线, 它们同属陆缘断裂, 并总体表现出以走滑断裂为主的特征, 而卢帕尔断裂应是印支地块上的板内超壳断裂. 重建了红河断裂和南海扩张的演化历史, 所获得的认识对邻区构造演化的理解及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桂  张健  王蓓羽  艾依飞  董淼 《中国地震》2020,36(2):221-233
南海西缘以走滑断裂系统为特色,是南海各陆缘中结构构造最复杂、研究程度相对欠缺的海陆构造边界。针对南海西缘走滑带的热效应研究程度低、而该走滑带又对周缘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意义重大的现状,对西缘走滑带中南段进行了热模拟研究。通过模拟软件Comsol计算西缘走滑带中南段在距今约30Ma时间尺度下因走滑摩擦生热而产生的温度和热流,结果表明,中南段越东-万安断裂在距今30Ma时间尺度下、70km深度范围内,由于走滑摩擦而产生的最高温度约为434℃,产生的最大热流约为55mW/m~2,而南段卢帕尔断裂在相同的时间尺度和深度范围内,由于走滑摩擦而产生的最高温度约为300℃,产生的最大热流约为40mW/m~2,与实测结果相比,误差控制在15%以内。该热模拟研究结果为研究西缘走滑带周缘新生代盆地中烃源岩的热史及成熟史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对走滑带周缘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形成了离散型、走滑-伸展型和伸展-挠曲复合型3类陆缘盆地.这些盆地由于其构造演化差异性,导致了盆地沉积充填存在较大差异,相应地导致这些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资源量的巨大差异.南海北部离散型大陆边缘盆地主要发育湖相泥岩和海相泥岩烃源岩,尽管存在较好的湖相烃源岩,但由于各断陷分隔且面积较...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地球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指出震旦-三叠纪和侏罗-第四纪是两个构造巨旋回.在这类旋回中,盆地经历了由伸展到聚敛的完整发育过程塔里木盆地的演化总体上表现为强伸展-聚敛-微伸展-强聚敛的特点盆地动力学旋回决定了油气的生运聚散过程.提出含油气系统旋口的概念.在分析寒武-奥陶系含油气系统旋回、石炭系-下二叠统含油气系统旋回和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旋回的基础上,指出对含油气系统旋回的形成期与调整再分配期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丰富,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大、沉积相横向变化快和构造演化复杂等原因,致使该海域新生代地层的划分方案差异大,地层时代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正确认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不同分层方案基础上,通过收集国外在南海南部深水区两口关键钻井的资料,开展曾母和北康两盆地重处理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地层解译,以及联井剖面的井震对比,重新识别和标定新生代重要构造变革面的地震反射特征.根据海域钻井、地层岩性、沉积环境、构造应力体系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婆罗洲陆地测年结果和区域构造事件,重新厘定中中新世T3构造变革面的发育时代,年龄为15~17 Ma,分析了该界面的构造含义,认为其是南海海底扩张停止的一个构造响应界面,在南海南部海域对应南沙运动,在北婆罗洲地区表现为沙巴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6.
南海深部构造对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海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进行布格校正、海水层校正和沉积层校正,得到布格重力异常,再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分离,利用位场界面反演方法对区域布格异常进行反演计算得到研究区域的莫霍面深度分布;采用全变倾角化极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卫星磁异常数据进行化极处理,并进一步对化极磁异常作向上延拓,得到延拓后化极磁异常结果.分析布格重力异常、莫霍面深度及化极磁异常特征,结合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的证据,得到以下结论:推测南海北部陆缘的古俯冲带位置是从118.5°E,24°N沿北东向延伸至109°E,15°N;红河断裂入海后经过莺歌海盆地在海南岛南部转为南北向与越东断裂相接并延伸至万安盆地;推测中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位置是从110°E,2°N到101°E,21°N.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建业  庞雄  于鹏  雷超  罗盼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2):4901-4920
本文以海洋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开发中积累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和分析为基础,描述和划分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地壳岩石圈结构构造单元,由陆向海划分出近端带、细颈化带、远端带和洋陆转换带(OCT,含边缘高地)四个构造单元.从细颈化带到OCT基本处于现今陆架坡折带之外的深水-超深水区的范围,以强烈的地壳薄化和发育大型拆离断层控制的拆离盆地为特征.这些深水-超深水盆地的同裂陷阶段均经历了早期均一断陷、中晚期拆离式断陷的演化过程,受控于南海北部大型拆离断层作用及其所导致的岩石圈临界破裂过程.新的深水-超深水盆地形成机理的认识为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的非瞬时伸展破裂过程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沉积体系配置和构造-热演化过程,将为科学评价南海北部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油气勘探潜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能源,资源量大,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以南海分布居多.本文分析了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构造沉积、烃源、温度与压力等因素,并以墨西哥湾和布莱克海台天然气水合物藏为例进行了分析.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南海海域的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认为南海的构造及气源条件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同时进一步认为南海地区水合物成藏一级远景区包括台西南盆地、东沙群岛、西沙海槽—琼东南盆地和北康盆地,次级远景区包括中建南盆地和万安盆地等.并针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及研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西区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计算了研究海域重、磁资料的1阶小波细节、4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分析与计算可知,研究区的布格重力异常以北西低的负值,东南高的正值为特征。在东部及东南部异常等值线走向为北东;西部异常等值线以北西走向为特征;西北地区异常以北东东、北东走向的局部等值线圈闭为特征。磁场的展布十分复杂,按磁异常的变化程度可分为三个变化区,即磁异常平静区、剧变区及缓变区。磁异常的平静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即莺歌海盆地所在位置,这一带磁异常等值线极为稀疏,异常值为负背景异常。剧变区位于海南岛,该地区的磁异常变化极为剧烈,异常特征以局部小圈闭为特征,等值线分布密集。磁异常的平缓区位于平静区及剧变区之外的其它地区。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的磁异常具有此特征。根据重、磁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同时参考穿越南海地学断面的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计算表明南海陆架盆地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22-33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拉伸陆壳、过渡壳的性质,同时存在有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磁性底界面厚度在17-24km之间变化,其中在莺歌海盆地较深,在海南岛地区磁性界面较浅。  相似文献   

20.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问题.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问题制约了其油气分布规律、储量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地震剖面数据为约束,以重力资料为主、辅以磁力资料,研究了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构造区划.通过提取新生代盆地及其构造单元引起的重力异常,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反演了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及新生界厚度.在充分调研已有盆地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以新生界厚度为基础并结合重、磁、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地质-重磁震联合解释,将南海原有的36个盆地重新划分为24个盆地,盆地总面积扩大了约15万km2.研究表明,南海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厚度在1.5~16 km之间,有6个北东东/北东向沉积坳陷带、2个近南北向沉积坳陷带以及1个三角沉积坳陷区;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呈现"南三北三"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