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这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王思敬教授在祝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鸿允教授从事地质科学研究五十年纪念会上敬献的贺诗。他高度概括和赞颂了刘鸿允先生在从事地质科学研究中,对地质所的发展和对我国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塞武纪地质学(尤其在震旦纪)研究领域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地质科学》1985,(4):313-319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授予瑞士许靖华教授名誉教授证书仪式。仪式由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顾以健主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代表中国科学院授予许靖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证书。这是中国科学院在地学领域授予的第一个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3.
正当秋高气爽,喜庆丰收的金色季节到来之际,我们高兴地迎来了著名地质学家叶连俊教授从事地学研究五十周年。叶教授的科学业绩正象这金秋的果树硕果累累,这是他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五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险阻、努力攀登的结果。这五十年,是他充满理想、奋斗、成功、挫折、再成功、再前进、不断向科学高峰迈进的五十年,是他富有科学创造力的五十年,也是他热爱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五十年。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承办的“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8-31日在长沙隆重举行。恰逢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其成矿学理论)创立45周年及其创立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陈国达先生90华诞之际,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创新活化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7,42(1):30-3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守信研究员所著“理论地层学与应用地层学———现代地层学概念”一书,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40页,400千字。张守信先生毕生从事地层学理论和概念的研究。1966年开始构思编写一本地层学方面的专著,1981年4~5月间曾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作过讲座,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理论地层学,也曾多次在有关短训班和讲习班上试讲并征求意见,1989年写成“理论地层学———现代地层学概念”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十余年来,国内外地层学界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张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已经编制完成。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邀请近50名有关的学者和专家,在青岛对该图进行了评审。大家一致赞赏编制这一图件的首创精神,认为该图指导思想明确,基础资料扎实,编图方法严谨,图面表达清晰,是目前国内外少有的、水平较高的一张海陆大地构造图。他们建议尽早予以出版,使之对提高我国地质科学研究水平、阐明我国资源能源分布规律和进行区域稳定性分析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2002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等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以李德生先生在京学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为主任,陈蟒蛟、刘友元、张兴、何登发等其余在京学生为委员的组委会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8.
地层学家张守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2):415-416
张守信,男,汉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祖藉河北静海县,1927年10月6日生于江苏徐州市,2006年8月31日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曾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地层分类专业组副组长,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国际地层划分分会(ISSC)个人会员和会员资格审查委员会五成员之一(1981~1992),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委员会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地层分委员会会员(1984~1988,1995~1999);曾受聘为地质矿产部第七个五年计划的“1:50000区域地质制图方法研究”项目顾问(1986~1990)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项目专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讲授理论地层学与应用地层学(1981~2004)。  相似文献   

9.
宋玉环 《地质科学》2008,43(2):281-281
“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庆祝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该室建立于1957年,至今已整整走过了50年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0.
乔秀夫 《地质科学》1993,(1):102-102
《中国震旦系》一书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鸿允教授等30余年来对中国震旦系研究的集体总结,1991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1章,575000余字。 本书区域地层中将中国震旦系区分为9个一级地层区,22个二级地层区。描述了不同地区的地层相。在对剖面的描述中,专门讨论了剖面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从而给读者提供了分析、判断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沉积学报》1987,5(3):1-3
叶连俊教授自193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开始从事地学研究以来,迄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叶连俊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沉积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沉积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国际地科联沉积学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理事等职。  相似文献   

12.
林高钰 《地质科学》2007,42(3):623-624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梦熊教授,水文地质学家。1917年10月12日生于南京,1942年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毕业,同年考入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西北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1945-1950年,在黄汲清先生领导下,参加1:3,000,000和1:1,000,000中国地质图的编图工作。上世纪50年代起投身水文地质事业,组织完成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其科技成就与学术贡献涉及水文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是我国水文地质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今年正逢他从事地质工作65周年,又喜逢90寿辰,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3.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8,43(2):320-32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家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14.
林传易 《地质科学》1980,15(4):408-408
国际矿物学会第十二届会议于1980年7月4日-7月6日在法国奥尔良举行。来自32个国家的约4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提交会议的论文共221篇。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派出徐国庆(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刘永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林传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周新民(南京大学)四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峡东区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宏体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作者于1990年12月再赴著名的长江峡东地区震旦系采集化石。  相似文献   

16.
郑剑东 《地质科学》1992,(1):103-104
《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一书已于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总结了1985年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的成果,论述了青藏高原的地层、古生物、岩矿、第四纪地质及地貌、沟造演化等方面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岩石绝对年龄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这个問題的研究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貭研究所和中国地貭部地貭研究所的倡議而进行的。参加这項工作的有中苏两国的科学工作者,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苏联科学院、中国地貭部和苏联地貭及保矿部有关研究所的人員。由于有許多人参加这項工作,因而能在1957和1958年夏季收集了必需的岩石标本,并在1958-1959年室内工作期間对它們作了部分的研究。用以鑑定年龄的标本是为了編制中国第一个地貭建造年代簡表和进行华北前寒武系研究而采集的。它们包括了中国主要岩浆旋迴和变貭杂岩体。  相似文献   

18.
金玉璋 《地质科学》1990,(2):201-20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法国洞穴联盟21名科学家与洞穴学家组成的考察队,于1989年10-12月对贵州、川东、鄂西进行了名为“格必河-89”的科学考察。测量了总长度达55km的50个洞穴。  相似文献   

19.
197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活动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进行的。其考察范围主要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一带。  相似文献   

20.
王孝磊  徐夕生 《地质科学》2007,42(1):123-123
“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于11月1~6日在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海内外众多单位发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并联合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教育部科技委资源与环境学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多家单位协办。会议的目的在于继续为从事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提供一个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其最新研究成果。这次研讨会受到了广泛关注,共有来自海内外的400余位代表出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