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国内外农户对气候变化/变异感知与适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外农户气候变化感知和适应研究进展,在辨析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概念的基础上,阐释农户气候变化/变异感知结果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之间存在不确定关系,农户气候变化感知直接转化为适应策略需克服一系列障碍因素。针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户适应策略的基础上,对这些策略是否属于气候变化和变异适应行为提出质疑,认为不能忽略其他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对这些措施的驱动作用。最后,对中国未来研究提出慎重大规模开展农户气候变化感知及适应研究、厘清气候变化/变异感知与适应策略之间关系和重视时空异质性以及农户异质性研究三点展望。  相似文献   

2.
葛全胜  郑景云 《地理研究》2012,31(4):769-769
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2010CB950100)为"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重点研究:代用资料与气候变化重建结果不确定性、历史暖期辨识及其时空协同特征、不同尺度、不同时段暖期的成因机制、以及暖期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的区域差异4个科学问题;旨在揭示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深入了解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与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与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马欣  吴绍洪  李玉娥  张雪艳  高清竹  伍洋 《地理学报》2012,67(11):1451-1460
研究我国水稻主产区季节性干旱受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调整水稻种植布局、提高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时间跨度为1981-2030 年水稻生产可用水量和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和干旱程度, 得出气候变化对未来我国水稻主产区季节性干旱有显著影响。主要结论有:2001-2030 年(对照期) 与1980-2000 年(基准期) 对比, (1) 早稻和晚稻生长季可用水量均值增加了10%以上, 中稻生长季可用水量保持不变。同时, 中稻和晚稻的生长季可用水量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 表明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水稻主产区水稻生长季可用水量从整体上会更加充沛、空间分布会更加均匀, 有利于缓解季节性干旱的发生。(2)水稻的季节性干旱均呈下降趋势, 早稻季节性干旱减少1.25 万km2, 中稻季节性干旱减少8.00万km2, 特别是晚稻季节性干旱减少25 万km2, 几乎占晚稻种植面积的20%。表明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水稻主产区水稻季节性干旱总体趋于缓解, 特别是晚稻季节性干旱问题有明显改善。(3) 通过建立水文循环过程中可用水量与作物生长季需水量之间的关系, 构建的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分供需指数(WSDI) 适用于评估未来气候对水稻主产区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视角的干旱传播概念、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理学视角理解干旱传播时空维概念内涵,沿着“概念界定—特征量化—过程描述”这条主线全面揭示干旱传播特征、模式与机制及其研究现状,对于深刻理解干旱发展始终全过程中干旱演变过程与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首先从地理学时空完备性进行干旱传播概念界定;分析干旱传播的时空两维特征并归纳其研究思路与方法;探究干旱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归纳出基于“特征—过程—机制”的干旱传播研究框架与展望。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并综述表明,干旱传播具有时空维概念与特征,其主要受下垫面因素(水系特征)、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行为)控制。目前,干旱传播主要集中于干旱传播时间维度上的滞后性特征及传播概率研究,在探索其空间维度特征、演绎干旱传播过程并揭示其驱动机制方面尚有不足。揭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至社会经济干旱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机制和规律是干旱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制定高效的御旱抗旱措施的首要前提,从地理学视角揭示干旱传播概念内涵并探究其特征与过程机制应是干旱研究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将增加干旱的风险及加剧干旱,探索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干旱状况是制定长期气候适应策略的关键。本研究基于CMIP6(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的第六阶段)强迫情景下的气候因子数据,不仅考虑了降雨因素,还考虑了温度等引起的蒸散发因素,使用日SPEI算法预测了2016—2100年福建省的干旱状况,并分析福建省干旱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未来干旱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次均波动较大,其中干旱严重程度及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MPI-ESM1-2-HR模型预测的福建省未来干旱严重程度最高,AWI-CM-1-1-MR模型预测的年干旱持续时间最长,预计福建省每年将经历6~8次干旱事件。3)3种模型下的干旱特征在空间格局上有所差异,干燥和湿润的区域均发生干旱。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未来干旱条件的理解,并为后续利用先进的CMIP6气候模型和情景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以来中国小麦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朝  王品  陈一  张帅  陶福禄  刘晓菲 《地理学报》2013,68(11):1453-1460
利用1991-2009 年中国农业气象站点记录的灾害及物候资料,首先对小麦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及所在生长发育期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通过对比较暖10 年(2000-2009)与其前10(1990-1999)年两个时期的灾害时空变化特点,探讨气候变化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是小麦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高达79.21%,冰雹、干热风、大风、连阴雨等灾害类型也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有较多发生。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典型气象灾害发生频次有所增加,并且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空间上,灾害类型增加较为明显的有:山东半岛的干热风、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暴雨及冰雹。分析表明:不同灾害种类的发生及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中国气候变化特征有很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介绍气候变化对欧洲的影响、欧盟的气候变化适应举措的基础上,分析了欧盟水资源管理、海洋与渔业、沿海地区、农业、林业、生物多样性、金融与保险、减灾防灾、人类健康等9个重点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行动;总结了欧盟气候变化适应政策行动的特征:以“自上而下”的政府层面举措与“自下而上”的脆弱经济部门应对策略相结合,采取分阶段的推进方式,并重视相关平台工具的开发应用;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现状,提出了我国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政策行动的建议:及时制定气候变化适应国家战略;加强气候变化适应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完善气候变化适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气候变化适应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靳立亚  秦宁生 《中国沙漠》1997,17(3):230-236
利用西北四省区73个台站1960~1990年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距平资料,采用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西北四省区春(3~5月份)、夏(6~8月份)、秋(9~11月份)3个季节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几种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及其反映这些典型场的年际演变规律的时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降水、气温异常的时变特征以及与西北四省区出现较严重干旱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四省区不同区域发生较严重干旱的年份与某些时间系数出现极值的年份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成都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14年桃花盛花期数据,1987-2014年四川历年报纸100余条桃花节日期记录,以及1987-2013年研究区月均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显著,物候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桃花盛花期前三个月和前一个月温度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6.47天和4.16天.桃花节开幕日期与温度变化趋势及周期对比,两者相关分析发现,过去近30年,成都桃花节组织者通常会根据温度变化调节赏花节开幕日期,但2000-2008年更多的是将节日安排在周末.研究证明气候变化已通过改变植物花期,对赏花旅游产生了影响.管理部门调节节庆日期的方式是赏花旅游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有效策略.研究可为评估气候变化对其他时令旅游活动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可为中国赏花旅游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气候变化作用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随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危险性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承险体耦合形成有规律的风险时空格局。将此时空格局系统化表达即是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是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之一。本文基于RCP 8.5下的近中期(2021-2050年)气候情景,分析了中国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与速率,评价了干旱、高温热浪以及洪涝等极端事件危险性,选取人口、经济、粮食生产和生态系统等承险体风险作为综合风险定量评估的指标。在系统性、主导因素以及空间连续性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三级区域系统方案,划分出8个气候变化敏感区、19个极端事件危险区和46个承险体综合风险区。结果发现:2021-2050年RCP 8.5情景下中国的气候变化高风险区主要包括:华北弱暖增雨敏感区,华北平原热浪危险区,人口经济粮食高风险区;华南—西南弱暖增雨敏感区,黔滇山地热浪危险区,生态经济粮食人口高风险区;华南沿海涝热危险区,生态粮食经济人口高风险区。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涵盖了气候变化情景、极端事件发生、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可能损失信息,可以为国家或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诸多沉积记录揭示,中国北方早期历史,气候环境大致经历了3580-3050 cal a BP、3050-1800 cal a BP两个阶段;前者为稳定的湿润气候期,后者为逐渐趋于干燥的气候期;前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统治期,政局稳定,社会承平,王朝较为稳定地传承了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后者对应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等朝代,在不足1300年内,政权格局多次更迭,表现出一种与前期截然相反的社会政治生态。这期间,以都城为标志的王朝的重心,具有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年代对比发现,商代夏、周代商、平王东迁、西汉甚至东汉灭亡等改朝换代的社会政治事件,都与沉积记录所指示的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恶化)对应。研究再次证实早期的中国历史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如下两个因素可以阐述这种关系的存在:① 中国北方地理环境空间是扇状的,且自然环境具有梯度变化的特征,这种地理环境格局叠加在气候变化之上,具有特殊的加剧与舒缓区域社会矛盾的作用。② 小农经济具有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敏感性。对西汉所做的案例考察认为,不尽合理的社会体制往往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将这种敏感性在气候恶化阶段“放大”,随之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造成的各种危机成为王朝崩溃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bandoned settlements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oases could provide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responses to present and future global warming in the arid zone. A total of 554 abandoned historical settlement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andoned settlements and temperature change over the past 2000 years. The analysis covered dynastic epochs from the Han Dynasty (206BC–220AD) to the Qing Dynasty (1644AD–1911AD) in the oases of Xinjiang. Greater density of settlements was found at the oases larger than 2000 km2, which were more stable and les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compared to smaller oases. Settlements flourished at small oases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rivers during warm periods and shrank back to piedmont basins and upstream alluvial fans during cold period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responses of oasis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和鲁西南案例区乡村居民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跟应  黄夫朋  李曼  李国敬 《地理研究》2012,31(7):1233-1247
基于甘肃省会宁县黄河灌溉区、旱作农业区和山东省单县农业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案例区乡村居民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一般特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认知、义务认知和支付意愿及其区域和社会人口差异。研究发现:案例区乡村居民普遍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但对全球气候变化概念和发生原因的理解较肤浅。一定程度上,受访者通过当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受访者认为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应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个人和家庭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能力有限、支付意愿低,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受访者认知差异明显;存在原因认知决定责任者归属和能力认知、进而决定支付意愿的因果链,作者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回族移居河南又出现高潮,不仅人数与年俱增,分布区域也逐渐扩展到省内各个村落.在分布格局上由小集中向大分散变迁,由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寺坊聚居区转变为开放性象征聚居区,是今天河南回族分布格局产生的基础.其分布模式的形成受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与经济互动、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政策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5.
顾维玮  朱诚 《地理科学》2005,25(2):239-243
苏北地区7000-6500aB.P.青莲岗文化时期重要新石器遗址有18处,主要分布在苏北废黄河泗阳至涟水段南北两岸。6000-5200aB.P.刘林文化时期重要遗址有9处,主要分布在涟水、邳县和高邮等地。6300-4400aB.P.大汶口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8处,4100-3800aB.P.龙山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23处,这两个时期遗址主要分布于连云港-沭阳-泗洪一线以西。以上遗址分布与气候和海面变化密切相关:7000aB.P.前的全新世最大海侵使江苏沿海普遍遭到海侵,故本区未发现7000aB.P.前的新石器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多分布在基本未受海侵影响的陆相环境区;刘林文化遗址的锐减预示着5500aB.P.前后苏北全新世高海面的到来;龙山文化时期苏北大部分成陆,使得遗址数量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边缘区相关气候灾害的史料和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归纳分析,利用统计分组、时间数列、滑动平均、旱涝等级划分等方法对研究区1426—1949年旱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26—1949年,腾格里沙漠边缘区共发生旱灾149次(平均每3.52年1次)、涝灾98次(平均每5.35年1次);因各县、区的地貌和建置时间不同,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时间尺度上,清朝发生旱涝的频率最高,分别为51%、78.6%,在空间尺度上,沙坡头区发生旱涝灾害次数最多,分别为旱灾110次、涝灾78次;腾格里沙漠边缘区在明朝时期相对干旱,清朝、民国时期湿度增加,这与小冰期全球性的降温、西风强盛导致相对湿度增加和西风带位置南移导致降水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7.
甘肃榆中200年来春季气温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对祁连山东段余脉半湿润气候区内的树木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树轮宽度指数分析了200 a来甘肃榆中春季气温的变化特点。响应结果发现年轮宽度指数与春季气温显著相关,达到0.01显著性水平。200 a来春季气温经历4次冷期和3次暖期,以暖期为主,而且冷暖变化具有60 a和15 a周期。另外,冷暖变化趋势与西藏、横断山区的气候变化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南缘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过程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根据塔里木盆地南缘具较高分辨率的湖沼相沉积物碳酸盐δ^13C和粒度等记录,恢复出2162-850BC期间为一相对稳定的温暖干旱时期,之后迅速转冷湿,湿润程度呈持续、阶段式增加,50 BC至500 AD期间呈现的显著冷湿特征于550 AD之后突变转暖干而结束。550 AD和1000 AD前后的具突变性质的气候事件在南疆地区近2.0ka的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反映气候状况有过重大调整。850—1300AD期间(相当于中世纪温暖期)冷暖、干湿多变,但温暖特征并不明显。特别是1100—1200AD期间气候快速、频繁变化之后,奠定了本地区现代稳定干旱环境特征。区域对比表明,尼雅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广泛的区域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China is distinguished by a prominent monsoonal climate in the east of the country, a continental arid climate in the northwest and a highland cold climat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cause of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re are abundant and well-dated documentary records for climate variation over the whole of the country as well as many natural archives (e.g., tree-rings, ice cores, stalagmites, varved lake sediments and corals) that enable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limate and extreme events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in China. In the last 10 years, many new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multi-proxies with wide spatial coverage, have been published in China. These reconstructions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across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he uncertainties of regional reconstructions. Synthesized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results show that warm intervals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occurred in AD 1–200, AD 551–760, AD 951–1320, and after AD 1921, and also show that cold intervals were in AD 201–350, AD 441–530, AD 781–950, and AD 1321–1920. Extreme cold winters, seen between 1500 and 1900, were more frequent than those after 1950. The intensity of regional heat waves,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global warming, may not in fact exceed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 seen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In the eastern monsoonal region of China, decadal, multi-decadal and centennial oscillations are seen in rainfall variability. While the ensemble mean for drought/flood spatial patterns across all cold periods shows a meridional distribution, there is a tri-pole pattern with respect to droughts south of 25°N, floods between 25° and 30°N, and droughts north of 30°N for all warm periods. Data show that extreme drought events were most frequent in the periods AD 301–400, AD 751–800, AD 1051–1150, AD 1501–1550, and AD 1601–1650, while extreme flood events were frequent in the periods AD 101–150, AD 251–300, AD 951–1000, AD 1701–1750, AD 1801–1850, and AD 1901–1950. Between AD 1551–1600, extreme droughts and flood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arid northwest China, climate was characterized by dry conditions in AD 1000–1350, wet conditions in AD 1500–1850, and has tended to be wet over recent decades. O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centennial-scale oscillations in precipitation have occurred over the last 1000 years, interrupted by several multi-decadal-scale severe drought events. Of these, the most severe were in the 1480s and 1710s. In southwest China, extreme droughts as severe as those see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in 2006 are known to have occurred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相似文献   

20.
陇中和鲁西南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问卷调查、气温和降水资料等气象资料以及农业灾害资料,分析甘肃省会宁县和山东省单县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情况,探讨影响感知的因素.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正确感知到气候变化,但感知及其影响因素较复杂.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制约人们感知的最重要的要素,决定了感知的总体特征;感知也受相较调查时间而言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