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45  
兹龙骏  吴波 《中国沙漠》1997,17(2):107-111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规定,运用Thornthwaite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作出了第一张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布图,首次确定了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约3317032.2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分布于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0个县(市、旗)。其中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为751161.9km2,占国土面积的7.8%;半干旱区总面积为1139214.2km2,占国土面积的11.9%;干旱区总面积为1426656.1km2,占国土面积的14.9%。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荒漠化宏观监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马立鹏  李晓兵 《中国沙漠》2002,22(2):122-128
"甘肃省荒漠化宏观监测研究"是全国荒漠化监测的组成部分。文章依据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中有关规定,结合《全国荒漠化监测技术方案》,首次划定了荒漠化气候类型区,确定了甘肃省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应用先进的"3S"技术与抽样理论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荒漠化本底现状与演变动态进行了全面评价;首次查清了全省荒漠化(风蚀、水蚀、盐渍化)的有关翔实数据并进行了程度分级。结果表明:①甘肃省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为2300万hm2,占省实际管辖面积的50.57%,荒漠化土地面积17784918.25 hm2,占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的77.33%,占甘肃省实际管辖面积的43.73%。@荒漠化土地按程度划分:轻度荒漠化面积1777482.86 hm2;中度荒漠化面积5464505.98 hm2;重度荒漠化面积5862203.28 hm2;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4680726.13 hm2。③荒漠化土地面积按气候区分:干旱区9919533.90 hm2;半干旱区6320399.25 hm2;亚湿润干旱区1544985. 10hm2。④荒漠化土地按类型划分:风蚀荒漠化14290986.25 hm2;水蚀荒漠化2806446.45 hm2;盐渍荒漠化687485.15 hm2。⑤甘肃省沙化土地总体呈蔓延趋势。本监测期沙化上地总面积为1113.4万hm2,占监测总面积200554.0 km2的 55.52%,较1994年增加了18491.32hm2,每年增加37898.26hm2,年递增率为0.34%。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地理》2006,29(2):242-242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  相似文献   

4.
荒漠化是生态退化的极端表现形式,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快速和准确地识别中国荒漠化地区,是防范和治理荒漠化的关键。针对2000-2015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变化趋势、稳定性和荒漠化敏感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构建了识别荒漠化土地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1)近16 a以来,我国内蒙古阴山以南、新疆天山以北、西藏阿里地区、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一半以上的区域处于植被生态系统不稳定状况;在全国56.2%的国土属于荒漠化敏感区内,上述区域容易受气候、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影响而发生荒漠化。(2)2000年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退化区域面积约20.74×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16%。主要为五大分布区域,即内蒙古高原中部的典型草原和荒漠化草原区、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山地草原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温带荒漠和绿洲区、青藏高原的阿里-昆仑山高寒荒漠区、青海省的青南山高寒草原区。(3)荒漠化进程伴随有生产力下降、植被盖度降低和地表温度不断攀升的地表关键参数演变特征,荒漠化的形成受气候影响显著,降雨的减少是造成土地荒漠化进程突出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不合理的种植业、畜牧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走向世界的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3,自引:19,他引:24  
王涛 《中国沙漠》2001,21(1):1-3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正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西北干旱区荒漠化危险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和陕西6个省、自治区,涉及西北6省的213个县、市、旗,其面积约占西北六省的71.8%.采用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各类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经济人口数据、1:400万的基础地理数据及NDVI数据。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影响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危险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评价体系,建立了荒漠化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从自然气候条件、内在危险性、土地现状和社会经济活动四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危险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荒漠化程度较为严重——研究区内以中度荒漠化、荒漠和轻度荒漠化为主,其中轻度和中度荒漠化在研究区内均有广泛分布: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荒漠的周围:潜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等高大山系的山麓以及内陆河流域流经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王涛  刘树林 《中国沙漠》2013,(4):959-966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荒漠化的威胁。为了维持绿洲化的稳定,控制荒漠化的蔓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观测和调研,基于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分析、成因与过程研究、绿洲与荒漠化土地时空演变的动态评估等,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主导思想。综合整个干旱区主要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基于大地理单元功能主导性原则、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性与地域特征差异性原则、区域开发保护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图层叠加综合分析的方法,在GIS软件分析平台上,将中国干旱区分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三大功能类型区、18个区、60个亚区,有望为中国干旱区有针对性地实施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区划(纲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涛  刘树林 《中国沙漠》2013,33(4):959-966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荒漠化的威胁。为了维持绿洲化的稳定,控制荒漠化的蔓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观测和调研,基于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分析、成因与过程研究、绿洲与荒漠化土地时空演变的动态评估等,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主导思想。综合整个干旱区主要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基于大地理单元功能主导性原则、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性与地域特征差异性原则、区域开发保护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图层叠加综合分析的方法,在GIS软件分析平台上,将中国干旱区分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三大功能类型区、18个区、60个亚区,有望为中国干旱区有针对性地实施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煜星  孙司衡 《中国沙漠》1998,18(2):188-192
在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概念及演变后,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分析了荒漠与荒漠化土地的概念范畴,认为荒漠是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景观,也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可能最终结果,其植被构成较稳定的顶极或亚顶极群落,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并提出了荒漠化发展程度"先逆后正"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旱地面积约33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包括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其中超过262万km2归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定义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全国18个省、区、市.超过4亿人生活在荒漠化地区,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40亿元.中国治沙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最近30年,先后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1978年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1990年启动)、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0年启动)等一系列国家级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以年均0.024% GDP的投入,治理和修复了大约20%的荒漠化土地.目前,以现有技术评估,可治理的沙化土地约有50×104 km2.考虑到全球变暖的影响,预测未来50年需要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致在55×104-100×104 km2之间.若按照每年1.5×104-2.2×104 km2的治理速度,大约需要45 -70年之久.规划安排到2015年治理完成22×104 km2,到2030年治理面积新增33×104 kim2,到2050年治理完成45×104 km2.基于国家生态修复投资战略的总体安排,未来防沙治沙决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眼:一是强化多部门协作的综合治理;二是确立优先治理区,并在适当地方建立“生态特区”;三是改变投资模式,由目前政府直接投资植树改为投资买林、买绿;四是完善土地承包制度(70年权属不变)和实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1.
InChina,desertsmovingnorthwardduetotheupliftingoftheQinghai-TibetPlateauaredistributedinarid,semi-aridanddrysub-humidareasof35°-50°Nand75°-125°E.Deserts,GobianddesertificationaffectedareashorizontallycrossedNorthwest,NorthandNortheastChinainalengthof4,500km.Thev…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因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6,他引:12  
李香云 《干旱区地理》2004,27(2):239-244
目前干旱区突出的矛盾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效应在总体上已导致以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为主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基于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给出的土地荒漠化概念和干旱区的特点,划分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人类活动的涵义和特点的探讨,首次全面和综合地分析了土地荒漠化发展中的人类活动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管理作用等。依据一定的原则,构建出适用于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作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多为量化指标并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为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中作用的更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深受沙漠化危害,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要措施。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干旱荒漠区,是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发生发展较为典型的区域。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多项工程的实施,阿拉善高原土地沙漠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我们认为区域沙漠化土地治理重点主要包括6个方面: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三大沙漠交汇扩展治理区、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区、人工绿洲生态建设稳定区、线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片状工矿综合治理区及乌兰布和沙产业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将阿拉善高原划分为3个荒漠化土地防治亚区和12个治理小区,并提出相应的沙漠化防治措施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办法,研究分析了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化动态变化趋势和发展原因。结果表明:苏尼特左旗沙漠化形势非常严峻,包括北部广阔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和南部沙丘活化两大类型。苏尼特左旗在过去30余年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在增加,而沙漠化指数(ADI)在2000—2005年间略有减小,反映出2000—2005年间研究区沙漠化程度略有恢复。研究区两大类沙漠化土地发展变化趋势并不相同,草原沙漠化在过去30余年里一直在发展,由斑块状向片状发展;而沙丘活化则在1973—1987年间强烈发展,在1987年以后则呈现出恢复逆转的态势,沙丘活化对气候变化表现出较高的响应,揭示出苏尼特左旗南部沙漠化的发展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北部大面积的草原沙漠化与气候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主要随着人类过渡放牧活动或者大规模保护恢复活动,而发生沙漠化严重程度的加剧或减缓。苏尼特左旗的沙漠化发展状况表明,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化发展以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且以斑块状向连片发展为主要形式,其中围绕居民点和水源的沙漠化发展最为突出。实践表明,科学管理人类活动完全可以减缓甚至恢复中国北方草原区的沙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可以归结为荒漠的荒漠化和绿洲的荒漠化两种类型。其中,荒漠的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主要发生于土质荒漠和沙质荒漠。土质荒漠沙漠化的最终结果将由土质荒漠演变为沙质荒漠或砾质荒漠或风蚀劣地,沙质荒漠的沙漠化是由固定、半固定沙质荒漠演变为流动、半流动沙质荒漠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形成流动沙质荒漠。绿洲的荒漠化主要包括绿洲的干旱化、沙漠化和盐渍化3种类型。其中,干旱化常导致绿洲植被的衰退和死亡,致使绿洲萎缩,其边缘地带常和沙漠化叠加,导致流沙对绿洲的入侵。如果绿洲水源完全断绝,其绿洲将会消失,最终演变为沙质荒漠或风蚀劣地。绿洲盐渍化主要源于过度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抬升,下层土壤盐分聚集地表所致,其结果是形成盐渍化绿洲。我国西北地区土质荒漠的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东部、天山南麓冲积扇上的土质荒漠带,以及准噶尔盆地北侧的荒漠草原带;沙质荒漠的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洲干旱化和沙漠化以甘肃民勤最为典型,而绿洲的盐渍化主要发生于新疆阿克苏、喀什地区一带。  相似文献   

16.
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特征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变迁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靳鹤龄  董光荣  左昕昕 《中国沙漠》2008,28(6):1064-1072
毛乌素沙漠的盛衰变化明显地受到全球变化特别是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参数等,结合孢粉研究结果,将沙漠演化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沙漠萎缩期,气候温暖半干旱-半湿润,沙漠缩小,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中更新世晚期沙漠稳定期,气候在寒冷干旱-半干旱间波动频繁,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与干草原间变化,并有河流和小湖存在;晚更新世早期沙漠固定期,气候温暖半湿润至半干旱,期间自然景观经历了森林草原、灌丛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多种变化;晚更新世晚期沙漠扩张期,气候干旱寒冷,自然景观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同时也有草原乃至灌丛草原出现;全新世沙漠频繁变化期,气候变化频繁,沙漠出现多次盛衰变化,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间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