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岩Cu-Mo-Au矿床:新认识与新进展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侯增谦 《地学前缘》2004,11(1):131-144
斑岩型矿床作为一种最重要的铜钼和铜金矿床类型一直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近些年来又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主要体现在 5个方面 :①岛弧和陆缘弧是斑岩型矿床产出的重要环境 ,但大陆碰撞造山带也具有产出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按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 ,可以分为弧造山型斑岩矿床和碰撞造山型斑岩矿床 ;②弧造山型含矿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 ,而碰撞造山型含矿斑岩则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质 (shoshonitic)。两种环境的含矿斑岩多具有埃达克岩 (adakite)岩浆亲合性 ,但前者主要来源于俯冲的大洋板片 ,后者主要来源于碰撞加厚的下地壳。大洋板片的部分熔融缘于俯冲角度的平缓化 ,而加厚下地壳的熔融起因于俯冲大陆板片的断离 (slabbreakoff) ;③在弧造山环境 ,大洋俯冲板片的膝折 (kink)或撕裂 (slabtear)不仅导致俯冲角度变缓 ,而且引起弧地壳耦合变形 ,产生切弧断裂 ,控制斑岩铜系统的时空分布。俯冲板片撕裂引发软流圈上涌 ,诱发大洋板片熔融 ,产生含矿岩浆 ;④在碰撞造山环境 ,大陆俯冲板片的裂离导致软流圈上涌 ,向下地壳注入新生物质 ,并诱发下地壳物质熔融 ,产生含矿岩浆。碰撞后地壳伸展形成横切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 ,为斑岩侵位提供运移通道 ,并导致岩浆流体大量分凝和铜钼金淀积。不论  相似文献   

2.
侯增谦  杨志明 《地质学报》2009,83(12):1779-1817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_2、高K_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大陆环境含Au岩浆系统以富B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常与矿前闪长岩密切共生.Sr-Nd-Pb同位素显示,含Au岩浆主要来源于上部地壳,但曾与幔源岩浆发生相互作用.金属Au部分来源于上地壳,部分来源于地幔岩浆.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显示各具特色的蚀变类型和蚀变分带,其中,斑岩型Cu(-Mo,-Au)矿热液蚀变遵循Lowell and Guilbert模式;斑岩型Mo矿主要发育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石英-绢云母化;斑岩型Pb-Zn矿主要发育绿泥石-绢云母化和绢云母-碳酸盐化,缺乏钾硅酸盐化;斑岩型Au矿强烈发育中度泥化.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初始为高温、高fO_2、高S、富金属的岩浆水,由浅成侵位的长英质岩浆房在应力松弛环境下出溶而来,晚期有天水不同程度地混入.Cu、Mo、Pb-Zn通常沉淀于流体分相和流体沸腾过程中,而Au则主要沉淀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巽他群岛是新生代埃达克岩、类埃达克岩极其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几内亚岛上的中央山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欧文-斯坦利推覆带、俾斯麦岛弧、布干维尔岛-所罗门岛弧、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加里曼丹中部、班达岛弧,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根据微量元素特征及REE曲线类型的特点,本区埃达克岩可以明显地划分为2种类型:第一种埃达克岩类型属于拉斑/钙-碱性系列,具有大洋岛弧的REE曲线特征(相当于O型埃达克岩);第二种埃达克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归于大陆埃达克岩(相当于C型埃达克岩),形成于弧-陆碰撞带或碰撞后造山带。埃达克岩与浅成热液金属矿床和斑岩矿床的成矿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是世界级浅成热液和斑岩铜-金矿的容矿岩石。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巽他群岛是新生代埃达克岩、类埃达克岩极其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几内亚岛上的中央山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欧文-斯坦利推覆带、俾斯麦岛弧、布干维尔岛-所罗门岛弧、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加里曼丹中部、班达岛孤,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根据微量元素特征及REE曲线类型的特点,本区埃达克岩可以明显地划分为2种类型:第一种埃达克岩类型属于拉斑/钙-碱性系列,具有大洋岛弧的REE曲线特征(相当于O型埃达克岩);第二种埃达克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归于大陆埃达克岩(相当于C型埃迭克岩),形成于弧-陆碰撞带或碰撞后造山带.埃达克岩与浅成热液金属矿床和斑岩矿床的成矿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是世界级浅成热液和斑岩铜-金矿的容矿岩石.  相似文献   

5.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质构造格架复杂,包括地台、碰撞造山带、外来地体、俯冲带、岛弧和海底扩张中心。巴布亚新几内亚铜金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和夕卡岩型铜金矿床(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其次为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铜金矿床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产出于碰撞造山带和岛弧上,其次产出于现代海底扩张中心。铜金矿床大多规模巨大或较大,埋藏较浅,易于勘探和适合露天开采。与铜金矿床有关的岩浆岩大多为钙碱性火山岩和浅成侵入岩,少数与富钾碱性火山岩(橄榄玄粗岩)或侵入岩伴生。铜金矿床蚀变带发育且分带性明显,大多与斑岩体系和/或火山机构有关。虽然许多铜金矿床的矿物成分比较复杂,但是其矿石较易处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分布、成因和含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的巽他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新生代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班达岛弧、西爪哇和中加里曼丹等地。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 以重稀土元素Y, Yb含量低(分别为Y ≤19 ×10-6和Yb ≤1.8 ×10-6)和高Sr值(>355 × 10-6)为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明显的Ba、K、Sr正异常峰和负的Th、Nb (Ta)异常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富集。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的构造位置为新生代缝合线附近的大洋岛弧和陆缘造山带, 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第一种为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 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洋岛弧型, 见于现代大洋岛弧, 称为岛弧型(O-型)埃达克岩; 另一种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陆型, 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造山带, 与弧-陆碰撞和后碰撞构造环境有成因联系, 见于大陆边缘, 称为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 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分布区域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分布相一致, 而大洋岛弧型(O-型)主要与浅成热泉金矿和喷气型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7.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质构造格架复杂,包括地台、碰撞造山带、外来地体、俯冲带、岛弧和海底扩张中心。巴布亚新几内亚铜金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和夕卡岩型铜金矿床(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其次为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铜金矿床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产出于碰撞造山带和岛弧上,其次产出于现代海底扩张中心。铜金矿床大多规模巨大或较大,埋藏较浅,易于勘探和适合露天开采。与铜金矿床有关的岩浆岩大多为钙碱性火山岩和浅成侵入岩,少数与富钾碱性火山岩(橄榄玄粗岩)或侵入岩伴生。铜金矿床蚀变带发育且分带性明显,大多与斑岩体系和/或火山机构有关。虽然许多铜金矿床的矿物成分比较复杂,但是其矿石较易处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火山次火山岩—斑岩金银矿成矿系列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研究了中国火山次火山岩-斑岩金银矿成矿系列的划分、成矿构造环境、矿床类型、成矿形式。该系列金银矿划分为6个亚系列:大陆边缘与高钾钙生英安-流纹岩有关的Ag-Au成矿亚系列;古生代岛弧区与富钠高碱玄武岩拉斑玄武岩有关的Au(Cu、Ni、Cr)成矿亚系列;陆内裂谷、裂陷区富碱高钠中基-中酸性夺有关的Au-Cu-Fe成矿亚系列;地槽褶皱带钙碱性安山-流纹质火山岩有关的Ag-Sn-Cu-Pb-Zn-(Au  相似文献   

9.
胶东蓬家夼金矿区钾玄质煌斑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程小久  程景平 《地球化学》1998,27(1):91-100
胶东蓬家夼金矿区钾玄质煌斑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成分上具有高碱富钾,高铝低钛,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及相容元素(Cr,Co,Ni)明显亏损等特点,钾玄质岩浆是由富集地幔通过批式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而且其原始岩浆在上升和侵位过程中存在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相分离结晶,并伴有陆壳物质的混染,本区煌斑岩具有与陆弧有关的钾质火成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燕山期伊泽奈崎洋向中国东部大陆下的俯  相似文献   

10.
智利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成矿规律、控制因素与成矿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利中生代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成矿带位于海岸科迪勒拉山带,与斑岩铜金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共同组成了南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上成矿系统组合。在成矿时代上,IOCG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175.6~141,140~100和99~66 Ma BP。IOCG矿床位于弧前盆地、主岛弧带和弧后盆地等五级构造单元中;而斑岩铜金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位于主岛弧带和弧后盆地中,与IOCG矿床成矿带成对出现。综述了智利超大型IOCG矿床研究和勘查进展,认为智利IOCG矿床主要为富铁质岩浆的火山喷溢作用、岩浆热液—盆地流体混合成矿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等3种端元类型。侏罗—白垩纪弧前盆地、主火山岛弧带和弧后盆地等五级构造单元是IOCG矿床定位构造,在晚白垩世发生构造反转后,在安第斯大陆边缘从伸展构造体制转变为走滑挤压收缩构造体制,同时形成了平行于岛弧带的阿卡塔玛(AFZ)断裂系统,AFZ断裂系统导致弧前盆地—主岛弧带—弧后盆地发生构造变形并伴有同构造期岩浆侵入,主岛弧带岩浆活动停滞,晚白垩世深成岩浆弧向东迁移,在岛弧带和弧后盆地反转过程中因岩浆—构造叠加程度不同,形成了IOCG矿床叠加成矿序列,同期,白垩纪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相伴形成。提出富铁基性—超基性岩、IOCG矿床和斑岩型铜金矿床等与弧后盆地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藏斑岩铜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藏为世界聚合板块最发育的地区之一,金沙江缝合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怒江-班公错缝合带都集中于西藏,它们都有较长的大洋向大陆消减和陆-陆碰撞的历史,在它们的岛弧带和大陆边缘火山-花岗质岩浆弧是找寻斑岩型铜矿的有利地区,玉龙,驱龙和多不杂等斑岩铜矿的发现,揭开了西藏斑岩铜矿的面纱,本文除了讨论冈底斯,玉龙和班公错三个矿带的斑岩型矿床外,还讨论了钾玄岩,埃达克岩,拉分盆地,裂谷和富金斑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钾质火成岩在时空上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和斑岩型铜—金矿床密切相关,其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潜力分析一直是矿床学界的研究热点。M¨uller and Groves(2019)出版了Potassic Igneous Rocks and Associated Gold—Copper Mineralization的第五版,该书是一本关于钾质火成岩及其相关的铜—金矿床的综合性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钾质火成岩的定义、形成过程和构造背景(第1~5章);与钾质  相似文献   

13.
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世界范围内大型-巨型斑岩铜矿多数产于岩浆弧(岛弧、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岩浆起源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综合研究了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产于中国大陆环境的若干大型-巨型斑岩铜矿。研究发现,这些大陆环境的斑岩铜矿,虽然其基本地质特征与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具有广泛的类似性,但其动力学背景、含矿斑岩性质、岩浆起源演化、金属富集过程及其构造控制机制却独具特色。这些大陆环境斑岩铜矿至少可产出于4类环境:晚碰撞走滑环境、后碰撞伸展环境、后造山伸展环境和非造山崩塌环境。大陆环境含矿斑岩以高钾质为特征,多具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特征,通常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亲和性。其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陆间碰撞期的地壳大规模增厚以及其后的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是形成含矿岩浆的主导性机制。含矿岩浆的金属初始富集通常经历两阶段过程:(1)幔源物质直接供给金属阶段;(2)伴随含水、高氧逸度埃达克质岩浆演化金属富集阶段。在第一阶段,幔源物质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供给金属:(1)以幔源组分为主的新生下地壳直接熔融;(2)拆沉下地壳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熔体与地幔岩石圈发生水/岩反应。在第二富集阶段,下地壳角闪榴辉岩熔融过程中角闪石大量分解产生富水的、高度氧化的埃达克质熔体,其分异演化使金属元素作为不相容元素得以在残浆中富集。大陆环境含矿斑岩的浅成侵位主要受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切割造山带的断裂系统和基底线性断裂构造控制。与走滑断裂系统相伴发育的走滑拉分盆地、切割造山带的张性断裂与平行造山带的逆冲断裂带交汇部位以及不同方向的线性断裂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常常控制斑岩岩浆-热液系统的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4.
有许多斑岩型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具有空间联系.其中有些被认为有成因联系,另一些则有争议.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的Mankagan地区,可见较好的空间关系.此处,Lepanto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床紧挨着远东南的斑岩Cu-Au矿体:二者共有铜储量大于3.8Mt,金储量超过550t.石英闪长斑岩脉在300m标高处侵入于中新世变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基底岩石中.这些侵入体的形成晚于多数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围岩——上新世火山角砾岩和英安斑岩.由黑云母、磁铁矿和少量钾长石构成的钾硅酸盐化蚀变作用分布在…  相似文献   

15.
安徽沿江地区岩浆成矿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徽沿江地区可分为三个岩浆成矿带:内带(主带) 、北( 外) 带和南( 外) 带。内带沿长江断裂带分布,与地幔隆起带一致,幔源高钾碱性玄武岩浆通过不同程度的AFC混合机制和结晶分异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组合和矿床,基性岩到酸性岩均有分布,其共同点是高钾富碱,侵入岩以高钾钙碱性岩系为主,火山岩以橄榄安粗岩系为主,广义矽卡岩型Cu、Fe、S、Au 及火山岩型Fe、S矿床是主要的矿床类型;南(外) 带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高硅低碱,属钙碱性岩系,是上地壳下部易熔组分重熔的产物,成矿元素也由主带的Cu、Fe、S、Au 转向Pb、Zn(Ag) 、Cu、Mo、W 等,是斑岩型Mo、Cu 矿床的远景带;北(外) 带比较复杂,主体部分属钙碱性岩系,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侵入体是下地壳重熔的产物,部分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广义矽卡岩型Cu、Au 矿床,另一部分以幔源物质为主的闪长玢岩,形成斑岩型Cu 矿。不同的岩浆成矿带受不同的基底控制。Nd 、Sr、Pb 同位素研究表明,主带和北带存在太古宙麻粒岩相变质基底,南带岩浆岩则源于元古宙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变质基底。地幔隆起与幔源物质参与成矿作用,以及由地幔隆起带来的高热流是成矿的最有利条件。建议深入研究幔脊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位于由印澳板块俯冲碰撞欧亚板块而形成的巽他—班达岛弧带的中西部,该岛弧带主要产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铅、锌、铜等矿产。金马石金矿床由6个矿段组成,矿床类型属浅成低温热液型,主要受NE及NNE向断层控制,矿石类型可分为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区内斑岩体主量元素具有高硅、高铝、低镁的特征,斑岩体富钾贫钠,属过铝中钾-钙碱性系列,Sr、Y和Yb等特征符合岛弧火山岩的一般特征。金马石金矿成矿流体符合高硫型浅成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特点,该金矿应为斑岩-(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统的上部低温部分。  相似文献   

17.
黄勇  唐菊兴  郎兴海  张丽  陈渊 《矿床地质》2011,30(2):361-373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近年在冈底斯带南缘发现的一个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文章对雄村Ⅱ号矿体安山质凝灰岩、角闪闪长玢岩、含溶蚀状石英斑晶的石英闪长玢岩和晚期含粗粒石英斑晶的石英闪长玢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ω(SiO2)介于61.97%~66.57%,ω(A12O3)为16.4...  相似文献   

18.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68  
三江特提斯构造带作为全球特提斯构造在中国大陆最典型的发育地区,经历了复杂而完整的演化历史:从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泛大陆解体与原特提斯洋形成,经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发育与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盆山转换,到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与叠加改造,完好地记录了超级大陆裂解→增生→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和大陆动力学过程,可谓是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典型缩影。复合造山和叠加转换导致了三江特提斯域复杂的成矿演化,主要表现为:①在构造转换阶段,于元古代刚性基底基础上发育大量叠加改造型矿床,具有独特的金属组合(Sn-Cu,Sn-Pb-Zn,Fe-Cu等);②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伴随特提斯岩石圈演化,连续发育于陆缘裂谷(Cu)→初始洋盆(Cu-Zn)→大洋岛弧(Cu-Zn-Pb)→弧间裂谷或弧后盆地(Pb-Zn-Ag)→弧-陆碰撞裂陷盆地(Cu-Pb-Zn)等阶段及诸环境;③特提斯阶段的岛弧型斑岩Cu矿被碰撞造山阶段的大陆型斑岩Cu矿所取代;④世界级规模的金属成矿带和巨型矿床,在新生代碰撞造山期爆发式产生。尽管已有的研究从整体上勾画出了三江特提斯域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成矿面貌,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解决:①三江复合造山带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19.
世界级的Batu Hijau斑岩铜-金矿床位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1990年被Newmont公司发现。这类矿床在西太平洋其他一些岛弧斑岩矿床是是比较典型的。它们在与火成岩的关系、产出形态、热液蚀变和矿化种类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矿化主要发生在闪长岩和安山质闪火山岩内的英闪岩侵入染岩中。主侵入体在矿床中部形成一个柱状岩株,控制了大部分高品位铜的金矿化。钾蚀变核心带从内向外渐变成广泛的绿磐岩蚀变,这两种  相似文献   

20.
在东南亚一带的地质研究工作中,查阅了近10多年来地质文献上发表的有关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弧的岩石化学数据,查出符合埃达克岩条件的中、酸性岩岩石样品25个。样品分布于南苏拉威西、中苏拉威西、北西苏拉威西和北苏拉威西,构成巽他古大陆边缘新生代埃达克岩分布带。埃达克岩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岛弧拉斑系列、钙碱性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以重稀土元素Y、Yb含量低和高Sr值为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明显的Th, Sr峰。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富集。本区埃达克岩和埃达克质岩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见于大洋岛弧和陆缘火山弧,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洋岛弧型(O型);另一种产于大陆板块内部,与陆-陆碰撞和后碰撞构造环境有成因联系,属于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